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选择_中国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选择_中国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农业国际化成为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农业经济将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这将把中国农业推向市场竞争的颠峰,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化已势不可挡。

一、农业国际化的特征及其战略意义

1.农业国际化的特征。农业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换,不断扩大农业贸易、投资、技术、劳务对外依存度的过程。农业国际化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农业生产国际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比较利益,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生产,越来越多的农业领域的跨国企业选择在海外开办分公司,与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相结合,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农业资本国际化。是以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利用外资的现象。三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国际化。各国在动植物品种、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推广和使用上,打破了国界,实行了国际化。四是农业技术国际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五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形成既有利于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又有利于提高世界人民的福利水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使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成为农业国际化最重要的特征。

2.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战略意义。(1)农业国际化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农业国际化直接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中有1/5是来自农产品出口。农业国际化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农业国际化,为我国有效利用世界农业资源与市场创造了条件。农业国际化对扩大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农副产品的出口非常有利。这对于一些劳动力集约的农产品生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包括水果、蔬菜、花卉、肉类等,国内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较强竞争力。同时,我国也可适量进口那些以土地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国内比较优势不够的大宗农产品,像粮食、奶产品等。(3)农业国际化有利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国际化有利于为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农产品和服务,它体现在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竞争力、市场销售能力和提供服务能力等方面。我们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虽然近几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仅限在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动力仍然不足,新的结构趋同问题仍可能产生。如果我们以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就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宽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机遇。(4)农业国际化是抵御入世风险的现实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我国的承诺,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农产品将以它所具有的质量、价格优势,对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有的甚至可能会比较严重。相反,我国许多农产品国内滞销,但国际市场有需求,却因为品种、质量、价格,或者内外贸经营体制等原因无法出口。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还处于内向型的竞争力水平。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有效地抵御国际竞争风险,减少损失,促使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就必须面向国际市场,推进农业国际化。

二、中国农业国际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面临国际化的新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农业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必须深入地剖析中国农业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1.生产规模过小。我国种植业的平均规模每个农户仅仅半公顷左右,而美国在200公顷以上,欧盟的平均规模也在20公顷以上。畜牧业的差别更大,我国的猪禽饲养业规模饲养占的比重很小,除了在大中城市效区和个别发达地区,猪禽业基本上仍然属于家庭副业的范畴。

2.劳动生产率较低。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在一些大宗的农产品如粮油等方面,我国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3.农产品质量差。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由价格竞争转为质量方面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常常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政府在现行的粮食,棉花购销政策中,已实行优质优价,拉开等级差价。粮食、棉花购销政策的调整,的确有其限制总量特别是低品质产品产量,鼓励优质产品生产的意图。至于其他农产品的优质化问题,政府缺乏过硬的政策手段,纯粹由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自由磨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应当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农产品品质问题,不仅对产品本身可度量的质量参数有要求,而且对生产该产品的环境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进而对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也有要求。如对使用生长激素的限制要求,对使用生物技术的限制要求,等等。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4.科技储备不足,科技推广举步维艰。农业科技的滞后已成为中国农业落后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3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由于受科技投入不足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储备明显不足。据有关专家估测,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还相差15—20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举步维艰。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素质较低,再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多数有文化的劳动力转向其他产业,从而使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更低,远不能适应农业国际化的要求。

5.农业投资不足。我国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1999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为1300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9%左右。同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为728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4%。而1999年的农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GDP的比重为17.6%。这就是说,我国农业用自身创造的国民收入5%的资金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而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与此同时,农业投入资金“农转非”现象严重,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挪用国家支农资金发工资,甚至搞“三产”。另外,农业在引进外资方面也相对滞后。目前,外资约占我国农业总投资的1.5—3%,但农业利用外资的总额不足全国利用外资总规模的3%。

6.加工增值程度低。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不是农业强国,关键是农产品加工业落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较为缓慢,并且缺乏活力,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增加值不到农产品的一倍,而发达国家创造的增加值是农产品的3—5倍。这也使我国农产品常常成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受害者。

7.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企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从事农业领域的大企业、跨国企业更少,这将导致市场竞争能力弱、市场交易费用高。因此,培植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8.市场体系较落后。这既包括市场服务体系,也包括市场政策体系。农产品市场服务的不足,表现在多方面。第一,农产品的储运设施不足,手段较为落后。第二,农业市场体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没有管起来。各种方式阻碍正常的市场流通和市场竞争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不仅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也影响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三、推进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1.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作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扩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实现国内有限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这是农业发展战略适应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另一个重要选择。依照竞争优势状况,除粮食外,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是肉类、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等,这几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但品质上也需要提高。只有不断提高质量,已经占据了的市场可以保持和扩大,没有占据的市场可以去开拓和发展。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潜力很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积极引进开发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既要继续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更要加快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档次,增加花色品种,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业。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为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对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构造土地流转的内在体制。加速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促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使农业逐步走上规模经营之路。当前正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以及湖北江汉平原等地大规模兴起的民营农庄,实质上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迁或创新的序幕,它是农村土地产权属性中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让渡权“四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度分离,将使用权与收益权让渡给新的经营主体经营的一种制度变迁或创新。这种创新,有利于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农村生产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从而促进生产与管理成本的降低。无疑,这是对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会有效地加速中国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增加中国农业竞争力。

4.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是有效实施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应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根据商品流向、交通、仓储设施等条件,合理布局。一是要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期和远期合同业务,向期货交易过渡;既面向全国,又要与国际市场连接。二是努力培育要素市场。没有要素市场的作用,整个经济的活力就无从谈起。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从当前看,重点是培育完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市场。三是加强市场的“软件”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法规、完善市场管理。二是要加强执法的监督与检查,不仅要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还要规范市场开办经营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科技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第一,把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作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点。大力支持和促进科研单位加速新品种的培育、储备和推广,特别是优质新品种的培育要成为国家科技政策的重点,以此促进科技进步。第二,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要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提高到普及十二年教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事业。务必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

6.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二是引导农村各种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全国性的农村市场商品价格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形势、市场供求趋势及价格变动走势,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

7.积极加强国际合作。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农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各国签订互认协议以取得我国农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消除绿色贸易壁垒服务。

8.增加农业投入,保障各项措施的实现。要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把长期以来向工业倾斜的政策转向农业倾斜,改变农业投资长期不足的状况。按照《农业法》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切实改变农业科技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同时要加快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按照事权划分原则,明确划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责任,提高政府农业投资效益。另外,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增加农业投资。要多方争取世界银行和有关国家政府贷款用于农业,努力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渠道,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

标签:;  ;  ;  ;  ;  

中国农业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选择_中国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