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区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84(2009)03-0013-04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遵循的准则和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符合本地特点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它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阐述经济开发区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经济开发区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一、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执行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和突破口。各类经济开发区创立近30年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已形成并具备了较好的综合投资环境,较好的体制优势和发展潜力,具备了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经济开发区促进了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经济开发区作为一种享有特殊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特殊地域类型,自创建以来就成为中国吸引国内外投资最为集中、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最具活力、投资环境最完备、运行体制最新、经济效益最好、贡献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13亿元,工业增加值10972亿元,工业总产值45935亿元,税收收入2481亿元,出口总额2051亿美元,进口总额18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同期11.61个百分点。我们再以2006年的相对指标来说,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以不足全国千分之四的建设用地,创造了约占全国4.8%的GDP,4.2%的税收,16.1%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3.3%的外商投资;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3亿元,工业总产值53亿元,创造2.75亿元税收,吸纳近8000人就业。

其次,经济开发区促进了国家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高新区内共有17443家高新技术服务企业,产值以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0.9%,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到总量的54.6%,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46.5%,电子设备及办公设备占31.7%。2006年实现软件收入2969.4亿元,软件出口49.9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61.9%和83%,为国家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批人才知识和技术,促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经过吸收消化,从而促进了大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开发区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产业都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006年国家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403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61.8%,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2600件,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为36.8件,已经接近了美国硅谷地区的水平(37件/万人)。[1]

再次,经济开发区在发挥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支撑了区域经济增长,引领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家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支撑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大部分开发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总额都超过30%。经济开发区也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开发区也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经济开发区创造了新的经济模式,创新了机制,不仅带动了区域传统经济产业改制升级,促进了周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区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开发区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开发区面临的后劲不足的问题。经济开发区建设初期,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等吸引投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优势将逐步削弱。且由于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全国大部分开发区在产业结构方面趋同现象十分明显,独特的优势产业未能形成。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切都使得我国经济开发区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

目前,我国经济开发区面临的挑战就是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在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外资前来投资兴业,各类各级开发区太多,最多的时候有6866个,众多开发区之间在同一项目上展开激烈竞争,争相提高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和标准。以汽车制造及其配件产业为例,广州、烟台、青岛、西安、长沙、合肥和武汉都先后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列为重点和鼓励性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在进区项目上的审批权限有限,所以一般优先选择有审批权限的项目,因而在开发区内最初建成的项目大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使开发区无法形成自己特有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这是造成开发区产业结构趋同的体制因素。另外,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技术贸易等也是形成区内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2]这种现状造成开发区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产业持续竞争力不强。目前,各经济开发区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普遍较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高新技术引进为主要特点的结构性缺陷较为突出。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企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成熟技术的扩散和转移来建立自己的具有全球性竞争优势的经营体系与生产网络。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较少,很多都是加工类的,企业自身并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不足以支撑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使得各开发区在市场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很难充分体现现代领先产业的竞争优势,获得产业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二)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人多地少、水少、油少、富矿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能源高强度开发、大规模消费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破坏和浪费非常突出。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必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同时,土地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国土资源紧缺,而开发区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十分突出,如随意圈占大量耕地违法出让,出台优惠政策转让土地越权开而不发,破坏生态;有的开发区土地则被层次比较低、对环境破坏比较大、没有长远生命力的项目“填满”,土地利用率不高。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对开发区面积拓展的审批条件越来越严格,由此造成土地开发面临更高的成本,开发区的承受力受到挑战。经济开发区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土地、水等资源需求量也将随之增加,如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益,挖掘现有土地存量,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已经成为开发区面临的重要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经济开发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促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成为开发区急需解决的难题。福州科技园区规划面积只有5.5,远远低于全国53家高新区平均面积10.36水平,这样少的用地规模极大地限制了园区的进一步拓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开发区传统的政策、制度优势将逐步消失

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初期,政策吸引力成为推动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当时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着意识形态保守、法制环境薄弱、基础设施环境差、对待市场主体的态度官僚化、人治文化泛滥等问题。而当时的开发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开发区在体制设计上具有极强的自主安排特点,表现为政府和企业的混合运作、职能上的强授权、行政级别上的高层次、财政与税收的优先性、地方政府的直接保护、减少社会性管理负担等系列特殊政策的支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开发区的一次创业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加速,区域规模扩大,辖区行政管理需求增加,而伴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重效率,轻公平;重精简,轻程序;重结果,轻透明”的政策环境要求日益增加,开发区初始体制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难以为继,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入世后,一系列与WTO规则不相符合的政策逐步取消,国家级开发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面临再造竞争优势的压力。现有的利用外资依赖政策扶持的倾向将逐步让位于市场竞争导向。竞争环境将从制度差异转变为制度同化或统一,政府部门从保护角色转化为裁判和服务角色,政策上没有了优惠和体制差异,很多因为体制和政策差异的合资项目将大幅度萎缩。给内资、外资企业赋予同等条件后企业的生存和竞争依赖于企业自身,那些依靠政策优惠和特殊政策吸引投资的局面将大大改变。

三、实现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明确发展定位,明晰产业方向,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建设品质,特别是在追求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又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既加强生态保护又大力开发建设,保持社会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确保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为子孙后代积累更多的文明成果,是当前开发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定位,构筑方向明确的产业体系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仍然是开发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现代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成长。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是要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正确确定其发展规模。开发区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建设具有集聚效应的特色产业开发区,或者说专业化产业开发区,就是培育和发展高效率的专业化产业集群。这样的开发区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市场竞争优势,在开发区内,小企业“扎堆抱团”,使产业在外部经济、集体效率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区域品牌共享优势,基于人文历史或者专业化市场等因素而形成的区域品牌是开发区内企业可以共享的无形资产。三是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信息搜寻成本低和经济变量的集聚构成了开发区特有的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四是要素集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区可促进“低、散、小”企业的集约化进程,形成专业信息、专业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聚集。五是“弹性专精”优势。在特色产业开发区内,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能迅速将市场需求信息或者新技术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并推向市场。目前福州市科技园区吸引了中华映管、LG、NEG、EPSON、三协精机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办厂,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占70%、光机电一体化占8%、生物工程占12%、新材料占10%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4]

(二)建设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人类对自然索取的权力必须与对自然反馈的义务相平衡。可持续发展所指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发展,实质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要实现从注重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提升品质转变,从粗放使用土地向集约高效经营土地转变。首先,要提高项目质量,根据建设生态园区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项目筛选评审机制,对入区项目的投资强度、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把握建设标准,保证建设质量,把握环保要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必须是环境友好型的高端工业,有污染的项目即使投资额再大也坚决不上。其次,集约利用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通过科学、集约的土地利用,挖掘土地潜力,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厂房、仓储等用地,鼓励和引导企业依法转让或出租闲置厂房、实施厂房加层、改造老厂、内部整理和余缺调剂,引进先进设备、节约生产空间等途径将存量变增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当今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综合治理、全民文化素质、社会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几个重要方面。经济开发区在全面推进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将工作重心向社会事业建设转移,确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首先,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坚持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并举,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人口思想文化素质。其次,提高公共服务层次,发挥开发区教育资源丰富、智力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梯次合理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以全面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中心,着重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利用开发区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改善创业环境;再次,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劳动法规监察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城镇失业保障体系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逐步健全社会利益表达、平衡、调整的协调机制。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维护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开发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经济开发区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三个层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第二,建立绩效导向的管理机制。按照“内部管理企业化、外部管理社会化”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在服务机制上提倡感动式服务,联合办公、现场办公、一对一服务等便捷高效的服务形式,完善政务服务大厅设施,为投资商提供“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良环境。第三,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制定鼓励政策,面向海内外广泛开展引才引智活动,重点引进开发区建设所需要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出国培训、挂职锻炼、高校深造等手段,提高开发区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自福州市科技园区创立以来,通过和清华、北大、北邮等高校联手培养软件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来福州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在福州创业和建立人才资源高地等政策,有力地扶持了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对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重点问题,进行严格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及时发布情况,反馈信息,为社会监督提供参照。

[收稿日期]2009-04-09

标签:;  ;  ;  ;  ;  ;  ;  ;  ;  

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