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社区设计特点浅析——以西北地区某居住项目规划建筑设计为论文_郝建国

上海和盛天成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部 200020

摘要:通过近期西北某市的大型居住社区项目的设计实践过程,初步探讨居住建筑设计在当前城市特有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一些特点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型社区空间特色;户型优化;地形处理;社区交往;商业空间整合;生态措施

近期设计了一个西北某市居住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设计上的特点可为今后设计提供参考。该项目位于城市东部,毗邻主城的边缘山谷地带,属于老城和新城之间的过渡区。占地4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按照《城市居住区规范》条款,已经达到居住区规模。基地北侧和西侧近邻东二环路及东泉路,呈带状沿环路东西向展开,东西向较长,南北向较短。基地的南侧、东侧有待建规划城市道路,中间被一条南北方向规划道路将基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图1)。

图1:项目鸟瞰效果

一、大型居住区空间设计特色

居住区域特色空间的设计是影响居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大型社区因其巨大的体量在城市局部区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品质的居住区外部空间,既要协调城市总体的环境特征,也需通过设计手段给与重点刻画。

1,外部空间设计特色形成。本项目靠近天山北麓,大片草地、树林和远远可以眺望的雪峰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大陆。而且当地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对欧洲的传统风格接受度较大高。由于在当地挑阳台要计算全面积,且当地冬季漫长,外阳台使用率不高且不太受欢迎,因此取消了阳台这一现代建筑元素。我们决定建筑外观采用欧洲古典竖向三段式构图,在竖向转角线条和外窗塑造的挺拔修长建筑立面上,使用简洁的腰线装饰进行水平分割,以及优美的屋顶收口线脚设计作为本项目的构图原则,红色外墙拼贴砖和外墙质感涂料为基底,统一整个项目的面貌(三个主要区域采用同一色调下的配比差异来调解色彩的单一感)。居民在通过环城快速路或主干道接近居住区时会明显的感觉到空间的特征并由此产生的引力场,明确界定了内心可以感知的特色。此外利用泛光照明强调屋顶的装饰构件线形效果,对于夜晚回家的人们,独特的光效宛如海上灯塔提醒“家”的方向,形成夜间的标识性。

2、大跨度景观空间设计。本项目均为18层到26层的高层住宅建筑,为减弱住宅体量对南向坡地及远处天山博格纳峰公共景观视野的遮挡和封闭,在南北方向空间进行如下设计:其一,尽量控制住宅主要建筑单元的面宽(单元宽度保持在25-35米左右,单元拼接面宽保持在60-70米左右),减少建筑挡光面宽度,形成高宽比例修长的建筑轮廓和有利于视线通透的楼间空隙,形成视觉、通风及日照良好的规划结构;其二,利用原有南北向规划道路,增加道路红线两侧绿化景观带宽度,形成南北通透的交通兼景观轴线;其三,适当压缩东侧两个区块内居住建筑之间的东西向间距,在两个区块之间留出宽达90米的公园绿地,保留了一条重要的城市视觉景观通道。两条景观轴线同时连通了北部环路50米市政绿化带和南部山顶原生态绿化,打造出“公园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公园”的独特空间效果(图2)。其四,沿视觉绿色通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可以减弱对山坡的压迫感。由此巨大规模体量可能产生对城市景观的立面障碍已经被分解开来,建筑群和山体景观及高差相互融合,并彼此借景,形成独特的空间特色。

3、丰富外部空间转换层次。经由城市快速路接近导向特征鲜明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第一级空间导向);随后进入南北向城市道路兼景观大道的开放空间(第二级空间导向);在居住区西区和东区主入口商业兼景观广场,慢速导入特色商业广场及街道空间(第三级空间导向);最后经由公园或小区内部景观道路到达住宅门口(第四级空间导向)。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由动到静,开放性质不同空间的转换后,居民会得到强烈的归属感受。

图2:项目总平面图

二、房型的配比和设计

舒适的居住空间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也是住宅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优秀户型设计是居民最直接的空间舒适性体验,住宅户型设计也随着不同地区居民生活习惯而调整。只有提升设计的附加值,用设计手段将空间实惠反馈给居民,才会得到居民认可。

1,合理的房型设计类型。本项目按照购房需要、位置差异和户型面积和划分为三个层级,且每个层级内房型建筑面积每隔10平方米就有一款或两款设计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购房人群,或同一层级内具有细微差异客户需求。根据当地的习俗,衡量房型设计的四个关键性指标进行说明(见表1)。当地居民对面积相同的户型更偏好起居室和餐厅宽敞的设计,因此相对当其它地区,本方案起居室和餐厅公共活动区采用了较大面宽尺寸。

2,特殊房型的优化处理。在众多房型中,因为私密性和安全性问题,通常一层的房间接受度较差,销售困难。因为当地的规划条例规定首层架空面积计入容积率,故底层架空的设计方案不经济。经研究首层的不利因素,设计优化步骤如下,第一,因为地基持力层深度影响,地下室层高大部分在6米左右,我们在一层向下3米处增加楼板,并将该夹层作为免费面积送给客户使用(下复式);第二,在南向同样高度范围内挖出1米进深的采光井(按照当地规划条例,进深超过1米的采光井计入容积率),解决了下复式夹层的采光问题。地下面积作为储藏、活动、辅助起居室空间均可满足;第三,通过景观设计,在南向采用植被绿篱划分出一个庭院空间,庭院进深3-5米,加大窥探视线距离和杜绝接近的行为,提升了底层住户的空间质量;第四,底层户型放弃由公共门厅入户,而由绿化庭院进入,增加私密性,营造更高级空间感受(室内节省了入口玄关的面积,空间布置更加灵活)。

此外,因总体规划原因(如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影响,建筑主入口在南侧),导致部分一层户型设计十分困难。该户型在一层只有南向单面宽,南北狭长,面积45平方米左右,很难使用或出售。除上述四种设计手段外,我们尝试另外两种方式解决此类房型的空间困境:第一,并入相邻的一层户型,形成首层大房型及下复式空间,这样可以将首层原有户型增加到南向三面宽或四面宽,极大增加了户型的舒适度感受;第二,并入楼上对应的户型,形成真正的底层复式住宅,加上地下复式空间,共计三层楼面。首层只作为起居室,餐厅和厨房使用,空间大气灵活。二层解决卧室空间,动静相隔,优势明显。不足是户型面积较大。

三、因地制宜竖向设计

项目基地地形南高北低,北部地形平坦、坡度平缓,南部山坡坡度较大,南北高差约42米。东西高差约28米。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在解决高差所带来的交通、景观和视觉感受问题的同时,利用高差形成自身特色。

1,区域规划道路的设计标高。首先根据基地内部高程,通观全局,统一设计,使规划道路和基地内小区消防环路,住区级道路之间衔接合理。其次,社区道路贯彻“方便出行、安全出行”的原则,只有靠近原有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坡地段和台地组织地段坡度在4%-5%之间,其它大部分的道路均控制在4%坡度以下。并且入户位置都满足无障碍需求,消防登高场地坡度均在3%以下,满足规范要求。最后,步行路则因地制宜,根据景观视野和功能要求灵活设计。如在高差较大的地方设置不同种类的台阶、踏步和平台以缩短行程;高差平缓的区域设计舒缓的小径。二者灵活组合,既方便出行,也可以联系不同台地景观及高差变化的空间景观节点,丰富了居民的视觉体验和步行的乐趣。

2,建筑分台地设计。当地的地基持力层通常埋深在8米以内,基本为岩石构造,结构设计将地下室底板直接放在持力层(又称“免爆层”)上最为经济,但会导致地下室底板之间存在高差。因此结合社区道路竖向及持力层位置,在原始场地高程的基础上,结合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形成多个台地。并且结合台地进行地下室和景观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设计,既避免了大的土方工程量及爆破工作,又使建筑群体之间起伏有致,形成一种与山体背景相协调的天际轮廓线,达到经济性、美观性的和谐统一。如A区高程在908.8和893.2之间,根据地形及道路形成四个不同的平台,最南侧公务员居住区域占据908.8和904.8标高平台,中部的住宅占据898.6标高的平台。双流线风情街及其南侧住宅区标高为893.2。高档的小区放在最高处,向南可以看到山坡美景,向北可以俯瞰下面的街市和英式花园景观绿带。而在坡谷,向上可以看到街道优美的屋脊线,层台叠翠的立体绿化,以及立在台阶上的建筑立面,宛如在“天上的街市”中游历的空间效果和特别感受。

3,景观的高差设计。坡地平台不同高差交接处景观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处理,高差不大可以采用植被放坡,高差较大则需要挡土墙进行处理。面积不大的挡土墙不失为一种景观设计的垂直元素。但面积达到一定长度或高度,则需要避免局部挡土墙的突兀感受和不友好的坚硬界面质感,我们建议采用多段叠台式挡土墙和有坡度植被、小型平台和坡道处理相结合的形式,解决了挡土墙界面僵硬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人们坐着休息,特别是儿童可以在矮墙和绿化其中攀爬游戏的设施(图3)。这些高差的处理方法形成地形平坦住区所无法拥有的“立体绿化”和 “九曲花街”的效果!为住区内部环境增加的特殊的景观魅力。

图3:立体绿化景观分析图

四、社区交往环境设计

社区交往空间一直是当前社区设计容易为业主所诟病的内容。恢复居住社区交往空间和富有活力的社区环境,是本方案重要目标之一,主要从四方面进行重点设计。

1、社区内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中,分流和限制机动车交通,保证交往空间安全性。普通机动车在进入小区主入口之前就设计有通往地下室的坡道,机动车不会进入小区内部。同时住户和车位配比关系1:1的比例,可以有效避免停车位不足导致机动车进入小区或商业街道停放。地下室范围较大,不同高差地下室之间有通道进行连接,确保机动车尽量减少借用地面空间进行移库活动。良好的心理安全感受会触发居民的停留和交流意愿。

2、核心商业和主要景观区域的灵活交叉,贯通了商业休闲步行、景观步行系统及慢跑系统,形成连续的交流活动空间,促进了活动的便利性。本方案两条南北向核心景观带和东西方向的商业风情带交叉,实现商业活动和休闲活动融合,连同核心景观带所联系的小区内部景观绿地,住区内部的活动空间呈现“树”状网络。交往空间网络的便利性可以提升单一活动演变为复合活动,增加交流机会。例如出去跑步,可以顺便采购日常用品,同时逛逛街,如果遇见朋友,咖啡店就在旁边可以进去坐坐。

3、社区商业空间升级,经营业态丰富,提升对普通商业活动及其复合的商业休闲活动的吸引力。本项目设计三个消费层级:即沿街商业—日常必需,风情商业街—休闲配套,集中商业广场—大商业的综合体验。并形成了十字形商业活动空间架构,整合全区的商业休闲活动。沿街商业在南北向城市道路两侧,和商业中心区相连,解决最基本生活商业需要。配合道路两侧拓宽的景观绿化带,以及由南向北不断跌落的高差,形成由绿化景观和古典店面围合的不同台地小广场,融合了日常商业活动和简单交往;集中商业区位于东西向核心商业带的中心,也形成了东、西两大居住区域的主要入口广场(集中商业区向西联系商业风情街,向东联系居住区内商业街)。集中商业体量较大,外立面采用利用穹顶、尖塔、坡屋顶、样式繁多的老虎窗、烟囱、复合柱式等元素设计出气氛热烈的商业环境和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庭园、内中厅等),大型家电,百货及超市将落户其中,丰富了居民商业消费活动;西侧商业风情街平面采用双流线设计,在街道两端对景中心商业的钟塔和入口广场,增加了空间层次和围合感。它以欧洲小镇街景为蓝本,尺度亲切,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建筑山墙立面的组合,还有底层敞廊、露台、窗花、遮阳篷的人性化设计,逼真地还原了欧洲小镇悠闲的空间特点和生活品质,迎合社区居民对日益提高休憩消费环境的场所要求(图4)。

4、景观设计力求减少或去除纯粹观赏性设计内容,取代为吸引居民活动的元素,吸引活动深层次发展。舍弃硬质铺装又无树木的大广场,观赏性大水池,高级会所等居民很少使用,且后期维护昂贵的设施。设计重点集中在实用和维护简便。如居民健身步道设置在两个主要的景观轴内,充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沿步道两侧设计座椅、风雨亭和小广场等休憩小品,在景观轴的核心区域设计球类运动场,儿童娱乐场,细砂池,草皮等内容,实现吸引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外出活动,延长停留时间,加深交往的目地。

图4:风情商业街景图

五、区域性的生态设计

区域性是一直存在的讨论。传统的建筑及规划样式脉络已经不可能被现代建筑所照搬使用,传统建筑所提示并传递给当前设计的是如何用就地取材,用简单实用且造价低廉的方法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这也符合当前居住建筑设计趋势——生态节能。

1、雨水回收和中水系统。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时间长,春夏秋季节短。冬季干燥寒冷,降雪量较大。春季为主要降水季节,约占全年40%左右,水是宝贵资源。本项目所在的山坡顶部每年会有大量积雪,如果处理利用不当,春天到来时,大量融化的雪水还可能会对下面的住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采用了雨水回收和中水系统,在基地南段边界设置截洪沟,将融化雪水导流至中水池进行储藏使用。平时雨水径流部分通过截洪沟和小区路边的排水沟后,经简单处理后进入景观水池或者有水无水皆宜的“旱溪”水景,保持景观水源。其它富余的雨水进入中水池储存,可作为灌溉和清洁场地用水,既提高自然水利用效率,减少自来水的损耗,也降低了后期的物业成本。

2、节能及太阳能利用。部分高差变化较大区域地库的外露部位,如果坡度太陡不适于景观进行立体绿化,可以设计向外开窗,形成建筑立面外观效果,避免挡土墙的压抑感。同时这种做法可以利用自然光作为车库的照明来源。因为冬季寒冷且时间很长,冬日晴天很少,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当地效果不明显。未来考虑太阳能景观路灯,节省公共部分电能损耗。

结语

本项目方案设计经过多轮设计调整,总体建筑方案已经得到投资方认可,目前还在继续深化过程中。希望通过设计的不断完善,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人居空间环境和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2]地产线 2015年09-10月刊 P90 空间格局的转变—十字轴双流线平层户型研究 《地产线》杂志社

[3]【丹麦】杨. 盖尔(著) 何人可 (译) 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0

[4]凤凰空间?华南编辑部 坡地景观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年4月

论文作者:郝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居住社区设计特点浅析——以西北地区某居住项目规划建筑设计为论文_郝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