成人时期智力发展研究的主要取向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成人时期智力发展研究的主要取向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成人期智力发展研究的主要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智力论文,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06)07-0008-03

成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以成人期智力发展的规律为重要参照。成人期智力发展目前在我国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因而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

随着对成人个体考察的不断深入,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成人期智力发展与人生初期(儿童青少年)具有许多不同的含义。智力发展对于成人来说,不能单纯理解为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而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变化模式。因此,充分把握成人期智力发展的规律需要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动态的探究。关于成人期智力发展的研究方法或思路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种取向。

一、心理测量取向

心理测量取向的成人期智力发展研究就是以不同年龄的成人个体在各种标准化智能测验上的测试成绩为基础,通过横向比较或追踪分析,对成人期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呈现的发展态势所作的一系列描述或阐释。这一取向自从一些标准化的成人智力量表问世始便一直是不少研究者的首选。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桑代克等著名心理学家领衔编制了面向成人的军队α、β智力测验,并对15000名20至55岁官兵智力的年龄差异进行了横向比较,得出了随年龄增长成人智力水平不断下降的结论。然而,该研究对每一被试仅以一个笼统的总分评判其智力水平,未关心不同智力成分发展趋势之间是否表现出一致性。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1955)诞生后,出现了不少依此测验勾画出的成人智力变化轨迹。WAIS在评分上对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作了区分。一些研究表明,韦氏量表测出的不同智力成分,即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呈现出不断的发展轨迹。言语智商变化幅度较小,50岁前还随年龄增长趋于提高,70岁后才有所下降,而操作智商在30岁后即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可是,只将智力分为言语与操作两部分仍显得过于笼统。因此,另有部分研究者开始编制或采用以多种基本智力成分为评估内容的测验,来更为细致地探讨成人期智力发展的特点。

从1956年始,Schaie以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为主要工具,在美国西雅图对大批成人被试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追踪研究,取得了该取向中最受人推崇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对多种基本智力成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考察,发现不同的智力成分在成人期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例如,纵观整个成人期,知觉速度、空间与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语词流畅性、词汇与数字能力则保持稳定或稍有提高,并且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非常大。研究者往往把这些结果同Cattell提出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两个概念相结合来阐释各种智力成分的发展特点。流体智力是相对不受文化经验影响,主要依赖神经生理素质,在适应新情境时表现的能力,如知觉速度、归纳推理和空间定向等基本成分便是其例;晶体智力是通过经验积累或接受教育而获得的能力,也是个体文化知识水平的反映,如语词能力和数字能力等基本成分便是其例。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发展研究表明,成人在流体智力测验上的成绩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明显趋势,可在晶体智力测验上的成绩不仅不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反倒因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表现出上升的态势或保持相当大的稳定性。

二、信息加工取向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采取实验方法,分析了智力活动所依赖的信息加工成分与环节,并认为不同的智力活动可能存在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个体智力的差异可以从其在各种信息加工成分或环节上表现出的成绩差异反映出来。这一研究取向关注的是个体在解决智力任务时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复述、比较以及加工执行与监控等环节的操作水平。

不少研究表明,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相比,在信息加工的监控等元认知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容量和对无关信息阻抑(inhibition)三个方面则有较明显的差异。例如,从事有速度要求的智力活动,老年人的能力明显低于年轻人,而从事没有速度要求的智力活动,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能力差异并不明显;从事对工作记忆容量要求高的认知操作(如自由回忆),成人个体呈现出较明显的随年龄增长能力下降的趋势,而从事对工作记忆容量要求较低的认知操作(如再认、言语活动),个体能力并不会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将干扰文本(标准字体)插入在目标文本(斜体)中让成人被试阅读,结果老年人因无关刺激干扰而出现理解成绩下降及反应时间加长的程度远高于青年人。Allen等研究后指出,在信息加工的各环节中,随年龄增长下降明显的是信息加工的外周(peripheral)过程(如信息编码、反应执行),而信息加工的中枢(central)过程(如信息提取、决策)则并未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

另有研究指出,尽管老年人在加工速度等方面较以往有明显的下降,但是由于他能明确意识到这种下降而可能依靠其较高的元认知调控水平来抵消某些信息加工能力的老化。如研究表明,尽管有些老年打字员敲键速率明显慢于年轻打字员,但由于他们有意运用提前阅读文本的方式去抵消动作速度方面的衰退,从而在打字操作上同样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此外,对智力活动中的信息表征、加工策略、执行模式及加工资源的可利用性等问题也开始成为认知发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并将进一步推动对认知老化规律的探讨。

三、日常化取向

从日常问题解决的角度对成人智力进行研究愈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量多集中于对基本心理能力的估价上,而对这些能力的评估并不能反映个体,特别是成人个体问题解决水平的实际。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个体问题解决能力时,设计的问题也多半带有明显的人为性,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相距甚远。因此,有研究者指出,理解成人的智力概念有必要考虑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实用性知识,也即日常知识应是成人智力的组成部分,探究成人的智力发展或评估成人的智力水平必须考察成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这种智力概念往往又被研究者称作日常问题解决能力(everyday problem solving)、日常智力(everyday intelligence)或日常能力(everyday competence)。另外,由于对日常智力的研究着重考察成人在与现实接近的实际情境中的表现,从而也成为持情境论观点的心理学家非常热衷的课题。在他们看来,研究日常智力不仅可以改善传统心理测量或实验室研究中生态效度偏低的问题,而且对现实生活有着更为直接的应用价值,例如,对成人后期个体的日常能力所作的研究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已经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与成人日常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领域分为工具性知识和人际性知识两大类,从而成人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也被分为工具性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性问题解决能力。所谓工具性问题解决(instrumental problem solving),指的是从事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生存具有工具性意义,但不涉及人际情感因素的问题解决活动,如买菜、洗澡、打电话、辨识方向,等等。换言之,这些问题解决的活动是个体生存的工具。该领域最突出的是以Willis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者集中以成人后期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性问题为测量内容,探究了成人后期工具性问题解决的发展特点,取得了不少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所谓人际性问题解决(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指的是处理社会关系情境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引发了情绪反应的问题,如缓和夫妻矛盾、消除朋友间的误会。该领域研究一般为设计出一些人际冲突情境,考察个体对这些问题的表征水平、解决策略等等。

四、新皮亚杰主义取向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可谓独树一帜,给世界各国智力发展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其理论的回应、修正或革新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皮亚杰认为,个体的智力发展经过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一般在11、12岁之后便已出现,是个体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形式运算也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所具有的特征,体现为个体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能够假借抽象概念进行系统的、有步骤的思考。然而,这种形式运算的观点能否恰当地描绘与解释成人的智力发展状况还颇受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只有少部分成人能够达到形式运算的最高水平,并且青少年表现出的形式运算能力明显优于老年人。皮亚杰自己也承认形式运算并不具有普遍性,个体一般只在非常熟练的活动领域中才表现出来。

在不少主张后形式运算的新皮亚杰主义者看来,形式运算由于是严格按照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推演的认知活动,具有去除自我、追求纯客观的理性化色彩,适合于在单一的系统内解决有明确答案可寻的问题,因此皮亚杰的理论局限于解释人们如何做出单一的“正确”答案,而不利于解释成人是如何产生问题与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可以同时接受多种可能的答案。有研究显示,在解决复杂的本无所谓正确与否的答案的现实问题时,形式运算测评者总是会提出一种明确的解决方式,而很多成人则往往考虑到各种可能性,指出不同的解决方式在特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出现。新皮亚杰主义者认为,成人在解答一些形式运算问题时的表现不如青少年也并不意味着成人的智力水平下降,而是反映出成人拥有异于形式运算的新质的认知形式。这种新质的认知形式便是后形式运算,它具有思维的辩证性、相对性、主观性、反省性、整合性以及接受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衡量成人成熟性高低的重要维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进入成人期后,随着个体的年龄增加,智力的成熟水平会线性增长,而是表现出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成人期不能像皮亚杰对儿童青少年那样明确地划分出智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来。

五、新机能主义取向

以Baltes等为代表的新机能主义者承袭了早期机能主义者(如W·James,1890)的主导思想,即把心理或意识看成是个体适应其所处环境的有用的机能活动,强调研究心理活动的环境适应机能或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在新机能主义者看来,智力就是活生生的个体在现实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工具。他们注重智力对人类适应和日常生活的作用,并认为智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不同的智力成分在生命全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轨迹与适应价值。

在Baltes等看来,智力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机械成分(cognitive mechanics)与认知实用成分(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机械成分可看成流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神经生理结构的认知操作水平,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负责基本的信息加工活动,如信息输入、视听觉与动作记忆、工作记忆,以及对知觉信息的比较、分析与归类。由于该智力成分与个体的神经生理状况紧密关联,而人的神经生理功能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不断增强,随后便渐次减弱,因此,认知机械成分的毕生发展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成人早期为从升至降的转折点。认知实用成分可看成晶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为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积累的知识、信息或经验。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所决定,认知实用成分的毕生发展将随着知识经验的愈益丰富而不断增长。

从机能主义的角度,Baltes进一步指出,个体智力的毕生发展担负着三重功能:(1)成长(growth),即逐渐增强适应的能力;(2)保持与恢复(maintenance & residence),即维持已有的适应能力与恢复曾失去的适应能力;(3)对丧失的调适(regulation of loss),即在某些适应能力丧失时作出相应的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成长功能越来越弱,而保持与恢复及对丧失的调适功能则越来越强。Baltes认为,成人发展的总态势就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愈益变得不完整。完整的程度取决于机能上的所得(gains)与所失(losses)之间的比例,不完整即表现为所失大于所得。人的发展是在先天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文化浸染不断变化的过程。成人发展的不完整恰恰体现在:年龄的增长导致生理机能衰减,进而导致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可是由于可塑性的减弱,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效能(efficiency)却在下降。总之,个体维持或增进自身机能的资源总是越来越少。为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个体不得不采取选择(Selection)、优化(Optimization)与补偿(Compensation)三种适应手段。为此,Baltes提出了著名的SOC发展观。选择主要指个体从众多的人生任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发展的目标或方向。优化主要指个体不断强化可利用的、有效用价值的资源或能力。补偿主要指对某种资源或能力的丧失进行补偿性的调整。以SOC发展观为基础,新机能主义者在对智慧的发展及智力的干预训练等应用性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取向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并且彼此之间也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不同角度为人们理解成人期智力发展的规律以及增进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实效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指标与理论依据。

标签:;  ;  ;  

成人时期智力发展研究的主要取向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