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福与台湾当局“赖特公司”国际公共关系幻影_蒋廷黻论文

蒋廷福与台湾当局“赖特公司”国际公共关系幻影_蒋廷黻论文

蒋廷黻与台湾当局的国际公关魅影“莱特公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莱特论文,台湾当局论文,公关论文,国际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中图分类号:K0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02-006

       政府国际公共关系,是现代民主政府对外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对国外公众进行公开宣传,以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为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美国民间舆论支持,于20世纪50年代雇用美国专业公关公司莱特公司为其包装形象。由于此前有关莱特公司协助台湾当局进行国际公关的史料不足,难以展开研究。随着庋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蒋廷黻资料”被发掘,有关台湾当局雇用莱特公司为其公共关系人的事实也渐次浮出水面:台湾当局缘何雇用一家美国的公关公司,如何与这家公关公司沟通开展工作;对于陌生的国际公关事务,台湾当局的决策者有怎样的处置与决定,参与沟通工作的重要当事人持何种看法。时任台湾“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蒋廷黻,正是当时负责在美国与莱特公司直接沟通公关工作的重要当事人。蒋廷黻对与莱特公司的交涉过程有相当具体的记述,通过对其记载的分析,能初步厘清上述问题,且对研究威权体制下的台湾当局处置对外事务的反应有所裨益。

       一、莱特公司为台湾公关的工作形式与内容

       1957年3月,台湾当局筹划雇用公共关系人,当时有两家公司竞争此项事务,一家是纽约州州长杜威向“外交部长”叶公超和“常驻联合国代表”蒋廷黻推荐的莱特公司。[1]3月18日还有一家是台湾资助的“百万人委员会”的直接负责人Oram开设的公司。经过竞争,莱特公司中选。台湾当局在美国雇用公关公司的原因,如蒋廷黻在给台湾当局的建言中所析:“美国一般民众反共亲华之程度远在知识分子之上,是故候选人员多强调反对承认‘共匪’及反对‘共匪’进入联合国①,政界要人间有想承认‘共匪’者,因鉴于舆论之反对,多不敢倡议。惜美国民众对我在台之进步所知有限且彼辈不好研究,不愿多读刊物,其情感恒为影片、电视节目及画报所左右,适影片画片之摄制及公布系莱特公司之特长,其与电影院及电视台之关系亦多,故其出品能达到广大民众。”②[2]11月2日台湾雇用莱特公司工作的目标,也由蒋廷黻在签约前的沟通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一是阻止大陆进入联合国;二是阻止解除对大陆的禁运;三是继续对台湾经济援助;四是万一大陆发生类似匈牙利的“反抗”,必须进攻大陆且美国应给予台湾道义支持。[1]4月24日

       为了达到上述公关目标,莱特公司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在其首次拟定的工作计划中有清晰展现,即主要通过新闻纪录片、电影短片和插图文章等宣传台湾,影响美国民众。[1]5月2、7日而拍摄蒋介石访谈片,则是莱特公司受雇后沟通的首项工作。这项工作从1957年9月开始沟通,直到次年5月才完成拍摄,足见台湾围绕此事的运作十分审慎。

       此事动议之初,蒋廷黻即向台湾当局建议,不宜呈现蒋介石的个人特写,而应由“各部部长”参与拍摄呈现,如此可以传达两点重要信息,一是表现蒋介石有能干的助手,二是避免呈现蒋介石是独裁者的形象。[1]10月3日然而,莱特公司与台湾当局围绕此事的沟通进展十分缓慢,反倒是后来交涉的台湾宣传片的拍摄行动迅速。至1957年12月,莱特公司已为台湾摄制完成了数部宣传片。蒋廷黻特地到20世纪福克斯剧院浏览这些影片。[1]12月12日次年4月,莱特公司又拍摄了两部影片,内容主要反映台湾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为:“(1)农业丰收;(2)中国歌剧;(3)僧侣祈祷大陆的‘收复’;(4)军事训练;(5)铝厂;(6)化肥;(7)炼油石;(8)基隆船厂;(9)幼儿园;(10)台湾的大学。”[3]4月24日

       莱特公司运用在美国的院线电台资源,企图在美国民众中塑造台湾当局的正面形象,主要采用对比手法。1958年12月25日,莱特公司主导拍摄的影片,所谓“《赤色中国的面目》”在全球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网CBS放映。这部影片按照蒋廷黻的描述:“一切镜头概系成千成万群众如蚂蚁如马牛参加水力工程,搜集废铁建筑化铁炉等工作。其印象不外:(一)生活及工作状况之原始,(二)‘共匪’对建设之努力,(三)人海之可怕。”[4]12月29日由蒋廷黻描摹的字里行间,不难想象台湾当局其时如何着力丑化大陆,亦可管窥莱特公司协助台湾拍摄宣传片的惯用手法。仅隔两个月,莱特公司便开始运作所谓“《自由中国的奇迹》”在美国放映。由影片的名称不难推断其内容,显然是向美国民众宣传台湾当局治下的中国台湾创造了何等美好伟大的“奇迹”。[5]2月10日虽然蒋廷黻资料中未保存莱特公司为台湾拍摄工作的完整清单,但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仍然大体可以推断莱特公司为台湾拍摄宣传片的工作量。在1960年“外交部长”黄少谷给蒋廷黻的电文显示,至1960年3月即将满约的一年半的工作周期内,莱特公司共计为台湾拍摄了六部新闻片,“业已满额”[3]1月7日。

       出版宣传台湾的图册,策动、雇用写手在报刊发表专论文章,是工作的主要形式。1958年1月,莱特公司为台湾制作了第一本宣传图片集。当时,莱特负责人特地交给蒋廷黻寻求意见,蒋廷黻对这本图集并不满意,认为图片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未能呈现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台湾百姓的生活。[3]1月7日此后数月,莱特公司相继呈送给蒋廷黻数本图片集,主要呈现台湾的粮食丰收、高速公路的修建、中国歌剧等。[3]2月4日、4月16日1958年6月9日,台湾获悉美国人民外交协会即将出版第129号小册子,“讨论美国应否改变对华政策”,“外交部长”叶公超令“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蒋廷黻,将此次辩论的正反两方面材料,分别与莱特公司、“百万人委员会”及其他“援华团体”接洽,“多方运用”对台湾有利的论点,以期阻止美国改变既有的对华政策。[6]6月9日莱特多次策划雇人为蒋介石等撰写宣传性文章。1960年,莱特负责人向蒋廷黻介绍了御用文人撰写的关于蒋介石的文章,以及一篇已经发表的“副总统兼行政院长”陈诚的文章,蒋廷黻感叹,这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笔触结合美国编辑品味的产品,好在离事实不远”[7]4月7日。显然,台湾当局的决策者对文章比较满意,8月份再次策划撰写数篇关于蒋介石和陈诚的文章。[7]8月11日

       正如蒋廷黻在1957年与莱特公司沟通工作目标时所指,通过国际宣传与公关达到阻止大陆取代台湾在联合国占据合法席位,是首要的工作任务。随着1955年亚非拉等新会员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力大为削弱,阻止中国政府合法取得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也渐趋艰难。1959年3月,距联合国大会第十四届常会召开尚有半年,美国即开始与台湾当局沟通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为协助美国的游说活动,叶公超建议台湾当局令“莱特公司扩大中南美活动”[8]3月19日。叶公超特别提到莱特公司,足见其在台湾当局的国际公关工作中是一条主要渠道。

       二、蒋廷黻在与莱特公司沟通中的“桥梁”作用

       台湾当局最终选择莱特公司为其公共关系人,这一决定固然是由蒋介石做出的[1]7月11日,但在促成这一结果的过程中,蒋廷黻起到了关键作用。1957年4月底,蒋廷黻看到莱特公司为哥斯达黎加和委内瑞拉制作的公关作品后十分认可,认为其“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美国标准”[1]4月24日。莱特公司依据蒋廷黻建议,于5月初向其提交了一份年度公关工作计划,包括电影短片和插图文章等内容。7日,蒋廷黻据此正式向叶公超建议,雇用莱特公司在美国开展公关工作。[1]5月2、7日由于长达1个月的时间,叶公超未就此事回复台湾当局的决定,蒋廷黻特地致函叶公超提醒此事[1]6月13日,直到7月11日,台湾向蒋廷黻发出雇用莱特公司为公共关系人的决定。在台湾与莱特正式签约前,另一家竞争公司Oram公司的负责人也曾与蒋廷黻接触,希望蒋廷黻建议台湾当局雇用Oram公司为公共关系人,被蒋廷黻拒绝了。蒋廷黻认为,Oram的宣传手段不是台湾需要的,其“技术手段适合那些美国人知之甚少的国家”。[1]9月9日9月24日,蒋廷黻正式代表台湾当局与莱特公司签署了协议。[1]9月24日

       此后,每至合约期满,在是否续约及续约的经费额度等关键问题上,蒋廷黻的意见大多数被采纳,而代表台湾当局签订合约的相关事宜,也是由蒋廷黻在美国全权处理的。蒋廷黻在第一期合约期满后,两次建议并代表台湾当局与莱特公司续约。1958年9月,蒋廷黻建议第一次续约,时限为一年半,至1960年3月期满,理由是“盖三月以后美国人民将忙于总(统)选(举),无意及他,且在竞选期间我如不慎,反对我者将诬我干涉美国内政,届时似应暂停以上各节”[4]8月8日。第二期合约到期前,蒋廷黻再次建议当局续约,期限1年,酬金20万美元。蒋廷黻提出续约的理由是,向美国民众宣传台湾的“进步”正是莱特公司的“特长”,这对于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有极大帮助。[2]11月2日虽然是否续约隶属台湾“新闻局”的管辖范围,但是诚如莱特公司在向蒋廷黻请求帮助时所说,莱特公司在台湾活动后,并未能取得台湾当局愿与之续约的意向书,反而是被告知在续约与否问题上能“一锤定音”的是蒋廷黻。[9]12月23日虽然不排除蒋廷黻在日记中有夸大自我作用的可能,但再次续约的结果,显示“新闻局”采纳了蒋廷黻的建议。最后,蒋介石同意续约,但要求“三十万美元订两年合同,每年十五万”[10]1月9日。

       正因为蒋廷黻在台湾当局雇用莱特公司为公共关系人的问题上有话语权,莱特公司每有为台湾公关的作品制成,首先交予蒋廷黻审阅。仅在第一个为期1年的合约期内,据蒋廷黻在日记中可能尚属不完全记载,莱特公司即提请蒋廷黻预先观看作品多达5次,包括摄制成功的影片、剪贴薄、图片集、发表文章等,充分咨询了蒋廷黻的意见。[1]12月12日[3]1月7日,2月4日,4月16、24日

       在莱特公司为台湾开展公关工作的过程中,蒋廷黻多次直接参与策划。蒋廷黻非常重视对台湾农业、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宣传。1957年9月,与莱特公司合作之初,蒋廷黻即建议,拍摄一部包括蒋介石视察水库大坝和贯岛高速公路的影片。[1]9月25日1958年3月,蒋廷黻请莱特公司雇用写手写一篇关于“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JCRR)”的文章。[3]3月13日7月,蒋廷黻建议莱特公司策划在具影响力的著名杂志刊发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土地改革和农业进步,另一篇是关于台湾大企业的。[3]7月23日9月,莱特公司准备与台湾签订新年度工作合同,蒋廷黻直指宣传工作的重点:一是强调经济、社会和教育方面的进步,二是弱化军事在各方面发生的影响,三是拓展欧洲工作,四是不要试图直接干涉大学。[3]9月24日1959年4月6日,蒋廷黻向莱特公司提出公关工作三点建议:一是台湾中部大甲溪流域发展的影片,二是拍摄海外留学生的影片,三是安阳出土文物的影片。[9]4月6日

       对于宣传对象和群体,蒋廷黻也有直接提议。1960年第三次合约期伊始,蒋廷黻即与莱特公司沟通如何在民众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有效宣传的问题。[7]4月15日6月,蒋廷黻与莱特方面共同策划在美国和拉美国家宣传,由台湾的民航飞机在这些地区巡航展示。蒋廷黻还参与策划具体的宣传细节,如飞行路线和展示的物品等。[7]6月2日1960年后,由于大量非洲国家加入联合国,这些非洲国家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投票立场,对台湾当局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在台湾的宣传工作中对非洲宣传工作日显重要。1961年1月,蒋廷黻特别要求莱特公司加大对非洲的宣传,请莱特公司将拍摄的台湾宣传片投放到非洲的影院放映。[11]1月10日

       三、蒋廷黻与决策者在公关问题上的分歧

       虽然蒋廷黻在台湾雇用莱特公司为公共关系人的宣传工作中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但他毕竟不是最终决策者,在决定莱特公司宣传什么主题、怎样宣传的问题上,蒋廷黻并无决定权。恰恰正是在宣传主题这一核心问题上,蒋廷黻的理念与台湾当局决策者存在重大分歧。

       蒋廷黻对于莱特公司公关工作的评价,大体上经历了由认可到否定直至容忍的转变过程。1958年3月,蒋廷黻曾赞叹莱特公司卓越的工作,称其将声音与音乐加入图片中十分精妙恰当。[3]3月27日1959年1月,蒋廷黻观看了莱特公司用这一技术制作的两部图片集,一部关于甘蔗收获,另一部关于伐木业,分别配以英文、法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9]1月29日字里行间透露出蒋廷黻对莱特公司公关技术方面的认可。蒋廷黻甚至认为2月新拍的电视短片较1958年的更好。[9]2月17日

       可是,仅隔半月,当蒋廷黻看到莱特公司新策划的文章,其中竟然“包含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时,表示“很震惊”,进而对莱特公司为台湾公关工作的专业性产生怀疑。值得注意的是,蒋廷黻特别提及,“新闻局长”沈锜对影片阐释的主题并未表示异议。而在蒋廷黻看来,沈锜理应对此充分关注,因此“惊异”于沈锜对如此重要问题的漠视。[9]2月27日11月,蒋廷黻预先观看莱特公司制作的“神奇的岛屿”,称之为“拼凑了一些老旧古怪东西的翻版”[9]11月5日。至此,蒋廷黻对莱特公司的工作可说到了极为反感的程度。

       此后,整整1年时间,蒋廷黻再未对莱特公司的工作有明确的评价。直至1961年,蒋廷黻再评价莱特公司的作品时,承认其中确实反映了台湾“努力发展”的状态,“较之过去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与成绩”[11]3月9日,虽然蒋廷黻仍不满莱特公司宣传作品所选择的主题,批评其“拍摄了大量精美却毫无意义的图片”,力促其将主题“集中于宣传台湾对大众福利的提升上”[11]6月10、20日,但是他对莱特公司的批评已远较两年前温和,或许是已经认识到,宣传主题的选择更多是由当局拍板决定的,莱特公司充其量只是一名执行者,所能做的仅是技术上的完善和提升而已。这也就可以解释,蒋廷黻为何一方面不满莱特公司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又赞成与莱特一再续约的行为。

       蒋廷黻主张,最好的宣传应当尽可能消弭宣传的痕迹。1959年8月,蒋廷黻深为赞同叶公超对莱特公司拍摄的两部宣传电影的批评,认为电影有“太过公开性的宣传意味”[9]8月6日。事实上,蒋廷黻更早的时候,已经围绕莱特公司为台湾公关工作的重点,对当局的决策激烈批评。1958年11月18日,蒋廷黻接到“外交部次长”沈昌焕的来信,嘱其致函莱特公司,转达来年工作要点:一是蒋介石所著《苏俄在中国》③一书中的主题必须强调,二是要与“百万人委员会”密切合作。对于这样的工作要点,蒋廷黻深感愤懑,以至在日记中怒斥“C(指蒋介石)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中,与外部世界完全格格不入”。随后,蒋廷黻还打电话给叶公超表达自己的不满,叶公超则劝说蒋廷黻,“对于此类事情不必太认真”[3]11月18日。这折射出蒋廷黻与叶公超二人相当亲密的关系和甚为接近的立场。

       可以说,蒋廷黻一直努力透过莱特公司的公关工作,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展示所谓“台湾民主政治”的形象。无论是1957年蒋廷黻首次与莱特公司沟通为蒋介石塑造形象时,提出不宜以蒋介石个人出镜,而应呈现蒋介石与助手们的整体形象的建议,还是此后公关运作中的若干提议,均体现了蒋廷黻的这一鲜明理念。1958年2月27日,莱特公司向蒋廷黻提出对蒋介石做一次专访的计划,当时,《读者文摘》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此还专门咨询了美国国务院,计划就一些主题自由采访蒋介石,由访员写成后,经由蒋介石同意再发表。蒋廷黻当时对这个计划十分积极,称赞“这个点子真不错”[3]2月27日。

       可是仅仅时隔半月,莱特公司却通知蒋廷黻,《读者文摘》已经取消了这一计划,缘于担心蒋介石将这次专访做成纯粹的政治宣传。[3]3月13日《读者文摘》最后决定放弃原定采访计划,应是在与蒋介石的沟通中,双方在理念上发生了重大分歧。而类似的分歧其实在更早的一次公关工作沟通中已然出现。

       1957年,莱特公司计划拍摄“总统访问记”,请美国著名的广播电视公司NBC派遣访员赴台湾访问蒋介石,摄录后在NBC平台向全美播放发行。结果,双方围绕采访蒋介石的问题是否应该提前拟定,并交给蒋介石一事上产生分歧。台湾方面要求将访谈问题“事先拟就”,呈报蒋介石后“再定摄录确期”。而莱特认为,“如问答皆事先拟就,节目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观众兴趣”。蒋廷黻居间协调,称莱特公司会先派负责人到台湾“晋谒”蒋介石与宋美龄,当面洽谈“谈话范围及所谈及之问题”,但是“不愿事先转送谈话问题”。[12]11月8日莱特公司毕竟是被台湾雇用的公关公司,最终不得不妥协,将事先拟定的15个问题交由蒋廷黻转呈台湾当局,才启动了后来的“总统访问记”的拍摄。[4]3月31日、[13]4月17日

       1958年,《读者文摘》取消对蒋介石专访一事,对蒋廷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直接导致他对运作宣传蒋介石一事相当抵触。1958年10月,莱特公司与蒋廷黻沟通撰写蒋介石口述文章一事,蒋廷黻就直接否决开展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他认为,“C(指蒋介石)不可能坦诚地谈话。而没有多少坦诚与亲和力,是不可能产生任何人性化的文章或图片的”。随后,蒋廷黻向对方大力推荐了陈诚,还在日记中对“罗宾逊可能将成为第一个将陈诚介绍给西方世界的人”而感到振奋。[3]10月16日半个月后,莱特公司再与蒋廷黻沟通,提出写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文章,也写一篇关于陈诚的。蒋廷黻则坚持打消对方给蒋介石撰文的念头,特别积极地推介陈诚。[3]10月29日1959年,围绕撰写蒋介石宣传文章一事,蒋廷黻在与莱特公司沟通中的态度虽然远较上一年温和,但是蒋廷黻自述:在莱特雇用的御用文人“不愿意的情况下,逼迫他撰写有关C(指蒋介石)的文章,是不明智的”[9]6月4日,曝露出蒋廷黻对撰文宣传蒋介石一事消极以对的无奈。

       更令蒋廷黻失望的是,1959年蒋介石准备“参选”1960年“总统”选举,立意“违法”连任“总统”。蒋廷黻在日记中充分表露了自己对蒋介石此举的失望,他在日记中记道:“莱特父子来谈关于‘国民代表大会’的公共宣传一事,他们提出两个计划,即‘小作’或‘大作’,区别是‘钱’和‘设备’。打电报回台请示。我其实对此并不太关心,既然‘委员长’(指蒋介石)想续任第三任期,那么更低调的公共宣传才是更好的选择。”[7]2月2日如同蒋廷黻所言,此时越是大肆宣传报道蒋介石的第三次“连任”,越是让更多美国人知晓蒋介石“主政”的独裁真相。深感失望的不只是蒋廷黻,叶公超也同感失望。叶公超向蒋廷黻抱怨蒋介石连任“总统”之举,摧毁了他所做的一切对美国“外交”的努力。叶公超还告诉蒋廷黻,他正尽力与蒋介石“保持一定的距离”[9]6月10日。

       四、结语

       自1957年9月,台湾当局正式雇用莱特公司为公共关系人,开展对美国等国家的民众宣传之后,莱特公司确曾为塑造台湾当局“主政”中国台湾的“进步”形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威权统治下的台湾当局显然对于这一现代民主政府的重要对外活动相当陌生。因此,无论是在对外形象塑造的主题选择,还是具体宣传手段的策划上,都不能真正契合它所要宣传影响的目标群体的价值观。当然,蒋介石等台湾当局决策者对国际公关工作的最终决定又是一种必然选择。身为威权体制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不能随意表露自己的立场与情绪,甚至要刻意塑造自己的神秘形象,并向外界展现自己政治强人的权威者形象,这必然导致蒋介石及其身边的决策核心圈沈昌焕、沈锜等人在国际公关工作中做出上述决策。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决策显然与国际公关,尤其与对美国民众公关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违。这也正是常年与美国人打交道的蒋廷黻、叶公超等技术官僚不认同之因。蒋廷黻等人主张台湾当局的国际公关工作应当尽可能掩藏其刻意宣传的痕迹,在宣传主题上“永远避免给人以主战好战的印象”[11]2月23日,而应着力传递台湾当局“主政”下的中国台湾,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进步,塑造政治上所谓“透明民主”的形象。如此,才能在美国土地上成功讲述一个所谓“自由中国的奇迹”的故事,以此长期的观念渗透,影响美国民众对台湾当局的观感,进而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可是,要求习惯于威权统治的蒋介石及其决策幕僚们,能够深谙现代国际公关的规则,在美国大地上讲好“台湾故事”,又何尝不是缘木求鱼式的奢望!

       注释:

       ①本文所引史料,不乏政治性的污蔑之语,如“共匪”等词,虽为保持史料原貌,不作更改,但并不代表笔者的立场。以下类似情形,不再一一注明。

       ②《蒋廷黻日记(未刊)》用英文书写,译文均为笔者所译。

       ③《苏俄在中国》是蒋介石1956年底发表的一本专著,旨在反对苏联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主张,倡议在美国领导下,在世界范围内“反苏反共”。

       ④美国《读者文摘》与《时代》、《纽约客》并称20世纪美国创办的三大杂志。

标签:;  ;  ;  ;  ;  ;  ;  

蒋廷福与台湾当局“赖特公司”国际公共关系幻影_蒋廷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