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 石河子是由军垦战士在戈壁荒原上修建的一座军垦新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战士们的血汗凝成的,而石河子的绿化工作却留下了王效英不逝的身影。从她参军进疆,进入八一农学院读大学,王效项默默的为自己立下了终身的夙愿,通过两件普通的军垦文物,向人们讲述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一生。
【关键词】军垦文物 绿化 王效英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珍藏着1952年,王效英在新疆八一农学院上大学时,用一年的津贴购买的《中国树木分类学》和王效英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奖章。这两件看似平常的军垦文物,没有青铜之贵,却向人们亲切的述说石河子这座军垦文化名城的创建,见证着石河子这座年轻的城市在绿树掩映中的成长。
石河子是共和国版图上唯一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和军人建设的城市,它位于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属于荒漠区域典型的大陆干旱型气候,经过兵团几代儿女的不懈努力,将石河子建设成为“戈壁明珠”。的确,在石河子人们眼眸和心中矗立的不仅是这几百万株树木和几十万平米鲜花、绿地,它们是兵团的军垦战士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还有一个为荒原播绿几十年如一日的开拓者---石河子的园林工程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石河子人称为“树妈妈”的王效英。
一、拓荒者的牺牲与幸福
1949年,王效英在四川成都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却因家境贫穷而无法上大学。1950年,新疆招聘团来到四川成都招兵,去当兵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王效英不顾家人的反对就报了名。面对招聘团团长,她的首要问题是到新疆以后有没有机会上大学,招聘团看她高中毕业很高兴,团长说只要你肯学就可以。10月1日,王效英悄悄离开了家,任何行李都没有带,到车子快要发动时,家里人赶来了,姐姐把身上毛衣脱下来给了她,妈妈给她四个银元,就这样,王效英离开自己出生的故乡四川成都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祖国西北的新疆。
从成都出发有300多名女兵,在兰州时部队给每位战士配发了一套军装,车子行走了三个月到达哈密。进入新疆,一路穿秃山,走戈壁,越走越荒凉。到达迪化后,王效英被分配到了南疆军区政治部,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她努力工作、劳动,各项工作学习都不落后,等待机会上大学。
1952年,部队要办大学,她无论如何都要参加考试,可去了三批都没有女同志,王效英很不服气,希望男女平等,通过考试谁的分高谁上。5月份,经过复习,她考了第一名,如愿以偿上了八一农学院。选专业也是很关健的,水利系、农学系、林学系、兽医系四个系,王效英首先感到新疆太荒凉,太缺树了,要学果树或者栽培,大家都认为王效英个子太小不适合,到戈壁滩工作太苦了,但新疆的风大,沙尘大,坚定了她学林学的信念,四名女兵在王效英的号召下,都学了林学本科。王效英深知学习机会的不易,坚持要上完大学来好好报达党。
学习的环境也是很艰苦的,在学校读书的同时,还要参加很多劳动,在学校战士的津贴是很少的,每月只有五毛钱, 1952年,为了购买《中国树木分类学》她花掉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所有津贴。在校学习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18岁的王效英误打误撞来到新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参军到新疆,一开始就是为了找条出路。她坚定地留下来用青春浇灌绿色,因为这位娇小的女性和那些数不清的拓荒者的青春热血,使石河子这座荒凉的戈壁焕发发绿色文明的灿烂光辉。
二、一腔热血 播洒新绿
曾经的戈壁荒漠,在95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浪起伏,被人们称为“戈壁明珠”,多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森林城市。在石河子的第一张规划图上,有王效英勘察水源和林地资源的身影,有她在东北三省独自背回树种的身影,她是娇小柔美的蜀中闺秀,却义无反顾的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她的身高只有1.48米,却能扛起她体重两倍的树种,她寻找的这条出路是通向绿色的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956年大学毕业的王效英来到石河子,她像一颗绿色的种子投入到戈壁荒原中。50年代的石河子还是一个小驿站,仅有几户人家,芦苇遮天蔽日,蒿草盖过了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王效英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队长给她一张《石河子新城规划图》,那是石河子的第一张规划图,她的任务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勘察水源和林木资源,在图纸上标出来。一个多月后,王效英独自完成了这份记录,同时也坚定了她的信念和方向:石河子的树种非常少,我们必须得想办法找树种。于是,王效英到各地采种引种育苗,调查和搜集当地土树种,榆树、沙枣树、白杨、白腊等都是她最早选好在戈壁栽种的第一批树种。每逢出差、开会或到外地学习,她总是随带一个袋子,每次回来不仅袋子装满了种子和种条,连行李包里也是种子。在她的影响下,队里的职工无论出差或探亲,也总要带上一点树种回来送给队里。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王效英就将造林育苗面积扩大到80亩,加快了绿化荒原的步伐。王效英担任造林队技术员的第二年,上级要求他们将育苗面积由80亩再扩大到200亩。当时离育苗播种期的最后期限只有20多天,按常规处理沙枣和白腊种子的发芽需两三个月时间,她吃不香、睡不着,查阅大量的资料,最后决定采用温水浸种伴马粪细沙加温催芽的方法来缩短催芽期,提前播种。经王效英的亲自示范和指挥,沙枣种子17天发芽了,白腊和花曲柳22天也发芽了,育苗播种任务按时完成了。
初来石河子时几棵屈指可数被视为珍宝的榆树,到60年代已是初具规模的绿化网片,受到国家林业部的奖励和表扬,十年育树树成荫。王效英从造林队的技术员成为副队长、队长,她带领全队大干苦干十一个春秋,为石河子迎来了一行行绿树,一片片浓荫,人在这里安家,树在这里扎根,鸟儿也在这里安下了家。
20世纪六年年代,我国著名诗人艾青来到石河子,惊讶地发现了在荒漠中建起的这座充满生机、绿意葱茏的城市,他面对我为国西部最大的一片绿洲城市写下了《年轻的城》。
我到过许多地方
数这座城市最年轻
它是那样漂亮
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的确,石河子这座年轻的绿色城市扣动了无数中外游人的心弦,它以“绿城”的特色赢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2000年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来到石河子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给人以生命和活力之感的树木和花卉,到处生机盎然,成为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
随着石河子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建设肯定是要砍伐几棵树木的,但王效英却严格按照规划严把伐树关,每项建设涉及到伐树的,她总要亲自到现场查看,对违章砍伐或偷伐树木的从不宽容,石河子人都知道,“谁砍死一棵树,就像要了她的命。你动她一根树枝她都不答应”。
1991年,王效英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绿化奖章。几十年来,她为石河子的绿化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有人说她是铁女人,有把“铁算盘”,有副“铁面孔”,还有人说她是铁女人,有副“铁筋骨”。她大学毕业后的夙愿就是要把石河子建设成园林城市,为了实现这个夙愿,她奋发努力,坚持留在石河子,她的这种创造生活,造福人民,永无休止的开拓精神,为石河子这座“绿城”留下了不逝的身影。
作者简介:刘静(1978-), 女,汉族,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文博馆员,大学,主要从事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鉴定,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石河子论文; 新疆论文; 戈壁论文; 树种论文; 这座论文; 林学论文; 城市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