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发展前景_电影论文

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前景论文,背景下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媒介形式,它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明显地上升,但是却并没有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电影产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因为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存在重要性和发展重要性的媒介,是没有发展前景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观念的问题。我们习惯于把电影仅仅理解为在电影院里观看的东西,还不习惯于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以多种形式存在、多种方式观看的东西。

还有一点也经常被人们忽略,虽然电影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发展又继续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但是,考察电影产业的发展前景不仅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素和推动因素,还要考虑到人对于电影这种媒介的实际需求因素。人对于电影的需求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电影同人的关系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特别是把这两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意义则更加重要。那么,被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电影同人对电影的实际需求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很多研究电影的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一个参照系,比如说,把语言与人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同电影与人的关系的密切程度相比较。我的观点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类比上的。当然这涉及到一些非常麻烦的理论问题。是否有人涉及过这个问题呢?确实有人涉及过,而且很有可能是在无意识当中涉及到的,这就是德国的两位学者海德格尔和克拉考尔——海德格尔指出了语言同人的近亲性,克拉考尔则指出了电影同自然的近亲性。在我看来,克拉考尔的表述在一定的意义上指出了电影同人的某种疏远性。也就是说,把两种媒介加以比较,语言同人的关系密切,电影同人的关系疏远。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已经进入21世纪的现在,我们有理由希望把电影同人的关系变成语言同人的关系那样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吗?人同语言的关系已经由西方学者指出。那么,对于人同电影的关系的这种希望和努力难道是痴心妄想吗?我们知道,许许多多的研究者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否定了把电影同语言相比较的任何努力,其中包括法国的著名哲学家德勒兹。他对把电影同语言相类比的学术努力进行了相当严厉的指责。但我认为,他们基本上不了解把电影同语言相比较的这层至关重要的意义,更不必说其他重要的意义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拥有和掌握语言的程度等于人成为人的程度。我们是否可以说,人拥有和掌握电影的程度等于人成为一种新人的程度呢?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正如麦克卢汉对他提出的受到很多学者非议的“媒介就是讯息”的断言的解释那样:“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种尺度其实也是人的尺度。

我认为人类文明有两大阶段,印刷文明和电子文明,前者的标志是语言和文字,后者的标志是电影和数字。

所以,我们对电影产业发展前景的预计,完全基于我们对电影与人的关系的基本判断。虽然在做出这种判断时,有时统计数字可能更有说服力。但观念问题也不容忽视。

例如,出版印刷业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同语言的关系。从2003年全国出版业的统计情况来看,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的(书报刊)总销售收入近1546亿元人民币(其中图书461.64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34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据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图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也有100美元,中国目前平均不足10美元。有人估计,北京、上海等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已经能够支撑起100美元的年图书消费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书报刊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共有1834块银幕,但大部分银幕上看不到国产影片,硬被进口大片占去了4亿元票房;当年的票房约为8亿元,仅占全球电影市场份额的2%—3%,电影观众人数2.5亿人次,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平均每人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这里看得很明显,这样把书报刊的出版和电影的影院放映进行比较是不太合理的。既无法正确估计电影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电影即将呈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存在的广泛性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强大渗透力),当然也无法正确估计电影产业的发展前景。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电影的外延再扩大一点,扩大到电视电影、网络点播电影和家庭影院电影。情况又会怎样呢?以2004年为例,国内票房15亿;海外11亿;电视电影大概15亿的广告收入;家庭影院估计有数百亿的市场份额,就算200亿;网络点播的没有数据,就算100亿,加以来也不足400亿元人民币。

可是,我们一旦改变一下对电影的观念,电影同人的关系的状况就会显现出极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电影观念有关。所以这里首先要提出我们对于电影的基于本体论的观念。

我对电影的本体论界定是,电影是一种专门制作表面现象的媒介手段。或者也可以直接说,电影是一种表面现象的记录手段。这种媒介手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视听呈现性”。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表面现象”呢?法国学者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对于表面(surface)做出过一个在我看来是相当好的界定:“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interface),在这界面上两种接触的物质之间,不断地有交流形式的活动进行①”。我把这里所说的电影称之为“Vaudio”,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有声活动影像,还可以称之为“双频”媒介。按照这样一种理解,电视剧和电视节目都只不过是电影的一种形态或一种类型而已,尽管它们仍然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和产业分析中被看成不同的产业形态。

表面现象有两种:一种是显在的,一种是隐在的。我们很容易认为,表面现象只能是显在的,而不能是隐在的。其实不然,隐在的也可以是表面现象。比如说,我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看不到肠子是什么样的,也看不到脑子是什么样的,医生在对病人做手术时就可能看到。当然,这个时候不能太久,太久了肠子和脑子就会“死亡”,并失去其功能,而且还要有许多其他限制。所以说是隐在的,但仍然有其表象。将来我们完全有可能看到癌细胞(当然要经过放大),看到骨质增生,看到心脏的搏动,看到胃肠的蠕动,乃至食物在胃肠里的动态变化的情景。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些都属于我们所说的电影。由此可见,电影的种类和形态的确是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甚至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的。我认为,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一种电影广泛地弥漫在和参与到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和生命活动之中的景象。只要有必要,把只有在医院里医生才能看到的自己的胃肠蠕动的“短片”带回家中自己来看的日子离我们不远了。

按照我的设想,今后的本体论意义的电影,我已经给它造了一个英文的单词“Vaudio”来表达,很有可能会被分成五个大的类别:即叙事片一类,资料片一类,论述片一类,节目片一类,虚拟片一类(这里没有把动画电影当成一类,而是把动画当成一项电影技术)。我认为,对前三类影片进行互动探索很有可能是一条死胡同。节目片的互动是不完整的。而对于最后的虚拟片一类,则完全可以发展互动技术。现在已经实现或可以想象得到的具体运用有汽车驾驶模拟、飞机驾驶模拟、宇航飞行模拟、人体手术模拟等。这些技术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安全系数及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飞机驾驶模拟、宇航飞行模拟等,都可以节省巨额资金。

纪录片即documentary。我认为,应该把documentary的中文翻译由原来的纪录片改成资料片,译成文献片也无妨,只是不要再译成纪录片了。在我看来,不论是谁,把documentary译成纪录片,都犯了一个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的历史性错误,影响了这类影片的创作和研究并形成了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误译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造成严重理论混乱及创作影响的例子却并不多见。今年暑期,我到美国访问,见到了南加大电影电视学院的副院长,一位研究纪录片理论的教授,他把论述片(介绍《共产党宣言》的片子)放到了纪录片一类,我觉得是不妥当的。这是对电影的分类还不够发达的表现,属于电影分类初级阶段的表现。但这种分类恰好证明,他把纪录片当成了资料片来看待,与国内对纪录片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纪录片也应该有多姿多彩的形态。前面提到的胃肠蠕动的“短片”肯定属于资料片一类。对资料片来说,最重要的是资料的价值问题,可以根据资料价值或资料性质的原则来对纪录片的形态进行分类研究。

关于叙事片(即虚构叙事性电影),这是电影发展最充分的种类,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能逐步形成七种形态,即影院电影(cinema movie,或者说银幕电影)、电视电影(film television)、网络电影(internet-movie)、电视剧(television drama)、网络剧(internet drama)、手机电影和“电影剧”(photoplay)。这里所说的七种电影形态,多数都是电影的“已然”形态,只有一种,即“电影剧”,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电影的一种“未然”形态。可以把电视剧、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网络剧,包括手机电影,都理解为“影院电影”的衍生品种。它们是“电影”适应新的制作的媒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一种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电视电影,就是尽量按照电影故事片的“艺术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新的媒介手段来制作的电视节目,不管是使用胶片拍摄还是用磁带拍摄。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电视电影”,其中的“电影”,虽然是要在电视上看的,但是,它却是按照“影院电影”(即故事片)的样式来制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广大的观众希望能在电视(一种新的观赏方式)当中看到电影。电视台的“电影频道”的设立,就是为了满足观众这个愿望而建立的。

电视剧和网络剧虽然都被称之为“剧”,但同我们这里所说的“电影剧”相比,就相形见绌了,表现出它并不怎么像“剧”。其实只有“电影剧”才“更像是剧”,当然也只是像而已。我们知道,电影一开始曾经被叫做“电影剧”(photoplay),后来人们才发现,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剧。其实,电影一开始被叫做电影剧,只是因为它与“剧”的渊源关系(其实,它只是像剧的拓片),而电视剧和网络剧,之所以被叫做“剧”,也只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有一点儿像“剧”,而真正更像“剧”的电影目前正处在试验阶段,其普遍流行还有待电影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论述片在“影体”(相当于文体,或文类)方面大致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学术性的或论述性的书籍。爱森斯坦和阿斯特吕克都有这方面的倡导。爱森斯坦提出要用电影手段拍摄马克思的《资本论》,阿斯特吕克提出要用电影手段拍摄笛卡尔的《方法论》。爱森斯坦大概在1927年有了这种想法,阿斯特吕克在1948年提出这种主张。在我看来,用电影手段拍出电影史,我们才会有真正的电影史。戈达尔用数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由8个短片组成全长270分钟名为《电影史》的电影,1999年7月至8月在电视中对全欧洲播放,2000年7月底又在日本东京的电影院里实现了放映。只是戈达尔的《电影史》过于个人化,名副其实的电影史仍然在我们的期待当中。但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毋庸置疑的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为论述片的存在提供了新的重要载体和发展空间。据报道,在中国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展出了飞利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产品——“电子纸”。电子书虽然已经研发和应用多年,但因耗电问题以及容易引起眼睛疲劳等因素,目前还达不到传统书籍的阅读效果,从而影响了电子书的普及。“电子纸”技术与现有的液晶技术不同的是,“电子纸”显示器没有目前显示设备无法避免的强烈反光,画面分辨率高,显示效果及视觉感受与一般书写纸几乎完全相同。还有以下优点也很重要:“电子纸”具有画面记忆特性,画面显示之后即不再耗电,还可以像纸一样折叠弯曲。目前正在从黑白走向彩色,并具备交互性。对于便携式电子阅读器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优点。未来人们可以随身携带电子报纸,可折叠的电子书以及电子速记本等等。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关于“电子纸”是否具有呈现有声影像功能的报道。即使没有也是可以继续开发的。无论如何,通过“电子纸”技术,像看书一样看电影,特别是论述性电影的前景正在向我们走近。

虚拟片一开始就是数字化的。我们知道,受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影响,现在电影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是可以数字化的。当然,人物的数字化比景物的数字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对电影今后发展的影响却可能更加有力。这就是医学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数字化虚拟人”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甚至包括心理学)等方面的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而建构的数字化虚拟人体,其作用可代替真实人体进行各种实验研究。这种研究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把计算机图像技术与临床解剖学相结合,实现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和机能的数字化、可视化,以达到完整地描述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最终达到对人体信息的整体进行精确的模拟和运用。这项工作极其复杂,人体由1000多万亿细胞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目前包括血管和神经系统在内的造型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项研究最早始于美国,据说是从1989年开始。1991年和1994年美国医学家分别对一名男性尸体和一名女性尸体进行断面切削,经过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例“虚拟可视人”数据集。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实用性研究。2000年韩国开始了“虚拟可视人”研究的5年计划,试图建立具有东方人特征的数据集,获得了世界上第二例“虚拟可视人”数据集。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也相继酝酿和准备“虚拟可视人”研究。由于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等原因,虽然美国在获取人体图像信息的技术手段上起步较早,但是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不足。如人体选择的覆盖面小,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且人种差异明显。最突出的是,尸体断面切削精度不理想,只有1.0和0.33毫米。韩国“虚拟可视人”尸体的切削精度虽然达到了0.2毫米,但仍不理想,因其数据集取自65岁的老年病人,在代表性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我国的“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研究,是2001年在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出来的,很快被列入国家“863”启动项目(“虚拟中国人关键性技术的研究”)。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家单位承担。其中,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承担“人体切削建模和图像数据采集”工作。科研人员仅仅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便高质量完成了研究任务,获得了首组切削图像资料,其切削精度一般可达0.1毫米,最高可达0.02毫米。2003年2月,原第一军医大学用6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完成了国内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获得了8556个人体切片资料(每片厚度为0.2毫米)。样本为已病逝的19岁女孩。随后,我国又顺利完成了男性1号的切削,得到9215个整体人切片资料。至今该校已完成了两男一女和一个女婴的四个整体人的数据集。其中数据最集中、最精细的是“男1号”,照片分辨率达到了2200万像素。多项技术指标超过了美国和韩国。美国10年前开始建立的人体切片数据集,做的是属于躺着的虚拟人的切片,而美韩两国的数字人只能看到骨骼和肌肉,我国的数字人切片属于站立状态,而且是首次将血管铸型技术应用于“数字人数据集”,能清晰地见到血管。

这项研究技术对于未来电影制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我看过三个版本的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其中一部是苏联拍的,其余两部是美国拍的。在看这些影片时,我特别注重看的是影片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那一段究竟是如何拍摄的。结果没有一部影片拍得令我满意,我都觉得非常虚假。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影片拍摄的技术条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好的,决不是导演的水准不够。正如评论者津津乐道的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浴池凶杀一场,在今天看来十分虚假一样。但是,未来这种局限性确实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完全有条件在影片中看到一个人如何被火车压死或辗死的镜头。也有条件看到一个人如何被一把刀刺中的情景。当然如果我们不希望过于血腥,我们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但一定会比现在拍的更真实、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国产影片《铸剑》表现了中国古代干将莫邪的复仇故事。影片中有把三个人头放到油锅里煮的镜头。对这个故事而言,这个镜头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缺少的。当然我们知道,观众在影片中只能看到三个假的人头,这对观众来说绝对是大煞风景的。在未来这将不再是难题。总之,这项技术在电影中现在就可以看到其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2004年5月21日中国风网报道,万维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用网络存储人生全过程的问题。报道中提到,微软的拉希德在做主题演讲时,着重介绍了个人用户拥有1000GB(虽然只需要大约1000美元,却能够存储1万亿字节以上的电脑数据)的存储容量可以做些什么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了可以将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这一生当中所有的谈话以及每一分钟他(她)身边所发生的变化,用一台180度超大视角的鱼眼镜头拍摄下来的可能性。微软在英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制作出了生命存储装置的原型机“SenseCam”,眼下正在开发只有领带夹大小的下一代拍照设备,在照相手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这样拍下来的大概属于资料片,其中一定会有值得保存和值得观看的东西,甚至还可以成为其他资料片的“资料”或参照。这种拍摄可以说是被动型的,而目前正在广泛普及的DV拍摄则可以说是主动型的,仅这两种方式就会产生大量的作品。其商业价值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存储、传播和搜索系统中更是如此。在未来,电影技术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创作、存储、传播和接受方面),为个人化创作的商业价值开发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按常规方式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

完全可以预计,我们很快就会面临一个电影的种类齐全、形态多样的异彩纷呈的局面。在这种电影作品海量资源“突然被发现”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已有和待开发的“双频”资源的问题,就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电影作品的收集、整理、分类、分割、编码和搜索(智能化搜索)、检索、传输,以及移动存储等技术的研究就变得异常重要了。

世界各大网站在视频搜索方面都有积极的行动。据报道,雅虎网站为了顺应在线多媒体娱乐的增长,已经在研发一种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影片剪辑的技术,就像目前网络使用者搜索照片一样。雅虎Next.yahoo.com上推出了开发中测试网页,可以搜索Windows Media、QuickTime和Real Media等档案。除了雅虎正在进行的影片搜索测试之外,其他主要的搜索厂商也在准备提供类似的服务。Google就在暗中为电视节目做记录及索引,要让电视节目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此外,微软也在开发可搜索影片的网络平台,以便让用户利用网络或电视机找到宽频内容或随选的媒体。美国在线最近也更新了多媒体引擎,同时也已经将影片搜索功能整合到它的主要网站上。现在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来说这些都是最具革命性的举措。遗憾的是没看到中国的网站有这类行动。中央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有大量的节目片和纪录片资源,在不影响国家机密和文化安全条件下的数字化应用问题现在也应该有所行动了。

正与雅虎进行影片搜索开发的电影网站Atom Films的创办人Mika Salmi表示,影片搜索目前如此火热有许多原因,现在不论是在家中或在办公室,宽带都相当普及,网络也在逐渐成熟化,其播放品质逐渐让人接受,加之影片的制作及传递等成本也在降低,最后,通过整合PC及电视功能的装置,而进入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平台。这就为提供更多的可供欣赏的多媒体内容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我国内地网民上亿,使用宽带上网的达到5300万。据最近统计,美国国内已有2180万个高速宽带网用户,1470万DSL网络用户,总计有3650万个用户使用了宽带网络服务。与去年同期相比,美国家庭对于6大电视广播网的关注下降了6个百分点。截止到目前为止,电影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5%。国内的DVD和录像带的销量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想要寻找及观看多媒体内容的人来说,搜索变得越来越重要,使用者了解可看宽频内容或付费节目的需求增加了。对于搜索厂商来说,影片搜索是一块相当诱人的市场,因为这里不仅潜藏着多媒体消费市场的庞大需求,还有助于吸引由宽频带来的每年600亿美元的广告业务。主要的TV广告主对于现在的广告效果已经能够接受,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并得到普及,网络广告的无限商机就在眼前。雅虎、Google及其他搜索大厂都在积极与好莱坞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未来建立包括影片在内的多媒体内容的销售、播放及广告发布等商业模式准备条件、消除障碍。除了建立产业关系之外,雅虎还以专利技术及产业合作方式培植其影片搜索服务。雅虎还将与Creative Commons、Broadband Mechanics、AtomFilms等厂商合作推动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Media的新媒体标准。

另据报道,新闻集团正在密切注视网页搜索引擎提供商Blinkx,并且希望对其进行收购。这个公司位于美国的三番市,搜索业务主要针对视频文件,在这个领域中完全有能力抗衡目前的业界领头羊雅虎和Google。默多克先生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寻求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军网页搜索市场,不过没有透露具体的目标。据新闻集团透露,公司为了收购等一系列市场行动已经积累了20亿美元的资金,并且成立了专门负责网页相关事务的部门Fox Interactive Media。目前该部门已经完成了对体育网络Scout Media的收购,并计划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络My Space.com。新闻集团目前已经开启了价值9000万美元的澳大利亚在线不动产公司。由此可以预计,这一领域将成为今后激烈争夺的商业战场。

据日本先锋公司透露,该公司正在研究开发能够储存超大容量的下一代存储媒体及其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一枚2.5英寸的芯片上存储相当于现在使用的DVD光盘10万倍的信息内容,配备这种芯片的手机可以储存2万部高清晰度电影。这种新型存储媒体与硬盘驱动装置(HDD)等磁存储媒体不同,采用具有锂和钽氧化物的“强诱电体”材料,在只有0.4纳米的极微小结晶上带电存储信息。在现有的储存媒体中,即使储存量最大的HDD也必然存在着一些没有存储信息的空白部分,而这种“强诱电体”可使所有的盘面都能够存储信息内容,并大大提高存储密度。近年来,尽管HDD每年以30%的增容速度不断提高存储密度,但仍有明显的局限性,预计容量最大的HDD只能达到200G。该公司负责这项研究的人士说,从理论上说,“强诱电体”的存储密度可以达到HDD的1.5万倍。这项技术和产品预计在2010年投入实际使用。这项技术意味着海量电影作品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了,绝对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据报道,Google在其搜索服务中推出了一项新的功能:用户在查询框中输入查询条件时,可以根据联想原则对用户所要查询的内容进行预测。使用这项功能的方法是:当用户在查询框中输入查询条件时,系统会弹出一个“下拉式”菜单,对用户所要输入的内容进行预测。例如,如果用户输入“Mi”,那么“下拉式”菜单就会显示出Microsoft、miniclip、Michael Moore和miserable failure等,供用户选择。Google还推出了学术搜索服务,帮助用户搜索学术著作。还推出了桌面搜索服务,帮助用户方便地查找计算机硬盘中的文件。Google的竞争对手雅虎,还有微软公司在这方面都有行动。看来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影片及影片片段的搜索研究和推广。

不仅如此,Google还已经与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展开合作,将其丰富的馆藏连接到用户的终端,希望省下用户去图书馆的路。非营利性的Internet Archive表示,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有五个国家的图书馆已经同意在其文库中增加100万册数字化图书,其中约7万册可望于明年4月上线。Google也有扫描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数以百万计藏书的计划,使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其搜索引擎看到这些书籍。这里的关键是降低成本的问题。由于版权法不允许公布最新出版书籍的全部内容,因此各个图书馆只能先提供公共领域一些较旧的书籍,如牛津大学率先将1900年之前出版的书籍数字化。下一步,最值得做的是把世界各国电影资料馆的大量馆藏影片加以数字化的问题了,而且同样存在版权保护的问题。

有人预计,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中国大陆各项产业的龙头产业③。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电影肯定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活力和最具光彩的部分。现存影片的数字化、分类整理、分割编码将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统计,2002年全国图书销售总额434.9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小学教材教辅类图书占了70%。让我们设想一下,当电影产品不仅在电影院里播放,而且以各种方式为大中小学学生和教师所使用,其产业前景还用得着担心吗?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种与“教科书”相对被叫做“教科电影”的东西。当然,也许会被叫做“教科数据库”。还有,2002年我国的旅游业的总收入为5566亿元人民币④。把这个数字同 2003年我国书报刊销售总收入1546亿元人民币加以比较,我们更容易相信,电影业一定会远远超过印刷业。虚拟技术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我认为,虚拟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比如虚拟旅游美国和法国,虚拟旅游黄山、华山和喜马拉雅山,虚拟旅游太空(如太阳系和银河系)等等。虚拟秦陵已在考古专家的拟议当中,可免于被毁坏和偷盗的危险。正如有不少人更愿意在电视中观看乒乓球比赛而不愿意在现场观看一样,其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关键还是技术和成本的问题。我相信,今后电影业的收入会超过旅游业的收入。

从本文对未来电影产业发展前景的展望来看,为了适应这种发展,我认为适时地采取以下六项综合措施是特别具有战略性的:第一,对现行的影院体系进行更具有未来更长久适应性的改造,同时还要建立更加广泛的(包括计算机和电视机终端)电影播放和搜索的网络系统,包括计算机无线网络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第二,大型电影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同时进行分类、分割及可便捷搜索的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数据库的建立,使海量作品(包括个人性创作的作品)的商业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现实可能性。第三,在建立完善的电影各种类及各种形态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法规及在彻底解决盗版问题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电影作品及片段使用(观看和下载)的计费和收费的实施系统。其中彻底取消“移媒体”(与“流媒体”相对)是一个特别值得考虑的重要对策。第四,也是更具前瞻性的一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具有原创性的技术开发,其中最具挑战性和高难度的同时也是最具革命性的研究是,对现有作品单元的可被进一步重复使用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第五,从电影的“影类”或文体的角度来看,对电影故事片的娱乐性开发的历史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继续进行这方面发展没有多大发展空间的。相反,故事片的创作向着更有内涵而不是更庸俗化方面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在当前,我们只要看一看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香港电影的现状,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在不少火爆一时、大行其道却败人胃口的影片的票房繁荣后面,我们已经不难察觉这类电影的不可逆转的历史颓势。这一趋势与当前和未来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普及及其对电影故事片形态的挤压有很大关系。美国南加大洛杉矶分校的尼克·布朗教授把这类影片称之为文化垃圾。第六,高质量有水准的“教科数据库”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电影形式,应在制作和研究方面大力发展。电影高等专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发展前景,并在培养适应这种发展的人才方面采取积极有力的富于前瞻性的措施。超前性历来都是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

但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现在就要开始考虑,现在就要有所行动。

美国影片《第一滴血》

美国影片《安娜·卡列尼娜》

影片《精神病患者》

注释:

① 转引自保罗·维希留著,杨凯麟译《消失的美学》,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4页。

② 见《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2005年9月8日国际版(第30版)。

③ 谢琨泽《数字内容产业大未来》,《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568页。

④ 陈永申《文化产业的功能与战略策划》,《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9页。

标签:;  ;  ;  

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发展前景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