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芳 创造一个又一个「电力奇迹」
对于94岁老人李慕芳来说,20世纪50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还是毛头小伙的李慕芳,半路出家进入温州电厂工作。在普通工人的岗位上,他刻苦钻研、大干特干,从电路“小白”迅速成长为一代“技痴”。
腕表擒纵的摆轮轴是一个关键核心部件。传统都是用可淬火硬化的钢条制造。摆轮轴尖面积很小应力集中还要承受佩戴者的冲击,为了达到需要的硬度和韧性,需要经过多次的淬火以及用于提高韧性的一次或多次回火。还要对轴尖进行滚压抛光。硬度小于600HV(维式硬度)的材料,根本做不了轴尖,一般用来作摆轮轴的都是加有铅和锰的20AP马氏体碳钢。这种钢作轴尖此类型材料的优点在于易加工,硬度可以达到超过700HV的硬度。但是这种材料具有强磁感性,还容易生锈。手表上防磁的瓶颈就在这里了,因为硅游丝的制造使用很成熟和普遍了,作摆轮框架对于材料金属强度要求并不高。防磁上就是这里突破不了。
“进厂前我生活在农村里,连电灯都没看过。”老人回忆说,很快他就意识到,没技术干什么都不行。
彼时,李慕芳的大儿子已经出生,不过孩子眼中的父亲,只是那个匆匆去上班的背影。早上7点,李慕芳都会准时到厂里,下班后就开始钻研技术、捣腾线路,总是忙到深夜才回家。
式中,M为作用于人行道的全部荷载对螺栓的力矩;h为托架螺栓中上下螺栓的间距;V为作用于人行道上的全部竖向荷载。
“当时温州仅有一台750千瓦的发电机组,由于安全变限制,发电量并不高。”后来,李慕芳偶然想到改造报废的变压器,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将原来2300多伏的变压器上升到6000多伏,让温州年发电量从700万千瓦时提高到了900万千瓦时,攻克了连专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
“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大,我对国家的贡献太小!”从北京领奖回来后,李慕芳又一头扎进了工作车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电力奇迹”。
谈起学习技术的那段时光,李老至今仍很感谢手把手领着自己走上技术道路的几名电力老前辈。那时的李慕芳,总是随时掏出兜里的笔记本,记录下师傅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挑灯夜读,啃下一册又一册专业书本;一遇到不懂的,就跟在技术工人后边一遍又一遍学习……短短几年,他在电力技术上就摸到了不少门道。
这一重大技术贡献,让年仅31岁的李慕芳一举成为“全国电力工业先进生产者”。身着中山装、佩戴“先进”的奖章、和毛主席合影……1956年4月25日,往后岁月里,每每回想起那一天,都让他倍感振奋。
20世纪50年代初,那是一个百业待兴的时代。然而,温州面临着严峻的电力缺口,工业用电不足,户户用电短缺,李慕芳就整日琢磨怎样才能提高发电量。
他建议利用“东南号”沉船打捞起的2座48吨的锅炉,配上1080千瓦的汽轮机发电机组和一台500千瓦发电机,组建西屿发电分厂,缓解温州市用电困难;针对电路事故多、检修压力大,他牵头组建温州第一台低压保险丝校验台,通过几千次试验寻找最安全的熔断丝,提高供电的安全性;他创造研发的路灯定时器,使得路灯管理由过去人工分合进入自动控制时代……
1948年参加工作,到1981年退休,李慕芳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与温州电力事业相依相伴。时至今日,谈起自己与电力的这一段缘分,老人常说:“我总感觉自己生来就是干这行的,这辈子就喜欢干电力。”直到去年,老人仍坚持参加系统里的党支部会议,而且一次不落。
不知道是不是被Apple的乌鸦嘴给说中了,今天晚上海德希克1907先生又没出现。Yoyo倒是没什么,忙着应付别的男人的搭讪,April却明显有点不高兴,Apple拐弯抹角,不停地讽刺颜晓晨。
【人物名片】 李慕芳早年为温州电厂技术骨干,温州首批“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在普通岗位上,他刻苦钻研、大干特干,攻克改良各类电力技术难题,取得了不少电力专家都未能实现的成功。
(文/胡阳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