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发展对配电网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智能电网发展的配电网规划体系。通过科技规划确定智能电网在当地的发展方向,并由电源规划等专项规划细化具体规模和技术原则。在配电网规划体制中,通常情况下知识进行对配电网的规划做出编制,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环节。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让配电网逐渐的呈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全新功能的研发及应用,对于配电网的规划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传统配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配电网规划编制,主要是在负荷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在经济合理的方法确定各级电压配电网的变电站容量及位置配电网的网络接线模式、线路的线径及配电网无功率电源配置方案等。
近几年来,配电网规划由浅入深、首先是负荷预测采用了空间负荷预测的方法,提高预测准确性并引导规划入地。通过供电可靠性的成本分析方法确定网架规划。但传统配网规划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
1.1人为不确定因素大,数据一致性差。导致数据的前后差异性。在传统的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对于相关数据信息的手机一般是由人为操作控制的,这样以来便形成较多的不稳定性。还有就是设计单位的规划思路和预测方法不尽相同,因而在数据一致性上存在差异。
1.2电力电量平衡和网架规划中,一般不考虑分布式电源。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分布式电源主要随智能电网提出,传统配电网规划主要考虑大电厂或者参照热电联产规划的电源点,而不会考虑分布电源的接人影响分布式电源正逐渐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之前,分布式电源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不十分充分,因此对于此接人所带来的影响往往给予忽视。
1.3在网架的规划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受到短路容量这一因素的局限。环网也必须考虑开环运行,造成即使环网的可靠性也相对不高。
1.4经过规划之后的配电网架较为简略,导致在投入运用之后运用效率较差。对于不同的接线模式,考虑“N一1”后规划线路的负载率也不相同,如单环网其负载率不超过50%。由于配电网自动化水平低,一般不会考虑复杂的接线模式,从而造成规划的配电线路利用率低
2 智能配电网中常用的几种技术
根据《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智能电网规划主要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在内的一系列“智能”分支、个技术领域、个标准列的技术标准体系;从当前智能配电网的规划情况来看,在配电网中较为常见的几种技术为:
2.1分布式储能
这里我们所说的分布式储能其实就是用于能量储存以及转换的一种装置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组装、、接在配电网上的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根据储能形式不同,分为电化学储能如蓄电池储能装置、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机械储能如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热能储能等
2.2柔性配电技术
这里我们所说的柔性配电技术其实说的就是柔性交流输电在配电网领域的延展与扩充其中包括电能质量与动态潮流控制两部分。柔性配电技术设备包括静止无功发生器、静止同步补偿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动态不停电电源、动态电压恢复器与固态断路器、统一潮流控制器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故障电流限制技术指利用电力电子、高温超导技术限制短路电流的技术。因受可靠性、电压质量、损耗等因素的限制,系统限流措施发挥的作用有限,必须配合使用故障电流限制器(FCL),才能把短路电流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FCL是一种串接在线路中的电气设备,未来的智能配电网,FCL将获得普遍应用,短路电流甚至可限制至2倍额定电流以下,使配电系统摆脱短路电流的危害,传统遮断大电流的断路器或许从系统中消失,配电网面貌、性能与保护控制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4高级配电自动化
传统配电自动化包含变电站、中低压配电网络、用户侧三个层次上的自动化内容,而在工程实践中,它一般指中低压配电网与用户侧的自动化。高级配电自动化包含高级配电运行自动化(DOA)和高级配电管理自动化(DMA)两方面的技术内容。
2.5微电网技术
这里我们所说的微电网技术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微网,英文简写为MG,主要说的就是包括分布式发电装备、分布式储能装备以及监控、保护装置这几个部分组成的一种配电系统,这种配电系统能够满足小范围的内的配电需求,同时可以脱离大电网的支撑而独立运作。
3 智能配电网规划体系
3.1科技专项规划
这里我们所说的科技规划一般就是要针对当地的实际需要与发展情况来给出作为适合的规划方案。一般由柔性配电技术、故障电流限制技术以及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这一个问题的设置与规划。这一编制工作周期最好为五年。
3.2电源规划
在全方位的调查清楚本地自然条件以及有关的规定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电源规划方案,主要有传统的热电联产以及储能装置这两个部分。这一编制工作周期最好超过五年。
3.3电网规划技术原则研究
根据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对接线模式、主变压器容量、线路输送容量等进行研究,在综合考虑现有规划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应用供电可靠性的成本分析法确定符合当地特色的规划技术原则。这一编制工作周期最好超过五年。
3.4智能配电网规划
结合上述的专项规划和研究,制定基于智能配电网的一次网架规划。这一编制工作周期最好为五年,同时还应该在编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与调整。
3.5电力设施布局规划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对智能配电网规划的成果和电源规划、二次专项规划中涉及占用市政资源的设施进行落地并规划。这一编制工作周期最好为五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了配电网职能化的发展与前行,这对于电网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改进原有的配电网规划体系,结合当前的电网发展情况及实际需求,针对性的做好电网的规划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智能电网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完成对网架开展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胡建绩.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0:1-7.
[2]王建锋,张海洋.智能配电网的多目标综合规划体系探讨[J].价值工程,2012,17:30-31.
论文作者:周香杉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电网论文; 配电网论文; 智能论文; 技术论文; 这一论文; 储能论文; 电源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