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以人为本——1.静悄悄的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摘要)
首先,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有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外交工作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事实上,外交工作就是服务,首先是服务于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崇高目标,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此外,外交就是交朋友。我们的朋友越多越好。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大国及发达国家关系得到了加强,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了13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我们的外交官活跃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在伊拉克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非典”这种突如其来疫情的处理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参加了有关的国际合作。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去年我们和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以及有关国家配合,妥善地处理了日军在华遗留的化学武器泄露事件、俄罗斯友谊大学火灾造成我人员伤亡事件、新西兰音乐学院倒闭导致中国留学生失学事件、伊拉克战前和利比里亚内乱期间协助安排中国公民安全撤离等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国际上为维护我国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多做实事。
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
一年多来,新一届政府确实具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特色。细心揣摩,可以说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
近期中国外交的新意
单从现象看,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外交的某些做法和提法有不少新意:
一是强调“建设性作用,负责任大国”。就是在国际事务中以及和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中国应当而且可以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提出更积极和更具建设性的方法。有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以及我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最新倡议和作为,就是典型事例,它在国际关系中受到各方瞩目和普遍好评。
二是强调“新安全观”,重视与传统安全有别的“非传统安全”。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在相互依存这种新的条件下,强调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平等基础上的安全,是一种符合中国自身需要和全球进步变化的新态势。李肇星部长在记者会上特别提到了非传统安全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国外交面对的重点难题之一。
三是强调和平崛起和以人为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了这一点。温家宝总理在去年访美期间已在不同场合强调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一次的政治局集体学习期间,也特别强调了中国“要坚持和平崛起的新道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出这一要求。与此同时,他们特别看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千方百计满足社会公众要求。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一致,而且这一宗旨正在和将要影响到包括外交工作在内的整个中国政治的进程。
从特使外交转变为公众外交
正如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斯坦利·霍夫曼讲的:20世纪对各国而言都经历了外交的民主化过程。历史上外交最初的本质是皇帝或国王秘使的事务,包括宣战、密谈、联盟等事务,派出的大使是国王或政府首脑的代表,少数人决定整个国家的生死命运,外交本质上和民众没有直接关系。
20世纪出现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趋势,出现了人权与主权关系的新动向,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国际NGO(非政府组织)和跨国行为体,出现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态势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协调过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国家外交开始从过去的特使外交转变为公众外交,从注重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接待,注重战争与和平的大事,到同时兼顾经济方面的民生民权,兼顾国际社会的合作性发展,兼顾建设民主化的国际关系。
中国注意到并开始看重这些趋势,外交部门也在有意识地向其靠拢,比如强调公众外交中媒体的作用,加强与学术界和研究人员的协商沟通,尊重老百姓作为选民的意愿,重视和宣传政府领导人的爱民行动,从而出现了很多让普通百姓感动和关切的细微举措。这是公民社会力量增长的表现,是近十年市场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经济上的自由选择带来的积极成果。所以我认为,中国外交目前所出现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变化,实际上预示着一种很深刻的调整,提示了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壮大的过程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宣示仅是开始,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克服的障碍也可能超出最初的想像,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和行动上的许多调整,甚至一些艰难的变革。当然这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做法与权利,不等于失去现实主义的敏锐观察,我们还有台湾问题和其他主权争端,还要注重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还不能忘记现时代仍然充满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地位,需要斗争策略,“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政府既要实现外交的转型和人情化的做法,同时也要善于应对复杂的博弈和权力斗争。
在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
在外交实践中,最近两三年中国外交部通过网络与广大网民的联系大大加强,李肇星部长及一些司局级领导都和网民进行过交流,得到非常积极的评价,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加强了民众对外交工作的信任与支持。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发言人的回答更加细心和丰富,让中国外交逐渐摆脱神秘色彩。“两会”期间李肇星部长的记者招待会时间之长、态度之诚恳也是近些年来比较少见的,这让记者们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理解。
另外,中国外交部近期在处理一些过去不太关注的涉外“小事”上,比如中国公民在利比里亚危机中撤离、在英国的非法移民海滩遇难、莫斯科友谊大学火灾中国留学生伤亡等事件中,都做出了及时和有力的反应。“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原则在外交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贯彻。李肇星部长这次提出外交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际上是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精神和风格的传达,是一种重要的新导向。
表达多重新意识
新的表态能够说明很多东西:
首先,它表达了一种新的进取意识,在逐渐淡出“韬光养晦”的逻辑。中国外交在“作为”方面明显加强了,但这不是一种攻击性的意识,不是扛大旗的“做秀”,而是同国际社会有更多合作、更好沟通和更深理解的意识,是一种在合作中解决矛盾和克服分歧的积极努力。这是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全球范围内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潮流在中国的体现。
第二,体现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过去一段时间国家是高高在上的,外交工作中也是只讲大事,整体的国家利益至上。当然,它与毛泽东时代的世界革命意识和政策相比已经有了巨大变化,比较接近实际了。邓小平特别强调国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对“国家”这个概念本身有了新的思索,就是强调国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政府工作目标不是遥不可及、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相反,国家不过是真正公众意志的表达,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映在外交工作的件件“小事”上。“社会”这个过去受到忽略的对象,开始成为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这是国家和社会关系之再塑造在对外关系领域的表现,也是中国社会进步潜移默化折射到中国外交工作上。
第三,追求均衡的、符合人性的发展。新一代领导人明显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事情,中国的安全离不开周边的安全,换句话说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互动。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大的部分是在国际社会实现的,因此在国际社会中更多地强调共同的东西,把自身的安定和谐与进步发展同国际社会联系起来,这是更加积极的动向,是“和平崛起新道路”题中应有之义。
以人为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正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公共外交还有一些薄弱的环节需要加强。一是需要大力加强民间外交,包括一定程度上NGO的参与。二是外交的民主化、透明化虽有了进步,但还应进一步努力。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应该尊重社会的意志,政府官员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受社会的委托、服务公众和选民的。李肇星部长在这次记者会上讲得精确:“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国际上维护我国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多做实事。”
胡温体制执政后,学者和政府间的距离感缩短了,交流更愉快、更融洽了。社会科学院乃至我们所的研究人员有机会和中央高层领导多次接触,感觉上一次比一次放松和有收获,增强了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研究工作与实践结合的意识。知识界和政府高层的这种积极变化,是多年来很少见到的好势头,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趋势。
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外交,自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多种利益与要求的分歧(包括大众不尽合理的某些要求)、磨合成本的增加、议而不决及“添麻烦”的可能。但只能想方设法趋利避害,克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是躲避和绕道而行。公民社会的参与过程,必然是决策日益复杂和层次化、外交思想及创造活动多元化的过程。公众外交的发展、政府外交的人本化,反映公众利益、反映选民要求、反映社会意志,是新时期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大步向前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