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食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欲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食欲不振——疾病的信号
孩子食欲不好,首先要搞清是否因为疾病引起,应当观察孩子除了胃口不好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症状,例如发烧、精神不好、恶心呕吐、便秘或者拉稀,有无贫血及异食现象(如喜欢吃墙皮、纸、煤渣、烟头等)以及其他病理症状等。必要时可到医院确诊治疗。病除后,食欲自然恢复正常。
家长不必担心的“食欲不振”
如果孩子只有食欲不振,并不伴随任何病理症状,且活泼、精力充沛,只是家长感觉孩子体格发育较差,食量比普通孩子要少,便担心“食欲不振”是制约孩子体格发育的原因。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身材偏矮的家族中,因此这种食量小是与家族遗传有关,而非病态,不必过分担心。
还有一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那就是家长的主观臆断。由于家长总期望自己的独苗苗茁壮成长,主观上盼望孩子多吃饭,如果孩子吃不了自己所臆定的饭量,加上周围又有比自己孩子饭量更大的孩子,于是便忧心忡忡起来。要解决这种认识误区并不难,首先,要看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是否达标(可到医院儿科或儿童保健单位进行科学评定),如已达标则说明孩子的饭量已能够满足生长发育所需,不必强求过多进食,进食过多反会使孩子肥胖,拔苗助长,影响健康。
家长应当重视的食欲不振
伴有体重不增加甚至体重下降的食欲不振,才是家长应当重视的。一般来说,这种食欲不振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进餐不定时定量,常吃零食,膳食中脂肪、蛋白质含量过高,常喝含糖量高的饮料等。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的孩子,到了进食正餐的时候,并无饥饿感觉,缺乏进食激情,当然要“闹”食欲不振了。
(2)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孩子食欲。比如入托初期,由于环境改变,孩子的情绪不好,加上精神紧张、疲劳等原因,都会影响短期食欲不振;另外,不良的进食环境,如家长或老师呵斥、催促,饭桌上不和谐的气氛,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
(3)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孩子食欲。进餐时的孩子不应受到心理压力,比如强迫进食、紧追不舍、连哄带吓、打骂惩罚等,这些做法都会使孩子对进餐感到压抑、恐惧和疲劳,进而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形成厌食模式,有的甚至终身难改。贿赂、利诱孩子进食,会使孩子把进餐当成“武器”,向家长要挟,提条件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当进食成为一种可利用的工具,何谈兴趣之有。同样,重复而单调的饭菜,色香味不佳的烹调方法,也是孩子“倒胃口”的原因。
提高食欲的对策
要想提高孩子食欲,首先要搞清其原因,再给相应对策。
(1)对饮食习惯不良的孩子,要建立定时定量的进餐制度;不吃或少吃零食,或把零食安排在餐后,但在饭前两小时之内一定不要吃任何零食,包括一小块糖果,一小杯含糖饮料,它们可使血糖升高、食欲降低,影响正餐的进食量。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加强营养就得多吃肉,只要孩子想吃,保证供给,多多益善。其实,多吃肉类常伴随多吃油脂,再加上孩子们爱食“洋快餐”中的油炸鸡腿、汉堡包等,造成孩子膳食中的蛋白质及油脂含量偏高,这种膳食不易消化反会抑制食欲。而且,这种膳食并非营养均衡的科学膳食,不仅能降低孩子的食欲,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营养均衡的科学膳食应当是这样的;营养素种类齐全,各种营养素含量符合儿童生理需要(不过少也不过多),而且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当。简言之,营养均衡的科学膳食应当包括:蛋白质类食品,如奶类、肉类及大豆制品等;粮食类,如粗细粮;蔬菜水果类以及油脂类,如炒菜用油、动物食品中自带的脂肪等四大类食品。四类食品缺一不可,而且含量的比例应适当,即膳食中应以粮食、菜果为主,奶肉及油脂为辅。常喝含糖饮料或夏季常吃冷饮如冰棍、冰激淋的孩子,和常吃零食一样会降低食欲,而且吃糖过多对牙齿保健不利,因此控制饮料和冷饮很有必要。
(2)改善进食环境:在饭桌上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不谈令孩子尴尬、紧张和不愉快的话题,更不可对孩子嘲讽、呵斥或谩骂,轻松吃饭的孩子才能品尝出食物的滋味,食欲才能充分调动出来。
(3)消除对孩子进食的心理压力:家长首先应当明白,孩子的食欲需要启发才能调动,任何压力都不能刺激食欲,只能增加孩子心理负担。虽然孩子在压力下可以多吃几口,但从长远看,形成了长期厌食的模式反而得不偿失。当然贿赂、利诱也不是好办法。
那么,怎么才能启发孩子进食的主观能动性呢?在此只能略举一二。比如吃饭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下顿见,家长决不以任何言语或行动加以干预;又如在适当的时间讲一讲食物(尤其是孩子不爱吃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当然改善烹调技巧,做出的饭菜既花样翻新,又色香味俱佳,也能调动出孩子的食欲来。
标签:营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