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红英
(巴中市巴州区清江小学 巴中 636025)
美术教学的高效应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学生个性角度出发,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结构应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会,美术教育之所以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情感与审美等特征,它更多从个性的角度来关心身边的“小事”,反映我们生活周围构成的种种现象、形式。
概括起来,美术学科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2、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全;5、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从教育的门类上来看,其呈现价值体现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普通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语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从学科的本位价值取向来看,一是美术技法论——强调技法与社会职业目标(如画家的)相关性;二是学科中心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理发主要思想的传统性。从教学科目来看,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把视觉艺术的有关内容加以选择、组织和排列,使之能有效地适合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程度,形成同艺术的某一门类相对应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性质和体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互补性和综合性,说明了美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情景下,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表现、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现象,提升着我们情感活动的个性、智慧与技术的品质意识。在它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人的情感、开发着我们视觉思维的创造潜能、关注人的和谐快乐。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决定了它的先进方式是在客观基础上强调主观的陈述性——着重于表现性的过程、评价性的感受。虽然它的理论命题不能与社会现实向背,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现实的印证。过去,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么把美术课当做一个“搭头”,忽视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么把美术课看得过分学科化,过分地强调其学习的规律性、技巧性和完整性。由于对美术本体文化价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认识偏颇,造成了教学缺乏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诚然,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了解、认识并进行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该方式和行为应该是丰富、愉悦和轻松的,其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对美术教育弃之不用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生产形态”,都是不当的。怎样才能使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是高效的呢?经过一阶段的调查、分析、研究,仅以几个例证加以分析: 想必大家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公开课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被要求身正形定,不要“乱说乱动”,“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的喊声在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上振动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图画纸发给学生——每一张作业纸上都预先由老师画好了完全一样的图形,然后,在老师统一的规定和指导下,学生们画着同样的东西。一节课下来,统一变成了同一。在此时,且不说谁能有点“创新”的愿望,即使有,也是自讨没趣……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学才有了保证,教育才能够达到目标。我曾问过许多老师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他们的回答大都是:“这才符合要求”。我们不讨论上述情景对不对的问题,只是此情此景让人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一种伤害——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个性培养呢?我们对教学问题用一种“过来人”的标准和模式去规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生命空间中,讲那些过时的知识和貌似科学的废话,不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可笑的是还总以为自己是非常负责任的!经验在教育中是重要的,但经验不等于教育和教师的全部,在一定的情境下,经验使我们忽视对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的探究,缺乏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里实现一种文化取向的自觉性,严重妨碍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原本意义。美术学科本身就是人文性学科,讲求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创造能力,这种教育观念,即使教师再认真、再敬业,其教学效果也是无效的。
情境中的学习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效果。我区一位小学的美术教师在讲授《美丽的剪纸》一课时,经过实地考察和与领导协商,结合本地区资源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到“剪纸店”进行实地教学,在店铺里,琳琅满目的火红的剪纸,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惊呼中国民间艺术的伟大,相信这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折服是课堂上,教师用多少语言;多少课件也完成不了的。老师和店中剪纸艺人配合,从传统的民间剪纸讲到现代剪纸是如何与当代人的审美意识相适应创作出一幅幅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剪纸作品的。老艺人还当场教孩子们,如何剪刻简单的剪纸作品,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学着艺人的样子剪起来,看到孩子们稚朴的作品和脸上绽放的成功后愉悦的笑脸,感受、欣赏、体会、评论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收获……这是通过每一个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和自己动手创作之后所得到的愉快收获。看上去,教师放弃了原来教材内容和授课方式——实际上这种“放弃”是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一种开放的情境。一般而言,学生对美术的了解和感受,大都是从欣赏、实践开始的。我感觉这节课是成功的,是高效的。高效课堂的衡量标准,要看学生的受益程度,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受益大,证明这个课堂是高效的。我认为:教学先要进入一个共同的情境和语言系统,共同的情境才能产生共同的语言。假如把美术教学看成是一种流通的产品的话,那么,它能使所有的学生(即消费者)都有着选择的权利,享受的愉快——这是对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实现的最大褒奖,是对人类文明和生活世界现实的最大馈赠。这个“实现”与“现实”一起表达着我们对其原位性的认同。情境中产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学习场 效应,同时我们看到美术教学的“由情入道”是“由技入道”——“由理入道”的最佳入口。
1、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但有区别的美术;2、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便要给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目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验教材的使用正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其生效性和失效性是在教与学共同行进中去认定的。这样就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严整着教育的序列。“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真正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事实证明,成功高效的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智慧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受益终生的知识、能力财富。
论文作者:郑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高效论文; 情境论文; 剪纸论文; 教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