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及方法【方法】对比某三甲医院综合ICU 2015年1月至12月采取常规护理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5.07‰,及2016年1月至12月采取集束化护理下中心静脉导管率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的减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效果分析
中心静脉置管是从静脉将中心静脉导管插入,至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该管可做为补液和测压用。常用的静脉入路有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主要针对需大量输血、补液时,借以观察血容量的动态变化,循环超负荷的危险患者及部分重危患者、大手术以及紧急情况下作为大量输血、补液途径,是部分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患者的抢救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中心静脉置管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感染。研究发现部分因素可能是造成ICU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子,应该引起重视[1]。我科自2016年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实施集束化护理以来,对比2015年我科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明显下降,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天数是3026天,感染率为 5.07‰为观察组,2016年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天数是3196天,感染率为3.51‰为对照组。两组的性别、年龄、置管部位及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本组采取常规护理,加强手部卫生;医务人员在触摸插管部位前、后、以及插入、重置、触碰、护理导管及更换敷料前、后,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手卫生可使用传统的皂液和水,或者用乙醇擦手液。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和科室质控员定期检查本科室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每年进行一般洗手的操作考核,定期评价手部卫生的效果,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2.2对照组本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安尔碘或2%氯已定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采血前一定注意手卫生,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采集方法。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一套经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从导管内无菌方法采集。两个位置采血间隔时间应<5min,各自做好标记。拔除导管时送导管尖端(5cm)进行培养。血标本应在采集2h内送到化验室。医务人员应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年使用常规化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及2016年使用集束化护理后的中心静脉导管率,采用SPSS 18.0统计处理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的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天数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比较见表1。
组别 使用天数(天)感染率(‰)
观察组 3026 5.07
对照组 3196 3.5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本研究表明,采取集束化护理前后,感染分别是5.07‰和3.51‰,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集束化护理的各项措施,而并非某项措施。CRBSI与置管部位有关,股静脉部位置管最高,颈内静脉次之,临床上最好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以保证成功率及避免气胸的发生。CRBSI与置管时间呈相关,若估计置管时间大于5d,最好选好抗感染中心导管,并尽早行动静脉内瘩吻合术,以缩短置管时间,以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华,廖喻,王桥生,等.ICU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分 析 与 干 预 [J].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2016,26(16):3824-3826.
[2]张玉琴,章华萍,屈嬉嬉,等.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146-1148
[3]杨莉萍,郭浩,徐莉莉,等.ICU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2):53-54.
[4]田敏.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5):2135-2137.
论文作者:刘洁静,金镶玉,林海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中心论文; 感染率论文; 敷料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相关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