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仁寿 620575)
【摘要】目的:是探讨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增加患儿的治愈率,促进小儿腹泻病的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小儿腹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临床预防和护理经验。方法:对118例腹泻患儿进行严格消毒隔离,根据病情合理治疗,精心护理。结果:痊愈出院60例,住院天数最少2d(3例),最多12d(1例),平均住院5.48d;好转出院的患儿58例,住院最少1d(7例),最多9d(3例),平均住院3.71d,无死亡病例。结论:我院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质量安全、可行。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09-02
【Abstract】Objective Is to explore the whole nursing of children diarrhoea, increase the cure rate of children,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nursing of children diarrhoea. Methods Select in November 2015 - November 2016 our hospital 118 cases of infantile diarrhea patient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alysis summary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11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 were strict disinfection is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reasonable treatment and careful nursing. Results 60 patients were cured, hospitalization days at least 2 d (3 cases), up to 12 d (1 case),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5.48 d; Improving discharge of 58 cases hospitalized at least 1 d (7 cases), up to 9 d (3 cases),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3.71 d, none of the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Our hospital the holistic nursing quality and safety of children diarrhoea and feasible.
【Key words】Infantile diarrhea; Nursing
1.概述
小儿腹泻[3],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本病一年内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约占半数,以夏秋季常见。急性腹泻指的是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月之间,慢性腹泻病程大于2个月以上,在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118例,年龄:0~3月6例,3~6月24例,6~9月43例,9~12月45例,给予护理后,85例效果显著,22例效果一般,11例不明显。
2.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病因[3]
2.1.1易感因素:婴幼儿易患腹泻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酸分泌低、消化酶量分泌少,酶活性低。婴儿饮食质和量变化较快。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酸度低,杀菌力弱,同时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患肠道感染。
(3)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可以抵抗致病菌的侵入。
(4)婴儿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胃肠负担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
(5)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患儿肠炎感染机会高10倍,牛乳营养成分的破坏。
2.1.2感染因素: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1)病毒感染: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等。
(2)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感染中的主要病原,包括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他有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真菌和寄生虫: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及蠕虫感染也可引起肠炎。
2.1.3非感染因素
(1)饮食不当:饮食因素:食物质和量的变化(过早喂淀粉和脂肪食物)。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当喂养不定时、不定量或不适宜,以及突然改变辅食种类等,同时由于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亦可引起肠炎。
(2)气候因素:冷-肠蠕动增强。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疾病引起: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可伴有腹泻。
(4)其他:个别婴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以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2.2 发病机制[1]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2.2.1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水或饮食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决定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剂量的大小
和微生物的毒力 (黏附力、产毒力、侵袭力、细菌毒性等)。其中以黏附力最为重要。
(1)病毒性肠炎:病毒侵入肠道后,侵袭小肠绒毛上成熟的上皮细胞,小肠黏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累而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破坏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
(2)细菌性肠炎:肠毒素性肠炎,主要是产生肠毒素的细菌侵入肠道后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的限度而产生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侵袭性肠炎,主要是侵袭性细菌侵入肠黏膜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等病变,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
2.2.2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性、气候性、其他因素。
主要是饮食性腹泻,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吸收不良的食物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及中毒症状。
2.2.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
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的水平。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临床特点[3]
3.1 分类
(1)感染性腹泻:除已在传染病章节中叙述的痢疾、霍乱外,其他统称为肠炎。
(2)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食物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腹泻病。
3.2 分期,按病程分:急性:<2周,迁延性:2周至2个月,慢性:>2个月
(1)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
(2)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3.3 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烦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3.4 几种常见病原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1)大肠杆菌肠炎:以气温较高的5~8月份发病最高,其中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粪便均呈水样,混有黏液,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似,需作大便培养才能鉴别。
(2)空肠弯曲菌肠炎:多发生在夏季,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较轻。
(3)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炎:全年散发,夏秋季为多。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大便有腥臭味,严重者每日大便可达30次以上,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腹泻频繁者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DIC或败血症。年龄越小,病情越重。一般病程2~4周。
4.护理问题[2]
4.1 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有关。
4.2 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丢失体液过多有关。
4.3 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4 臀部皮肤发红及糜烂与大便次数增多有关。
4.5 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饮食卫生及腹泻患儿护理知识有关。
5.护理目标[2]
5.1 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正常。
5.2 脱水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5.3 体温恢复正常。
5.4 不发生皮肤黏膜损伤。
5.5 患儿家长能说出腹泻患儿的护理要点。
6.护理措施[2]
6.1 预防护理
(1)肠道内感染性腹泻由于发作快,病症严重,对于新生宝宝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要想避免这种危害,爸爸妈妈的关键就在于正确预防。
(2)不洁净的人工喂养是造成肠道内感染性腹泻的最大原因。所以,我们首先提倡母乳喂养,不但能帮助宝宝远离腹泻隐患,还能增强宝宝对各种病菌的抵抗力。但需注意,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喂奶前同样也要先清洗乳房,一般用温水洗净即可。
(3)如果实在缺乏母乳喂养的条件,那就只能严格控制病菌可能接触宝宝的机会了。牛奶和奶具,还有宝宝使用的衣物等,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严格消毒,如煮沸消毒,或用诸如“滴露”等消毒清洗液都是不错的办法。如果条件许可,可用专为宝宝喂养用具和衣物设计的消毒清洗液来分类消毒。对于家中任何可能接触到宝宝的人,包括爸妈、家人及护理小孩的护士、阿姨等,都必须非常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当自己身体不适时更要远离宝宝。
6.2 一般护理
(1)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并外扑滑石粉,以预防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尿布疹及臀部感染。勤翻身,特别是对营养不良患儿、输液时间较者或昏迷患儿,应预防继发肺炎,避免褥疮发生。呕吐频繁患儿应侧卧,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常擦洗,避免颈部糜烂。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用的含盐溶液,以缩短静脉补液的时间及避免脱水。喂食要耐心,应准确记录摄入量。
(2)细心观察病情,认真做好病情记录:每天均应记录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及其混杂物质等。记录补液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及量,以便依据情况补充液量。如有呕吐者,还应记录呕吐的次数、量及性质等。并应详细观察全身症状,注意脱水、酸中毒的恢复情况及有无腹胀、精神萎靡.2和心音低钝等缺钾症状的出现。按时测量体温。
(3)测量体重:患儿入院后,要准确测量体重,以便依据体重估计脱水程度、决定用药剂量。在入院24小时后,应再测体重1次,以后每隔2~3日定期测量1次,直到出院为止。
6.3补液护理
(1)服用ORS溶液,向家长说明和示范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情指导服用量。一般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补足累计损失量,脱水纠正后将余量以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予以静脉补液。
(2)静脉输液护理
保证药液用量准确;注意各种注射液的配伍禁忌;经常检查注射部位有无药液外漏、肿胀、静脉炎及包扎过紧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清洁,以免污染;掌握输液的速度,一般按每毫升16滴计算,并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输入速度是否合适,对伴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速度宜慢;在输液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有无皮肤潮红、皮疹、寒战、恶心、呼吸困难、青紫或体温突然升高等药物及输液反应。
【参考文献】
[1]诸福棠,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286-1299.
[2]季玉光.腹泻婴儿如何喂养[S].现代护理报,2005-3-5.
[3]儿科学 ]临 床 医 学 八 年 制 课 程 2005年8月第一版,260-268.
论文作者:梁红梅1,梁晓梅2,赖永海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肠道论文; 肠炎论文; 患儿论文; 病程论文; 感染性论文; 小儿论文; 细菌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