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创造、把握势头:泉州模式乡镇企业发展分析_泉州论文

审视、创造、把握势头:泉州模式乡镇企业发展分析_泉州论文

审势,造势,夺势——“泉州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泉州论文,探析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模式论文,审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场经济领域里的“人民战争”,二十年前就在福建省泉州这片热土上悄然铺开。艰辛创业,沧海桑田,如今这座祖国东南海岸边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将绚丽多姿的崭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在这幅画卷上浓笔重彩的主要角色,就是被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称誉的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泉州乡镇企业以其独特的推进历程和不凡业绩,被称为“泉州模式”(与“晋江模式”同义),并曾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并称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的“三大模式”。就资产规模及其产值贡献而论,有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初期的“一枝花”,80年代中后期的“半壁江山”,90年代后的“五分天下有其四”。从产业推进的基本轨迹上看,是“三闲”(闲人、闲钱、闲房)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泉州模式”的显著特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民营经济为主要形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如今, 九万多家乡企遍布城乡, 吸纳劳动力100多万人,引进外资100多亿美元,1000多种名优特产品获省级以上奖项,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近2000家,还在境外兴办了634家企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和新经济增长极,乡企推动了区域经济大跨度、超常规、跳跃式而又持续稳定的发展。泉州市从 1994年开始,年经济总量就约占全国的1%,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由改革前的全省倒数第三跃居首位;从1993年以来,乡及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综合考评总分居全省榜首,远高于省城福州和厦门特区,从一个主要侧面反映了泉州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良好状态。

革命事业是群众的事业,改革开放同样也是广大侨乡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有事大家干,有钱大家赚。”泉州市一位主要领导人的这一概括,具体、生动、精辟!泉州600多万人民和1000 多万侨居海外的“三胞”,内外协力,上下联动,同心同德,共建桑梓。值得总结和肯定的基本经验是:

1、政府“开明”,职能到位。各级政府主要抓三件大事, 一是战略引导。以建设工贸旅游港口城市为中心目标,先后适时制订和实施“科教兴市”、“港口兴市”、“展览兴市”的战略,引导乡企实施制度创新、规模经营、结构调整、科技兴企、外引内联和市场拓展等“六大战略”。二是优化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卫生环境的“品位”不断提高,特别是“海陆空”立体交通和发达的通讯网络的基本实现,更是一大手笔。三是搭台唱戏。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拓展市场,招商引资。德化的陶瓷节、永春的芦柑节、惠安的石雕节、安溪的“茶王赛”……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把活动融为文化艺术、经济贸易、科技合作的“同台大会演”。企业主体角色到位,政府行为“超然物外”。“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倒闭我同情。”这是一种“放风筝”式的管理,政府抓“线”调控,企业任其爬高远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泉州市决策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争取主动,以进促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经济发展原则,抓住经济工作的三个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源,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和引导乡企巩固发展城市市场,大力拓展内地和农村市场,乘隙而入抢占海外市场),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区为轴心的“半小时城市群”,保证全市经济扎实快速发展。1998年GDP增长17.5%。

2、眼睛向“外”,广筹资金。资金是经济肌体的血液。 泉州乡企的巨额营运资金,没有动用财政,银行贷款也仅占其2%。 其筹资主渠道是“外力”,“港澳侨台外都欢迎,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其次是民间融资,用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合伙经营、合作经济以及民间借贷等方式集聚大量社会闲散游资。唯其如此,泉州出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经济现象,增长速度年年平稳高速推进,即使在财政、货币政策“双紧”时期,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也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悬殊落差。

3、盘活资产,形式多样。资产存量的流动、重组和扩张, 是高层次的资源重新配置。泉州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各种资本运作方式,主要有并购、拍卖、股份制、合资、合作、联合等。1992年37家国有小企业一揽子嫁接外资,在全国首开先河,一举扭亏为盈,国有资产大幅增值,被视为率先进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有远见的创举,引起海内外广泛瞩目。1994年晋江市拍卖一家国有企业,清还债务后还新组建了七家民营企业,当年缴税就达1000多万元。惠安县鼓励长年在外务工的“三雕”(石雕、木雕、瓷雕)匠人返乡办企业,一次就引来二亿多元资金。豪盛集团的股票在沪上市,在国内的外商企业中开创了先例。恒安集团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30多家卫生巾生产企业,利用外埠的资金、市场和劳力扩张实力。泉州乡企在完成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早已进入了第二次飞跃,即资本运营的成功实践。这一实践,在宏观层面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资源配置优化,在微观管理上取得学习曲线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

4、敢拼再拼,天下为先。 泉州刺桐港在历史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厚重的人文积淀奠定了泉州人浓烈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大潮中又进一步陶冶了“泉州人个个猛”、“输人不输阵”的精神品格。泉州乡企没有享受过计划经济的优厚待遇,自始至终都处在市场自由竞争中,靠的是“爱拼才会赢”、“十万供销打天下”的商品经济观念。今天,在二次创业的热潮中,他们又选择了“再拼才会赢”的奋斗之路。由此,又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泉州人口袋里有1000元,就敢做10000元的生意。别人没做过的事,也敢为天下先。

5、回报社会,为国分忧。任何财富的创造都要耗费社会资源, 泉州乡企的老总们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真谛。因此,义利并举,扶贫济困,反哺社会,造福人民,就成为他们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晋江机场改军用为民航,来自乡企的捐款就占总投资的五分之二。市政府要建立残疾人基金和康复中心,在动员会上一个小时内就从乡企募集二百多万元。有关部门计划帮助新疆解决饮水困难问题,老总们慷慨解囊,几天内就捐献可建一百口“坎儿井”的百万元资金。名流集团完全用BOT 融资方式建设刺桐大桥,开创了国内利用民间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的先例,被评为1996年的“福建十大经济奇迹”之一。此等壮举善行的用意,正如泉州一位优秀企业家所说的“我们从社会得到的财富,理应回报社会。全体群众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如果说乡企崛起的初始动因是要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温饱问题,那么在这个目标基本实现后启动的“二次创业”,其实质是由资源禀赋优势和政策优势向争创竞争优势转化。此时,论挑战,泉州正当其冲;论机遇,泉州也适逢其时。泉州的决策层十分清醒和坚定,“稍微伸一下懒腰,泉州就要被淘汰”,“机遇是抢来的,不是等来的”,“振奋精神,再创新业”。这种“政治动员”在泉州总是低成本,高效率,闻风而动。

泉州乡企二次创业面临着“五个挑战”,即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挑战,企业经营规模化的挑战,技术构成高科技化的挑战,管理方式科学化的挑战,资金要素倾斜化的挑战。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泉州乡企“多(数量多)、小(规模小)、散(经营分散、布局分散)、低(素质低、效益低)”的严峻现状与经营目标、外部环境之间的大反差。因此,必须审势、造势、夺势,以“增总量、扩规模、立支柱、树名牌、上效益”为基本取向,实施既定“六大战略”。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泉州乡企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基本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产业布局,加速结构升级。 合理的产业导向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家改革由地区倾斜向产业倾斜的转变,泉州地区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加工业一般不再是扶持对象,原来享有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也失去了比较优势。经济结构的优化成为地区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在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迎面走来之际,尤其如此。在时机的把握上,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城市试点之一的泉州应“抢先一步,先人半拍”;在区位优势的发挥上,以发展港口经济为契机,以沿海地区为重点重新整合产业布局,力奏“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之功效。基本思路是“一升三转”。“一升”即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先升级,高标准、高起点地培育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主导产业,发展“蓝色产业”和临海大工业、大流通、大市场,率先实现经济大跨跃,从而带动广阔腹地山区。“三转”,一是沿海地区把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二是沿海地区着力抓好人才工程和信息工程,成为国外先进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中转“接口”;三是倡导优势企业走兼并、联合和制度创新之路,通过低成本扩张实现外部成长,在微观基础层面上组建企业集团和多种形式的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结构合理、产出配套、梯度发展、头尾相接、优势互补的产业群体,推动“海上泉州”和“山上泉州”经济格局协同发展。

2、改造管理模式,解除制约“瓶颈”。 泉州乡企大多采取“家族式集中型”管理方式,即由同一家族若干成员共同经营管理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管理模式就显露出其积弊:缺乏制度化,任人唯亲,排斥外来人才,能量严重内耗,企业甚至发生裂变。“一年合伙,二年冒火,三年散伙”,是常见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家族企业”必定要走向没落。相反,只要扬其长避其短,进行科学改造,家族式管理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目前,发达国家有许多大企业仍为家族所控制。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许多华人财团也实行家族式管理,所不同的是它们是“分散型”的,即由家族中单个成员独挡一面各自经营管理一个或若干个企业。位于石狮的外资企业“王氏仁森机构”,董事长王仁森先生坐镇香港,其子孙辈成员分别掌管其分布在世界各地旗下的各分支机构。没有“分家”而又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故权称“机构”。这是对传统家族管理式的自我改造、自我超越,在实践中已显示优势:第二代传人在“家族内竞争”中形成,重视广昭天下贤士,企业运行机制灵活。当然,对于规模更大、管理更为复杂的企业来说,一般要实行彻底的“经理革命”,将家族所有权与专业化经营管理权分离开来。产值已超亿元的晋江凤竹针织漂染公司,产品开发和内部管理分别外聘专家执掌。可惜这样的企业在泉州还不多。对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科学管理,应习之并变通用之。

3、建设“三支队伍”,全面提高素质。企业的生存发展,“80 年代靠胆力,90年代靠财力,21世纪靠智力”,诚哉斯言!正站在新纪元门槛上的企业,急需一大批技术、管理、营销、财务等各门类人才。然而,泉州此事堪忧,一是乡企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1.8%,工程技术人员仅占1.2%,具有各类各级技术职称的仅占2.1%。许多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加盟乡企, 大量流向机关事业和国企单位;二是外引人才不易,留住更难。一些埠外境外来泉州工作的中高级人才往往感慨待遇偏低,得不到重用,更难以忍受的是“很难挤进泉州社会的‘圈子’内”。泉州人历来对外地人通称“阿北仔”,这称谓本身就隐含着歧视、藐视、排外的意味。于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开溜即为“上策”。这种不正常的人才“流动”对企业的杀伤力极大。

迫在眉睫而又影响深远的大事之一,就是育才和引才双轨并行,大兴“人才工程”。对在职员工实行岗前培训、定期轮训、持证执业制度;对埠外人才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用高薪、重用、感情沟通,尤其是创造环境促其实现“自我成就”等“投资”方式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实行“国民待遇”。当然,各种人才都有其特定优势,而不是全才。因此,应注重人才结构的合理化,使之异质互补,各献其长,互补其短,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大的方面看,最重要的是要造就并相对稳定乡企自己高素质的三支队伍:工程师经济师队伍,内外贸营销队伍,以熟练工人为骨干的员工队伍。“谁掌握了人才和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泉州籍著名港商吕振万先生的这一箴言,但愿能成为老总们的共识和行动。

4、跳出小农经济巢臼,造就新一代企业家。企业的生存发展, 关键因素是经营者的素质水平。泉州乡镇企业的老总们大多是“脱农经商”者,小农经济意识和小资本经营行为颇为明显,现象一: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现象二:大富即奢,消费失度;现象三:事业有成,盲目乐观;现象四:多元投资,随意转向;现象五:传承家业,拒绝变革。正如有人所言,泉州的厂长经理董事长“一抓一大把”,但称得上“企业家”的委实太少。须知,“企业家”的实质内涵是经营管理专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进而言之,有学问的企业家称为“儒商”,而儒商进一步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路,树立并实现自己独特的理论,收效宏大者称“商儒”。依此而论,经营者的素质水平有四个层次:一般的厂长经理董事长——企业家——儒商——商儒。泉州目前尚且少有“企业家”,又遑论“儒商”、“商儒”?资深的全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同志在分析外国企业家时,认为他们成功的经验无非有四条,概言之即目标执着、优势创新、勤勉工作、生活俭朴。他说,一个企业家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把企业带向成功之路。这剂“药方”,对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泉州老总们是“对症”的。

5、强化市场前瞻意识,培植“闯天下”新产品。 管理落后必然导致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滞后。被列为泉州六大支柱产业排头兵的纺织服装鞋帽业,不少中小企业总是被动“跟市场”,产品开发单纯依靠跟踪仿制,其结果往往是上市之日即压库之时。一家研制摩托车报警器的企业,曾获“科技星火奖”,上过中央电视台,但却犯上“工艺二十年如一日”的“国企病”,不久前经检测产品性能达不到技术标准。这些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企业前瞻性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此同时,有些企业虽然自主开发出适销对路新产品,但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因而难以降低成本,无法迅速收回投资,又制约了下一轮产品的研制开发。事实表明,凡是有活力的企业,都是有战略发展眼光、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前年夏天,泉州一批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自动组织起来与首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娶回”了近百项科研成果。其中,永春县逢源食品饮料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柑桔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开发了“芦柑可乐”、“乌龙茶可乐”等新产品,批量生产,热销抢手,资产额猛增至6000多万元,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大型乡镇企业”称号。这些简单而又不失深刻的范例,其它企业理应从中得到启迪。

更深一步讲,企业产品开发要注重名牌效应,力创“闯天下”拳头产品。对企业来说,有名牌优势才有市场优势。但是,名牌的创造,需要漫长的艰苦磨炼和市场检验。泉州乡企当前创名牌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争市场,以市场份额树企业形象。不能用虚假广告,更不能靠花钱“买”名牌,否则即使一时奏效也迟早要落马;二是驰名品牌要体现民族品质。有句名言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许多世界名牌都体现了本民族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如“IBM ”体现“前卫、科技、智慧”;“同仁堂”蕴含“同气同声福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之意,把经商和药德、做人融为一体。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品牌名称,什么“帝豪”、“富豪”、“皇庭……”,洋味十足,霸气十足,既不健康,又缺内涵,更没有特色,理所当然难以推广。不走出此等误区,必然“误企”。

6、依托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对泉州乡企来说,最值得重视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泉州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如茶叶、水产、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石材等等,但加工深度不足,往往是“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立足资源优势,二要发展高起点龙头企业,三要健全市场流通网络,四要依托科技进步,五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六要健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体制,七要制定配套扶持政策。通过工商业激活和带动农业这一头,使三次产业互促互动,共生并长。

7、主动调整经营行为,纳入有序运行轨道。 泉州乡镇企业有一些是依靠政策上的优惠,以及市场不规范、政策界限模糊而完成资本积累的,有个别的甚至是靠偷漏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违法手段生存发展的。现在,经济开始有序化,法规逐步健全,市场监管力度大,商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老办法就失灵了,日子就难过了。摆脱困境的唯一选择是学经济、懂法律,依法经营,诚实劳动,照章纳税,公平竞争。“商品经营是一场惊险的跳跃”,对这类企业来说,首先要来一个思维的跳跃,行为的调整,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8、精心策划广告,提高宣传效益。广告是花钱的宣传, 宣传是不花钱的广告。目前,许多企业做广告把握不到位,紊乱无序,缺少“心计”,效果不尽人意,诸如广告媒体选择不当,信息显露次数过少,形式运用违规(如热汽球、飞行器等),内容设计缺乏新颖性等。另一方面,许多广告公司现代理念缺乏,执业资质较低,无力做出理想的广告策划,花了企业不少冤枉钱。泉州人的“精明”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不花钱的广告上——宣传。“七匹狼”时装公司品牌被假冒后,通过报章发文,一时“真狼反被假狼咬”的真相妇孺皆知。晋江陈埭镇在轰动全国的“板兰根冲剂”药案发生后,把它巧妙地化为“提高知名度”的契机,把坏事变为好事。经济呼唤广告宣传发展,广告宣传需要提高水平和效益,这是企业人也是广告人和消费者的利益所在。

泉州乡企上述发展对策,要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改革,抓好股份经济的规范化工作,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规模经济为着力点,坚持走以内涵提高为主的质量型、科技型、效益型的发展路子,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唯此,方能在第二次创业中再造辉煌。

标签:;  ;  ;  ;  ;  ;  

审视、创造、把握势头:泉州模式乡镇企业发展分析_泉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