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师的选择与修订--兼论语文教材中外文的文字处理_我的老师论文

我老师的选择与修订--兼论语文教材中外文的文字处理_我的老师论文

《我的老师》的选编与修改——兼谈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的文字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编论文,文字处理论文,我的老师论文,外国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著名盲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被选进语文版初中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是从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中节选的,题目为编者所加。

选择《我的老师》的出发点,或者说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首先,了解海伦·凯勒,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海伦·凯勒出生不久就因病致哑失明,接着耳朵又聋了。但后来却毕业于哈佛大学,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有15部著作问世。对于学生的文化成长而言,不了解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总统并不要紧,但如果不了解海伦·凯勒,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次,海伦·凯勒克服巨大困难学习成长的故事对于学生有榜样的感召和激励作用。再次,莎利文老师教育海伦的事迹对学生也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最后,海伦·凯勒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启发学生感悟语言的美妙,思考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对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命境界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这篇文章的语文教育价值同时还在于记叙文的表达形式,它朴实生动的叙事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借鉴。

《我的老师》在编入教材时,语言文字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加工,现简要说明如下。

一、结构的整合

《我生活的故事》是章回式的传记,全书共有23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一个小标题。《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所选内容包括“再塑生命的人”“亲近大自然”“挑战语言”“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四个部分。其实,“再塑生命的人”对于这四个部分都有涵盖作用,而“我的老师”指的正是这位“再塑生命的人”,因此,我们在修改时,去掉了这四个标题,从而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

二、篇幅的精简

原文有八千多字,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篇幅过长。因此,我们删繁就简,将全文删减到三千多字。删减的内容主要是记叙中的议论,也有记叙,包括插叙。从形式上说,有整个段落,有半个段落,也有句子。例如: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2)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叹万分。

(1)是课文第二、三段之间原有的段落。(2)是第一段中的句子。这样的内容本来是有价值的,揭示了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对于改变作者命运非同寻常的意义。将它们删去,只是为了缩短篇幅而已。教学时如果需要,不妨提供给学生,作两种文本的比较。再如:

(3)春天,一个晴朗的早晨,我独自坐在凉亭里看书,一股奇异的香气迎面扑来,仿佛“春之神”穿亭而过。我分得出来那是含羞树的花香。我决定去看看,于是摸索到花园的尽头,含羞树就长在篱边小路的拐弯处。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含羞树的花朵在阳光下飞舞,开满花朵的树枝几乎垂到青草上。那些美丽的花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纷纷掉落。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瓣,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愣了片刻,然后,我把脚伸到枝桠的空处,两手抓住枝干往上爬。树干很粗,抓不牢,我的手又被树皮擦破了,但我有一种美妙的感觉:我正在做一件奇妙的事。因此我不断往上爬,直到爬上一个舒适的座位。这个座位是很早以前别人造的小椅子,日久天长,已成了树的一部分。我在上面呆了很长的时间,好像在天空中凌云的仙女一样。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月宫仙桂上尽兴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

这是课文第13段之前的一个段落,在原文中属于“亲近大自然”这一部分。删除这样的内容,既是为了缩短篇幅,也是为了使“我的老师”这一主题更加鲜明。又如:

(4)当然,在今后的征途上,仍然会有阻碍,但是阻碍是会被克服的。

(5)我后来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童学校的学生送给我的。洋娃娃的衣裳是劳拉·布里奇曼亲手做的。

(4)是课文第6段最后的句子,在原文中也显得生硬,有蛇足之嫌。(5)是课文第4段中的一句插叙。在原文中也许有价值,但在课文这个相对独立的文本中没有价值。将这样的内容删去,既是为了缩短篇幅,也是为了语言文字更加洗练。

三、英式表达的汉化

外国作品的选编与本国作品的选编有很大区别:本国作品的选编,面对的是汉语原作,而外国作品的原作是外语。当然,选编外国作品可以凭借汉译文本,如果译作十分理想,事情也就简单了。但事实上许多汉译文本并不理想,其中往往保留着英语语法特点的痕迹。这样的汉译文本作为一般读物问题并不大,但是作为语文教材,却是不合格的,因为语文教育应当让学生学习规范、典雅的汉语。因此,外国作品的选编必须进行英式表达的汉化。

1.指示代词的替换

在英语中,指示上文提到的时间要用定冠词“the”,许多汉译文本往往将其译为近指代词“这”。但汉语表达在很多情况下习惯用远指代词“那”。例如:课文开头第一个句子“……莎利文老师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改为“……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第2段第一个句子“这天下午……”,改为“在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第8段第一个句子“这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改为“就在那一天我学会了很多新词”;第8段最后一个句子“这天晚上……”,改为“那天晚上……”。

2.动名词与名词的替换

英语中有动名词的语法形式,而汉语中则没有。尽管动词也可以作主语中心或宾语中心,但由于没有动名词的语法形式,人们在感觉上仍然把它看做一个动作行为,因而有时人们宁可另找一个名词来做主语或宾语中心,而以该动词作定语。课文第2段中的一个句子,译文为:“从……人们匆匆忙忙跑进跑出中。”事实上,使用汉语的人很少这样说话,因而,我们将其改为:“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中。”

3.连词的删减

英语中连词使用较多,而在汉语中则较少。许多英语用连词的地方,汉语不用,特别是在叙事中。例如在课文第2段中的一句:“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走到大门边,站在石阶上等着。”我们在修改时去掉了“因此”,改为:“我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我走到大门边,坐在石阶上等待。”当然,议论性句子中的连词则仍然保留着。例如第20段的起句:“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太阳更美丽的东西,因为它温暖的光能使万物生长。”

4.句子的拆分

英语中有大量主从句,汉语中则较少。很多情况下,英语用一个主从句,而汉语却往往用两个或多个单句。例如课文第5段第一个句子,译作是:“一天,我正在玩一个新洋娃娃的时候,莎利文小姐给我拿来了旧洋娃娃。”我们将其改为:“一天,我正在玩一个新洋娃娃,老师给我拿来了旧洋娃娃。”课文第9段开头,原文是:“当繁花似锦的季节来到时,莎利文小姐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改为:“春天到了,莎利文小姐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改后结构自然,语势更为从容。

5.称呼的变化

英语中客观性称呼较多,而汉语中主观性称呼较多,在汉语中往往要考虑自己与称呼对象之间的关系。译作中许多地方将原文译为“莎利文小姐”,修改时往往改为“莎利文老师”或“老师”。例如课文第5段第一句,原文是“莎利文小姐给我拿来了旧洋娃娃”,我们改为“老师给我拿来了旧洋娃娃”。课文第9段开头,原文是“莎利文小姐搀着我的手”,改为“莎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

四、去粗求精

文字精致高雅,是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生活的故事》无论原作还是译作,都有一些粗糙的地方,因此,文字的去粗求精便是本文修改的最后一道工序。例如课文第6段,原句:“突然间,我恍然大悟,好像记起了一件早已忘却的事,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的神秘,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改为:“突然,灵光一现,我领悟了‘water’这个词,它指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词唤醒了我的心灵。”原句中的“好像记起了一件早已忘却的事”比喻理解了“水”这个词,不恰当,因此去掉。原作中涉及“洋娃娃”“水”“爱”“思考”这些词,作者用的是“word”,应当译为“词”,译作中有时用“词”,有时用“字”,不一致,我们一律改为“词”。作为一般通俗读物,译者将“water”译为“水”,是恰当的,但作为中学教材,学生认识这个英语单词,此处不译而保持原貌也许更好。

课文第16段,原句:“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我几乎什么也不懂。”作者的本意是当时还不能理解抽象概念,但这里的“几乎什么也不懂”表意不准确。改为:“当时除了手能摸到的东西以外,我不能理解任何别的东西。”

课文第17段,原句:“一半儿用话,一半儿用手势问道……”改为:“打着手势问……”原句既啰唆又不准确。

课文第21段,原句:“我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改为:“老师要我把大小不同的珠子穿成两颗大珠和三颗小珠相间隔的式样。”这段内容写的是莎利文老师用串珠子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教海伦“think”这个词。原句并未说明老师要求她串珠子,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

以上是《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语言文字修改情况的说明,但是修改后的课文也并非十全十美,在反复阅读后,我觉得还有一些值得反思或讨论的问题。例如:

课文第1段,原作最后有一句“那时我才6岁零9个月”,交代莎利文老师来到身边时自己的年龄,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当时被删掉了,我觉得保留更好。

课文第4段,作者写到自己学会了拼写“doll”这个词时,原作写的是:“我感到十分自豪,高兴得脸都涨红了。”课文去掉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这一描写,有失生动,也不利于学生通过阅读记叙文学会描写。

课文第20段,写到海伦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接下来的原句是“但莎利文老师却连连摇头”,被改成“但是莎利文老师还是认为不是”。原句写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句写的是教师自己的认识,改句不如原句准确,而且改句的叙述远不如原句的描写生动。

课文第22段,原文:“一下子我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抽象的概念。”改为:“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原文说“think”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比较准确;改为“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与具体语境不相吻合。原文说“think”这样的词是抽象概念,也比较准确,而“某些东西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不仅不明确,而且有歧义,可能会被误解。

标签:;  

我老师的选择与修订--兼论语文教材中外文的文字处理_我的老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