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潮流及其对中国对外经贸战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经贸论文,中国对外论文,潮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它正从各个层面改变着世界经济,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各自的影响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最新进展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人们不断使用“经济全球化”来论述当今的世界经济,也是对目前世界经济现实的界定。世界经济发展到各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来配置商品、资本、劳动及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而导致各种要素全球性流动,给各国居民带来更多的选择及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兴起。
虽然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人用“经济全球化”来描述世界经济,但真正让整个世界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应是在90年代。
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
1.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新时期。
1996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称,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它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技术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将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正把全球变成一个“村庄”。它所形成的各种“网络”可以使从前阻止全球化趋势的地理、语言及文化因素得以消除。有人称,信息技术正在取消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目前,世界各国都希望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投巨资发展信息技术。例如,美国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欧盟计划10年内投资1500多亿美元,日本在1994—1999年计划投资1万亿日元,还有韩国、 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也在计划投资(注:李正男,《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有人估计,今后5—10年内将有8000多亿美元用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网络经济”即将形成。
2.国际直接投资的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
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在1993年共有35,000家,到1996年发展到44,508家(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第6页。)。跨国公司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公司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实施“全球战略”,跨国公司相互之间结成了新型的“战略联盟”,以减少竞争带来的损失,增加研究与开发(R&D)实力,寻找更多的全球性投资机会。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1993年的2,700家,发展到1996年7,932家(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第6页。),这为全球化的国际直接投资增添了一股平衡力量。 跨国公司的投资流向也发生了新变化。跨国公司开始对基础部门的投资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更多国家政府意识到基础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愿意放弃国家的控制以吸引外国资本;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投资保障的增加,跨国公司也愿意参与基础部门的建设。这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成为现实。
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成为现实。目前,全球外汇市场可以全天不间断进行,外汇资本的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国际借贷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更是使资本全球流动加快,我们可以从不断壮大的借贷市场规模来说明这点。1993 年, 国际借贷资本流动量为8,185亿美元,1995年增加至12,584亿美元,其中债券发行占36.6%, 欧洲债券占29.96%,银行团贷款占29.3%。 证券市场的资本多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其中以亚洲最为集中。1995年,亚洲吸引证券投资占新兴市场国家吸引证券投资总量的53%(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中文版),第三章,1996年9月)。 亚洲证券市场吸引的资本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资本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4.国际分工与贸易领域不断创新。
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国际分工的范围及动力机制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已发展为全球性劳动分工及全球战略成为分工的动力。比较利益的发现已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来发现,生产的分工发展到无形的服务部门的分工以及按照不同市场的需求来分工。
国际贸易的手段及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都是朝着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居民福利的目标发展。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e—businss (电子商务)等电子化贸易手段已成为现实。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购买世界各地的商品。据估计,到2000年,全球将有5亿互联网用户。 世界市场成为居民日常购物超市将逐渐变成现实。
服务贸易大幅增加也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居民的相互交流增加也促使服务贸易进一步增加。1985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只有3,809亿美元,到1995年已达到11,678 亿美元(注:转引自《世界经济》,1995年第4期,第6页。)。这也说明经济全球化已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
5.世界各国文化日益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因素。
世界经济发展促进各国文化相互融合,经济的超越国界推动意识形态也将超越国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冲突存在,但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样决定文化层次的不平衡。当两种不同层次文化遭遇之初,更多的是冲突。不过,当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表示赞同时,曾经排斥的文化形态会渐渐被接受,不同类型的文化共性也会相互融合,只是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各种类型的文化已加快相互融合。环保及和平主义在全球的兴起,就是一个例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美洲文化与非洲文化,以及美洲文化与欧洲文化在目前都有加快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经济全球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提供了支持。从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明这一点。而90年代以来,全球文化融合与经济全球化相互推动,使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分析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劳动力、贸易品及资本越来越一体化,但由于各自为政的国家还存在,运输成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以及信息成本也依然存在,所以,经济全球化趋势虽在加强,但其融合度仍不及国内市场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仍应注意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还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因为经济全球化加快全球市场的融合,各经济体都希望获得全球市场所带来的利益。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自于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所产生的动力,所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在使各经济体获得最大化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全球市场的不经济效应。这种不经济效应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扩大不同富裕程度国家的贫富差距以及加深经济波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第二、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第三、各国政府为维持本国利益,仍实施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措施。由于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生产要素在各国间自由流动,市场导向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危及各国的主权。从目前的状况看,国家主权的让渡是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所以,新的冲突与危机将不可避免。
第四、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提供了条件。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经贸战略的影响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从各个层面来影响各国经济。它带给世界各国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是制度上的创新,其最终表现在全球化经济利益的重新组合。我国的对外经贸战略的目标应该是更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吸收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知识要素,使中国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要达到这个目标,现存的对外经贸战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1.进一步改革现存的外贸体系。
我国现存的外贸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贸经济主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革目前的外贸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问题。
首先,从外贸企业内部着手,推进产权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活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结构的有效组织。虽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仍然过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国有资产比例过高,不利于企业内部效力的提高。从国际上通常的状况看,真正独立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以,企业可以向社会拍卖其国有资产,甚至是法人资产,使企业投资者多元化,也便于企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盘活资产,做到真正独立自主。
其次,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就应具有相应的对外经营权。现存的审批制度应取消,外贸经营权过于集中也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再次,健全民间协调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服务体系。对外贸易发展到今天,由于规模的扩大,相关的因素越来越多,对外贸企业来说,需要了解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如果单靠企业自身获得这些信息,就会增加其经营成本,贻误商机。所以,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以及市场自发产生的代表企业利益的服务机构就显得很重要。按国际惯例组建商会组织和消除政府“死管”就是对企业的最大支持。传统体制所形成的政府干预企业微观经营的状况要逐步消除。政府对外贸企业的调控应采用市场、法制手段,政府与企业之间制订出明确有效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有活力的“人”,使企业的效益真正得到改善。
最后,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来寻找机会,需要了解国际惯例的会计师、律师以及外语人才。目前的高教体系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政府应增加相应的投入,培训相应的人才。
2.以出口多元化为导向,逐步改善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
从出口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过高。目前,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纺织品、农副产品及建材等初级加工产品,贸易伙伴也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由于实施“全球战略”,势必威胁到我国商品的市场份额,导致贸易失衡。
出口多元化是指在中国目前的竞争力水平下,尽可能扩展市场范围,增加出口商品的种类,而并非强调贸易伙伴和出口商品的数量增加。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条件下,资源相对有限,不可能从数量上来追求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调出口多元化导向,就是要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扩大现存的市场份额,以求得最大限度的比较利益,平衡贸易差额。然后,在全球范围内来确定出口结构,达到出口多元化的目的。
3.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过渡的战略转变。
随着国际产业的大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加剧,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渐趋恶化,经济全球化潮流更是加重了这一趋势。
目前,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多为发达国家提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果把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短期内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扩大贸易差额,而且还会闲置大量的劳动力,后果是本币币值受到影响,失业人数增加。
从现实的国情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状况仍将继续维持,但研究和开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世界经济的潮流。所以,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制订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过渡的时间表。
4.在强调国家保护的同时,控制外资投入流向,制订相应的对外投资战略。
外资进入对民族工业的生存带来挑战,政府提供适当的保护在目前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外资进入的目的仍是市场利益。为了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利用外资应从总体追求数量增长,必须转向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及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具有长远利益。所以, 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及研究与开发领域,以解决国内投入的不足。
在引资的同时,国家应鼓励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现在,国内有些行业在国际上已经具有比较利益,政府应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企业去国外投资。虽然从已有案例来看,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并不高,但可以培养人才,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这一点看,国家应制订相应的对外投资战略。
5.进一步实行文化开放的战略。
文化开放是对外贸易的意识形态因素。它在我国已取得进展。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文化开放将经历“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外来文化盛行→崇尚本土文化”的三段式回归过程。这种过程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事实证明,当一国经济实力强大了,本国文化并不会失落。所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文化不单是国内居民为之自豪,国际友人也为之感叹。
文化进一步开放可以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抵抗力,也能进一步丰富国内文化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文化开放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丰富国民的文化需求,获得相应的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