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与就业的几点看法_所有制论文

关于劳动与就业的几点看法_所有制论文

对劳动就业的几点浅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见论文,劳动就业论文,几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点理解。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含义是:革命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它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邓小平同志强调加上“解放思想”四字,意在当时以至尔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大力解决思想僵化的问题,这既包括对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例如社会主义的含义;也包括对客观实际的再认识,例如对初级阶段的认定。不强调解放思想,难于做到实事求是,而解放思想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既不能把解放思想理解为胡思乱想和任何意义上的主观随意性,也不能把实事求是理解为任何意义上的就事论事。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起了从根本上扭转大局,开创新境界的决定性作用。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的首要一条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二、关于“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这个方针的提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党中央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和突破。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在所有制这个领域方面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对立物。在这个方针下,就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因经济体制总的未动,致使非国有部分,特别是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在城镇中未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80年代后半期以来逐渐趋于停滞以至萎缩状态。绝大部分集体企业办成“二全民”模式或者带有相当程度的“二全民”色彩。无论如何,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开始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可见,中央关于就业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以就业为题目,作所有制重大改革的文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继承这个方针的革命方面并加以发展。

三、关于群众的就业观念。

群众就业观念中的问题,是历史的产物,是方针、政策、法规的执行和宣传教育的结果。要转变群众的思想,首先必须转变领导的思想。应当坚持改革,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方面认真调整政策。如果只讲原则道理,而劳动者的产权、信贷、社会保障等项政策跟不上,人们认为到集体单位去仍然是低人一等,就不愿意去,去了也稳不住。

四、关于历史的曲折发展。

在大跃进、“文革”期间,片面强调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反作用,强调一大二公,甚至把反作用看成决定作用,阻滞以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但在某些领域的思想和政策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离开所有制关系孤立地讲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片面性,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缺乏具体的、有力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突出地表现在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国近五十年,全国性的合作社法的起草还没有立项。1991年至1997年,城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由3600万降至2800万,与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的论断很不合拍。

五、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的决策和再就业的关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国有和集体二者。现在不少高层领导机关在文件指示中只讲国有,不讲集体,或者强调国有,轻视集体。在很多场合,往往把国有等同于公有的全部,好象非国有就是非公有,把广大工农劳动者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公有制排除在外。这是对中央重大决策的误解;就有些人来说是有意地曲解。近期大量媒体在宣传报道下岗职工再就业时,其内容基本上是两条:一是强调高科技,少用人;二是强调到“民营”(即私营)企业去就业。关于支持、帮助劳动者组织集体、合作事业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少之又少。某市一个区的再就业工作做得很不错,但他们强调发展私营经济,而忽视合作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合作事业的政策和组织工作。这不是个别现象。我这样讲,一点也没有不赞成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扩大就业的意思。国务院决定在经贸委下设中小企业管理局,很重要,很正确,需要注意的是对国有、集体、合作、私有几种经济必须统筹兼顾,不能在实际上压公有,扬私有。

六、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动摇。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反对私有化,是全党全国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方针。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的决策应当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不管怎么改革,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即全民加集体为主体不能动摇。有人提出,“不能再讲姓社姓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大家都知道,“三个有利于”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忽视甚至有意将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抹去,就要犯原则性的错误。十五大报告讲到股份制时,明确提出谁控股是关键,怎么能说不讲姓公姓私、姓社姓资,反而提出“淡化所有制”的口号,实际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化造舆论呢?从下岗职工再就业到整个就业问题,进而至于劳动和社会保障战线的全部工作,都需要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必须把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把劳动和社会保障战线的全部工作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结合起来。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包括劳动部门)的同志有一种习惯,就是把产业结构(或者加上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完全等同起来,这是不全面的。讲经济结构,只能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对立统一体,只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七、对指导思想的几点看法。

在国民经济的规划和实施的指导上,我认为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研究。

1、重物轻人。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首要因素是人还是物?二是对现有人口的重负实际上采取了哪些积极主动的政策?对这一点,看来不如计划生育工作抓得紧、抓得有力。在人和物的关系上突出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至知识经济条件下,普通工农劳动者的作用、地位和权利究竟应当如何规定和保障,而不能只讲一个大原则。

2、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 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社会保障事业在一个时期内明显滞后。其原因,一是“文革”期间的破坏,二是预见不足,三是受政企关系的局限。现在,中央下决心狠抓这个问题,社会保障事业大有希望。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受命于困难之际,积重难返,法治又差,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3、重产业结构轻所有制结构。 这是从一个极端在一定程度上走到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前面已经讲了,这里不再多说。

4、对于人(劳动者)是重安排,轻素质;重技术业务, 轻政治思想。关于重安排一点,在知青大返城后的几年内势所难免。后来就是指导和工作上的问题了。最近,有的地方劳动部门的负责同志提出,先培训后就业在他们那里还没有办到。至于轻政治思想一点,可以说实际上是对“文革”期间极端地强调所谓政治思想的一种反作用。“文革”十年思想的大破坏和尔后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二十年积累起来的问题,恐怕再有二十年也难于全部解决。小平同志指出,解决思想问题比解决经济问题要困难,时间要长。思想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至稳定的大局。江泽民同志说过,任何情况下,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重要的指导意见。目前实际工作的状况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距离很大。这是教育方针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事关全局,值得严重注意。

以上讲的四重四轻,我认为重是对的,轻则不对。这些年来,随着实践的发展,这几方面的指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总的看,如何进一步处理好这四项关系,还需要下大功夫。这几个问题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战线的关系很密切,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八、两点建议。

纵观建国以来近50年的历史,我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有两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第一点是:立足本职,放眼全局,主动协同,坚持改革。迄今为止,在我接触过的同志中,有不少的人只注意和只知道自己所管的局部事情,对有关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则知之甚少甚至茫然无知。例如,问他就业情况,他只知道劳服企业,不知道集体、合作、个体、私营等方面的情况。作为领导部门,第一位的事情应该是宏观情况的透彻了解和政策法规的正确掌握。如果主次倒置,把主要精力集注于具体事务,如果极而言之,就会变成小事明白,大事糊涂,至少是大事不太明白,这就很难做好所负的工作。

第二点是,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近二十年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实振奋人心,当然也有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看待建国以来近50年的历史,全面地总结经验教训?看来,既不应当全部否定前三十年,也不应当全部肯定后二十年。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两点论,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在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创新,求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以上两点意见,一个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一个是今天和昨天的关系。把这两个关系摆恰当、处理好,将有助于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做好1999年的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确保稳定,把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向二十一世纪胜利推进。

(本文是作者在劳动保障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标签:;  ;  ;  

关于劳动与就业的几点看法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