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小城镇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城镇论文,市场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在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小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形势下,具体细致地研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小城镇发展,对于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贯彻实施党中央的城镇化战略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市场机制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
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后,便产生了商品交换,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和工业因素的注入,便产生了人口集中的城镇。可见,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本来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小城镇的继续建设和发展,仍然要从市场机制上寻求出路。
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发展小城镇,也是我们吸取历史教训得出的深刻结论。到199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只有29.9%,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为参照系,至少滞后于工业化进程15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低2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多年来排斥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前些年,城镇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等,都由政府安排计划或拨款建设,社会需求在市场上得不到反映,各种要素不能在城镇建设上进行合理配置,资金再多无处投入。尤其是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制度的存在,把人们分别圈在城乡两个区域里,一些农业人口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到城镇生活、居住和投资。
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发展小城镇,还是稳固和发展小城镇的需要。世界城镇发展史证明,城镇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选择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脱离经济与社会的选择,硬是造城设镇,一般不会成功,极大的可能是劳民伤财。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使四面八方的资金,各种各样的人才,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正常地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才能繁荣起来,才能延续和发展下去。
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发展小城镇,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所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工农业产品由短缺变为过剩,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缺乏投入方向,另一方面,千千万万的农民又盼望过上城市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市场机制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小城镇建设上来,既可以让资本拥有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又能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可谓一举多得。
二、当前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重点内容
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内容和重点。根据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当前应当突出以下几点:
1.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投资,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由于资金缺乏,目前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如果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投资回收期长甚至原来认为无法回收的设施建设推向市场,例如道路桥梁、排污供水、学校幼儿园等公益设施,就可以解决或者缓解这一难题。
道路问题,目前小城镇的道路多数是由政府无偿投资,往往一条路、一座桥就把一个镇的财力耗光。实际上,道路也可以形成产业化,其方法一是出卖、出租道路和桥梁的冠名权、广告权。可以永久性一次卖断,也可以阶段性出卖或出租。二是组建道路公司,由公司筹资修路,资金不足可贷款,政府一年或几年一次购买道路使用权。这样,政府本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可以办其它好多事情,政府投资本来需要10年才能修好的道路,而现在更短的时间就能修好。这样,既能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又能及早造福社会。对道路公司来说,也有稳定的投资回收保证。美国、欧洲的一些小城市就是这样做的。三是对商业街道,由临街的工商企业出资修筑,街道质量可以直接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临街土地价格和非临街土地价格一样,附加投资修路条件,业主容易接受。
排污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是由企业筹资铺设排污管网,修建污水处理厂,按照使用自来水的数量,由政府确定价格,通过合理收费进行补偿,并得到相应的利润。不使用自来水的单位和个人,核定一定阶段的排污量,进行收费。在企业化的排污治污过程中,政府要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既要达到相应排污治污质量,还要使企业的正常利润得到保证。
学校、医院、托幼所、养老院等社会公益单位设施,可以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照政府的设计和质量要求进行建设;建成后,由这些单位买断或租用,根据需要与可能,政府每年或每月给以相应的补助。这样做,不会使政府的资金一次性沉进去,本来办一件事情的钱,这样就可以同时多门类使用,办成多件事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利。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的原则就是,“政府管规划,企业来建设”,“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失误、谁负责”。每个项目都实行投标竞争,国营、集体、个人都可以参与,谁出钱,谁来干,真正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小城镇政府要学会灵活运用合资、合作、租赁、股份制、委托代理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分散资金,为小城镇基础建设服务。
2.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必须有产业支撑,唱“空城计”必然会使小城镇有名无实。目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影响小城镇发展,应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引导,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首先,通过利益杠杆,吸引新办的企业到小城镇落户。城镇的工业园、开发区配套条件要好,水、电、路等基本所需要跟上,通讯、交通要便利,行政办事效率要快捷,各方面的服务要周到,使企业感到在此安家更有利于生产和经营。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初始投入,尽早实现利润收益。可以在土地利用上采取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形式,降低企业进入镇区的用地成本;还可以根据企业要求,为他们建造厂房,筑巢引凤,与他们合资合作或入股,以减少他们的前期投入,缩短获取利润的时间。
其次,对于分散的乡镇企业,采取适当的鼓励与限制措施,促使其向小城镇集中。现在许多厂商愿意到村庄去投资办厂,其中一个原因是用地实际上不花钱或基本不花钱,这对他们诱惑很大,原有村办企业更不存在用地成本问题。为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根据村办企业占用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采取适当方式,提高其用地成本。同时,在征取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有关税费上,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这样,原有的利益没有了,他们迁入城镇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加工场地,减免部分场地租金等优惠,引导农村那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手工业进入小城镇,组建企业集团,走规模经营道路,提高他们的利益收入水平。
再次,调整对村级干部的考核内容。现在大多数乡镇对村级干部有完成村级企业的处数、产值、利润等考核指标,并依此作为衡量政绩和确定工资、奖金的标准之一。甚至有的乡镇仍然追求“消灭无工村”目标,并对村级干部采取催压措施。这实际等于继续鼓励和助长农村工业的分散化,加大了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阻力。为此,对村级干部不要再以村办工业的产值、利润作为考核内容,相反,应当突出到城镇集中兴办企业的考核内容,以此倡导和鼓励连片集中发展乡镇工业。
3.把小城镇的住宅建设引向商品化和产业化轨道。住宅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双重影响下,多数小城镇实行的是谁用房、谁要地、谁建造的传统开发建设模式,从而造成许多问题:整体性差、布局混乱、造型简单,新房子、乱镇子现象很突出;浪费土地,其中滥占了不少耕地;功能不配套,严重影响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等。
把小城镇的住宅建设推向商品化和产业化轨道是农民的需要。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小城镇从业的很大部分农民,希望在城镇购房或租房居住。同时,由于小城镇的住宅绝大多数是农民个人设计而且又是按当时财力所建,所以,使用周期普遍较短。因此,很多农民盼望在小城镇建造设计先进、价格合理、较长时间不落伍的商品房。更重要的是,在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只有对住房,他们才敢于也惯于大胆而超前进行投资。特别是现在,农民正由过去的追求居住面积向追求居住面积和质量并举转变,这种追求在小城镇更为突出。这正是将小城镇的住宅建设推向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大好时机。
把小城镇的住宅建设引向市场,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首先要有好的规划设计。小城镇的住宅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乡村,应当针对小城镇住宅消费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要体现出城市现代住宅的长处,也要兼顾农民传统住宅的某些优点,让农民看着顺眼,住着舒适,买得起,用得惯。其次要引导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小城镇的住宅产业开发。目前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虽然资金雄厚、设备先进、技术成熟、开发建设能力强,但大部分在城市“吃不饱”,把他们引导到小城镇中去进行住宅开发建设,既能把小城镇的房地产业很快拉动起来,又可以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带到小城镇中去,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建设水平。再是要突出发展小城镇的住宅信贷业。农民在住宅上是敢于花钱、敢于借贷的,金融企业可以农民所购住宅为抵押,大胆放贷,支持农民在小城镇购买住房,或者给农民提供按揭服务等其它支持措施,为小城镇住宅全面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发挥金融拉动作用。
三、依靠市场机制发展小城镇可借鉴的几种模式
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小城镇建设,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以下几种模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值得在同等条件的小城镇中推广借鉴。
1.农民造城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1984年,他们在全国首开改革户籍制度、吸引民间投资兴建小城镇的先河,按照“自理口粮、自筹资金、自建住房、自谋出路”的方针,敞开大门迎接四方农民,短短5个月,就有来自3省5县的5000多户农民申请进城建房落户。镇政府利用级差地租,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向首批进城建房户每户收取700至4400元不等的费用,轻松地解决了“三通一平”所需的600万元资金。到现在,小城镇建设共投入40多亿元,其中95%是农民个人投资。
这种模式产生于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之下,适应了大量个私业主迫切希望从分散的乡村进入人口集中的小城镇以方便生产和经营的要求。随着鼓励个私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个私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小城镇采取这种形式,一定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2.企业建镇模式。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个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山区村庄的小城镇,现在已经是一座现代化小城市了。镇区有18平方公里,6万多口人,基础设施和各种社会服务功能非常完善,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质量最好的影视基地,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农民旅游城。之所以变化这么快,是因为名列我国乡镇企业前茅的横店集团公司参与了小城镇建设。自1991年以来,该企业集团公司出资20余亿元,造桥修路,建设了一套完善的水电通讯、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文化娱乐等小城镇所需要基础设施,走出了一条政府规划设计、企业投资建设的新路子,成为一种市场机制下小城镇建设模式。
这种企业为主承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既不是摊派,也不是平调,而完全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因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搞好了,等于投资条件改善了,可以使集团公司更好地招商引资,使更多的企业加盟,对集团公司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都有利。另一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本身就可以盈利,即使一般认为无法回收的马路,他们通过经营路边广告等办法,也照常盈利赚钱。
3.混合投资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既有民间投资,也有集体、国营、外资企业参与,还有政府的财政投入。这种形式建设小城镇的比较普遍,推广价值也比较大。
四、市场机制下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措施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导功能体现在,一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规划程序必须严格,一旦确定后谁也不能动,决不能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对规划随意修改。二是建设质量靠法律保证。为确保小城镇的建设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在小城镇建设中要严格监督,依靠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建设行为,包括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建设中的有序竞争等等。三是组织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与居民每个人及其后代有关,政府应提供各种条件和方便,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规划的制定和监督规划的实施,以集中大家的聪明才智,把小城镇建设得更好。
第二,政府要垄断小城镇建设土地市场。受利益驱动,现在不少小城镇建设用地反复炒买炒卖现象严重,应当改革城镇土地管理制度,由政府把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集中起来,实行拍卖。因为土地是城镇建设中的特殊商品,是一种不能再生的特殊资源。这样做,有利于依法管理、开发和利用小城镇建设用地,把小城镇建设用地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盘活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发挥财政经济对土地开发的“杠杆”作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为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为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筹集更多的资金;还可以避免“暗箱操作”所带来的某些弊端,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第三,由开发经营企业实施小城镇建设。企业化运作,实体化经营,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有些小城镇缺乏建设实体。在搞项目建设时,包括修路、建批发市场等等,临时组织一帮人干完了事,带有很重的临时观念和行政色彩。这样做不利于小城镇的长远建设,也不能保证应有的质量,而且还容易助长腐败行为。正确的做法是:政府搞规划,企业来做事。小城镇的各个建设项目,都面向社会招标,不管是当地的,还是外地的,不管是国营的集体的,还是个体的,谁能干,谁干得好,就让谁干,这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
第四,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忽视生态倾向。优美的环境,布局合理的建筑,清新的空气,晴朗的天空,是未来小城镇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小城镇受欢迎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特点,小城镇的优势也就没有了。因此,小城镇建设要防止饥不择食、乱上项目,建成新的脏、乱、差城镇。应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布局建筑物,把城镇绿化事业同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立现代化城镇生态植被体系,使植物资源的专用性和多样性在小城镇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利用。另一个倾向是盲目扩张。现在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比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继续利用,人均占有量还会减少。在小城镇建设中,要节约用地,控制盲目扩张,并且尽量改造利用次地、荒地、山坡地和涝洼地等非耕地,同时,在盘活小城镇土地存量上多做文章,把土地占用量降到最低限度。
标签:小城镇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