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笔墨情趣 观照审美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程黎明[1](2021)在《当代水墨人物意象造型研究》文中提出
唐婕[2](2020)在《山水画创作中象征手法运用研究 ——以笔者作品《靖江王府遗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山水画从产生至今始终保有鲜活的生命和源源不断的力量,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山水画形成其独有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语言。从魏晋风度、隋唐华丽,到两宋“无我之境”、元“有我之境”再到近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不难发现,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山水画创作中尤为突出,它虽不及笔墨技法那样显而易见的呈现在画面中,但它以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意境融于画面的内与外,承载着事物的本质意义与画家内心世界。梳理历代山水画作及作画背景不难发现,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山水画创作中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传承山水精神的一部分延续到当今山水画创作中。本文对地处桂林的国家级文化遗产——明代靖江王府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到象征的艺术手法。桂林地处祖国西南,以其秀丽的山水闻名于世,自古文人墨客来到桂林无不为之美景所赞叹,笔者所描绘的靖江王府就建在桂林城中心。靖江王府建成于明代洪武二十年,历经628年的风雨沧桑,从明代的靖江王府到清代的广西贡院,到后来的民国广西省政府,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在历史的发展中彰显出靖江王府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今,这里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藩王府、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查阅与靖江王府相关资料时,笔者遗憾的发现,虽然明清时期有描绘桂林的山水画作品,近现代有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等山水画大师到访桂林,对桂林山水写生创作,也有本土马万里、阳太阳、黄独峰、叶侣梅等画家以山水画作品抒发对家乡美景的赞叹,以靖江王府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几乎没有。因此,笔者结合在靖江王府的学习经历,运用自身专业特色,从中国山水画象征手法这一角度入手,找寻象征手法在历代山水画中的运用,将其融入到靖江王府的创作中,以画面展现靖江王府的古今韵味。本文分四章对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靖江王府遗韵》创作背景以及笔者《靖江王府遗韵》创作过程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国山水画与象征手法的关系,首先对象征手法的概念、山水画及发展脉络进行概述,其次以象征手法概念为切入点阐述象征手法与山水画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章法布局和意境营造几方面论述山水画表现方式与象征手法的关系。第二章是论文需要解决的难点。主要论述了象征手法在山水画中表达的审美意义及象征手法在山水画作品中的运用分析。分别从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溯源、象征手法在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论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述选取靖江王府作为主题创作的的缘由,《靖江王府遗韵》这幅作品所包含主体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价值。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主要论述象征手法在笔者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实践、结合专业特点分析《靖江王府遗韵》创作中的章法布局与笔墨架构,将象征手法运用到具体艺术形象之中,把传统山水画章法与现代构成元素结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山水精神承接靖江王府传统文化精神,形成具有形式美的画面效果。总结创作感悟,分析象征手法运用与审美价值的体现和时代价值的意义。
郑珊珊[3](2020)在《当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传入与国内改革开放思想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由的艺术环境,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创作观念。当代中国油画在艺术理念上不再单纯地追求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透过客观物象体现人的精神世界、表达主观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注重艺术“形式美”、重视个人艺术风格以及具有本土文化内质的油画形式的研究探索。中西艺术的交融、语言形式的多变及个人风格的多样使当代中国油画呈现一片万木峥嵘的面貌,也从整体上表露出“表现性”倾向,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油画中的“表现性”特征进行详尽的研究。首先,本文以水天中先生概括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特点为引来切入本课题研究,分别对西方油画语境、中国传统语境及全球化下的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表现性”进行分析阐述,重点归纳第三种——即本文所立足之语境所指的“表现性”涵义;其次,通过对中国当代几种主要类型油画作品中“表现性”的审美体现作具体论述,来说明当代中国油画趋于“表现性”的这一发展趋势;然后,作为承载情感的绘画作品通过一定的视觉形象来表现,而这些视觉形象又是由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语言组合构建而成,因此第三章运用大量的艺术个例来具体分析造型的平面化、色彩的主观化、材料的综合运用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建立与图式化的创作方式等“表现性”特征。最后,由内而外地剖析“表现性”油画语言形式不仅是艺术家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在反映,对它的探索研究也积极的推动了油画语言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中国架上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油画呈现“表现性”趋势是时代变化的结果,艺术要跟随时代发展前进,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甚至要快于社会的发展,这需要艺术家、艺术创作者对艺术语言形式、创作方式不断探索和尝试。如何进行表现性的油画语言的探索,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立足本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图式语言,在此过程中应避免哪些问题,本文可以为此提供一些线索,这也是进行本研究的目的。
林晓煌[4](2020)在《探析写意人物画中的抽象因素》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初,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徐蒋体系”的中国画改革实践,将已经高度形式化的中国画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破除清末时期“只求形式而脱离现实世界”的绘画格局,将西方具象写实的思想及技法带入中国画创作之中,产生了写意人物画的新面貌。发展至今,艺术家们在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挖掘过程和对西方观念艺术的借鉴过程中,渐渐发现西方的写实观念与传统审美意识的矛盾之处。国内许多画家和理论家为此付出努力,在各自的领域中摸索,以期实现写实造型和传统审美意识更好地融合。如何使当AI写作意人物在艺术全面创造的进程中朝“真理”的方向更一步,使之具有写实表现的同时兼具东方韵味之美,与抽象领域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这其中,对抽象因素的探寻是绘画艺术全面创造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抽象因素为切入点,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写意人物、抽象、抽象因素、抽象因素参与绘画创作的全过程等几方面进行概括式的陈述,为文章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究古今中外艺术对当AI写作意人物画中抽象因素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异同。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分析抽象因素参与当今写意人物画创作的方法及表现形式;第三部分:结合本人的创作体会,论述对抽象因素的思考和运用,及抽象因素对拓展写意人物画表现维度价值的展望;最后回顾整篇论文并做出总结,通过对抽象因素的研究,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也为笔者今后的学习创作开辟新起点。
许宁[5](2020)在《逸笔天趣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巍是中国当代着名花鸟画家,曾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34年出生于黑龙江克山县,1957年毕业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在校期间专攻油画,练就了扎实的油画功底,毕业后在甘肃工作期间得到齐白石嫡传门人韩不言的悉心教导,继承了齐派“似与不似”的传统文人花鸟画精髓。在回到吉林省工作后结合东北独有的自然条件人文特性建立起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写意花鸟风格体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及孜孜不倦的绘画创作,在中国花鸟画界特别是东北地域性花鸟画创作领域拥有极高的影响力。李巍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长达六十年对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历经了国画创作探索期、成熟期、变法期直至创作全盛期。他的花鸟画创作在延续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结构造型与色彩理念,并且以周易哲学理念与美学原理、中国画传统技法作为基础,将地域性题材作为侧重点形成了具有“信笔自然、逸笔天趣”的花鸟画创作风格。李巍将多年的文化积累与体会融入创作中,在感性创作中蕴含理性思辨,创作心法与自然之道和谐统一,既从哲学角度深入传统思想的深厚内涵,也透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化为实物,赋予创作对象新的文化面貌。本文以李巍的学艺经历与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中通过对李巍学艺轨迹和艺术理念的梳理,分析李巍艺术风格成因;第二章以李巍的创作为基础研究李巍花鸟画创作分期;第三章深入研究李巍的花鸟画美学特征;第四章结合李巍三十余年教学生涯对中国画教学以及东北地域性绘画的影响,最后完成对李巍艺术成就成因的整体梳理和总结。
薛静[6](2019)在《论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文中指出汪曾祺的散文创作具有深刻的文体意识,受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的多元影响。而民间作为他散文创作中多有涉及的话语空间,研究界还未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探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汪曾祺散文的基础上,针对其散文中的民间书写,包括他笔下的凡人小事、瓜果饮食以及民间文化等等内容,进行题材分类与整体概况分析研究。从中剖析出汪曾祺以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来观照民间世界,最终呈现出审美化的民间空间。同时利用传记研究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汪曾祺散文选择民间书写的原因,结合他的成长环境、生平经历与个人审美素质等多方面因由,从其人看其文,探究汪曾祺是如何一步步接受并最终融入民间。再将汪曾祺散文置于时代背景下,考量他散文选择民间作为审美创作空间的内在意蕴与现实意义,发现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内容不仅表明了散文创作个性意识的复归,也显露出了对民族传统的回归倾向,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健康闲适的文化休息空间,适应了新时期读者的文化需求。透过对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系统分析,以此来观照他本人的生命价值立场,解析汪曾祺笔下所建构起的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与性灵的民间生活世界。
黄红涛[7](2019)在《宋代山水画图式演变研究 ——以“万壑松风”母题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巨然和李唐是两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并且皆活动于朝代更替的过度阶段。这种特殊的时间场域与其自身独特的人生际遇使二者成为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人物。本文旨在选择巨然与李唐的同名作品《万壑松风图》为案例,通过文献考据、比较研究、图像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并联系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状况,揭示这一时期山水画在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风格演变过程及其背后动因。本文第一、二章主要进行图像志层面的研究,从巨然、李唐两幅《万壑松风图》的形式分析入手,并通过与同时代的相关作品的比较、分析、综合,分别勾勒出北宋、南宋两个不同时期山水图式的普遍特征。第三章则进入到图像学层面的讨论,着重分析这种图式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即就前两章对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图式的分别论述,深入到了以“万壑松风”图式为典型的两宋山水画图式演变这一具体过程之中,揭示两宋之际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在尝试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风格及其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的差异性问题,在探讨这种变革的必然性同时,复归于揭示两种图式风格内在的一致性。本文第四章则着重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将上述理论分析与笔者自身创作实践经验相结合,讨论了风格演变规律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这一自身变革的案例,窥见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本文对待传统的态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重新激活传统,另一方面则从中获取当下创新实践的动力和源泉。
范菁[8](2019)在《以诗性为载体 ——中国诗意动画的形成及质形蕴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诗意动画作为实验动画类别之一,有着自己的形成原因及创作方式,具有自己的表意目的、表意技巧和表意效果。同时中国诗意动画建立在诗性和中国化的基础上的载体和表意“符号”,构成中国诗意动画的独特语言结构,使其形成特殊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本文立足对诗意动画现状进行系统考察,研究中国诗意动画形成原因并提炼其表达形式。就笔者认为,中国诗意动画是中国精神文化、哲学思想所凝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形成离不开诗与动画的交通、艺术及动画学科的发展、中国动画诗人的修养。因此分析中国诗意动画的形成原因及实践手法是探索、阐释中国诗意动画理论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讲,文章从中国诗意动画的案例为出发点,首先根据自身理论积累与实践创作,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何为诗意动画及其与其他动画学科区别。进而,系统地分析在诗性的介入下,中国诗意动画的形成原因。再而,着手对中国诗意动画创作的质(材料)、形(形式)、蕴(意蕴)进行探究与提炼。着重从,以材料作为诗意精神呈现的方法、以形式作为诗意精神呈现的手段、以意蕴作为诗意精神呈现的灵魂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探索出中国诗意动画的独特表现手法。最后,分析中国诗意现状和所遇困难,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上研究,旨在能让中国诗意动画及相关理论得到丰富,使得中国诗意动画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的需要,为中国动画发展探索新的创作表现方式。
高明宇[9](2019)在《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当代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史上不可缺的,应与当代中国花鸟画共同面对新的文艺现实,呈现出不同的人文精神表达,黑龙江当代花鸟画显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地域性表现风格。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在中国当代花鸟画变革和创新的整体过程之中,经历题材与表现方式转换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创作立足于地域性,表现出高寒地区的生态景观、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绘画语言,其发展轨迹呈现出个性化的表现特征和审美追求。这个过程的生成源于文化政策、题材选择、风格取向、精神探索、创作个体与群体等各方面集合与积蓄,进而折射出其变迁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本论文框架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明确文章的选题来源与意义。如实梳理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发展脉络,阐释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阶段性成果,揭示黑龙江花鸟画地域性特征的形成。相关文史资料的使用与图像学融合的研究方法是文章的主结构。第二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组成。以近代黑龙江花鸟画的复苏时间为线索,分别研写黑龙江花鸟画建国至今的四个典型时期,探究了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中的存在状况。第二章研究主要关注建国初期黑龙江花鸟画处于被批判改造的生存环境,以及黑龙江当代花鸟画此时孕育的地域性特征。第三章研究时间结点为1963年政治运动大规模发展至十年文革期间,集中的研究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在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其延续情况及形成的适应性转化方式。第四章研究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发展面貌。以十年为一个阶段,考察花鸟画的变革趋势。在开放性的视域之下,黑龙江花鸟画在当代的转型过程中,所作出的创新性的尝试与新的艺术面貌。第五章关注新世纪以来黑龙江花鸟画所形成的群体性地域特征,分别以写意花鸟、工笔花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画家群体的创作确立地域性风格。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系统梳理了黑龙江花鸟画的当代发展脉络与特征,还原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从各时期的创作题材与阶段性选择的角度,阐释出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区别于中国当代花鸟画的发展轨迹,并从写意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两个角度探究不同表现形式的花鸟画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具体状态。对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地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各时期发展的具体式样等多方面予以系统描述。第四部分为结论。一方面研究从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传统文脉、学术建构、地域发展方向和表现性所进行的具体探索方式几个层面,确立了黑龙江花鸟画发展过程的内在价值、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通过对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发展体系的梳理和系统阐释,补充了中国花鸟画历史研究中对黑龙江绘画成果的忽视,具体的讨论北方荒寒美学特质的花鸟画风格的生成及现实的意义。
梁嵩[10](2019)在《“意”与“象”——赵无极绘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艺术进入“自主融合”的时期,中西文化与艺术也在“碰撞”与“冲突”中呈现出交流发展的趋势,关于艺术走向的问题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热点,对中西文化与艺术异同的探讨也随之浮出水面。在中国,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青年群体中掀起“留学热潮”,大量优秀的人才远赴海外深造,这种现象与中国的艺术发展息息相关,催生了许多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艺术家。其中,法籍华裔艺术家赵无极由于其“抒情抽象主义”绘画而享誉国际画坛,是现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通常,对赵无极的绘画艺术造成影响的有两种主体:西方以现代主义艺术为代表;中国以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与写意精神为代表。前者为阶段性的绘画语言与形式的参用,未纳入赵无极对艺术的根本追求之列;后者为整体性的文化与思想的根植,并逐渐纳入赵无极的主流艺术根源之列。赵无极的绘画艺术是对客观物象与主观心意的完美结合,即“意”与“象”的结合。“意”与“象”原为中国传统哲学用语,后被各种文人雅士借鉴到美学与艺术思想中,频繁的单独或同时出现,涉及诗、词、书、画、乐等诸多领域。历经沧海桑田,发展至今日,“意”与“象”的审美意义已然如日中天,成为中国文化与艺术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对赵无极而言,“意”包含了由其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决定的精神气质,是其绘画艺术生命的本体体现。“意”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形式,需要借助绘画言语等媒介才能为人所观赏与领会,其表达依赖于“象”,艺术家需要“立象”才能“尽意”。“象”是从客观跨越到主观的思维模式,“象”的存在使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得以显现与延伸,甚至产生“象”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表“意”为主,辅以“象”显,正是赵无极的绘画艺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这既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也是主观能动、突如其来的。而“意”与“象”的结合,既是形而上的审美范式,也是形而下的艺术实践,体现了观念与现实在画面中的和谐统一。赵无极的艺术成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反叛,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意”与“象”贯穿始终,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我们可以清晰得见赵无极对中国陈旧观念的摒弃,对写意精神的继承以及对华夏美学的发扬。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作为赵无极阶段性的绘画语言与形式,也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存在某些不谋而合的“同构性”。所以,我们也可得见赵无极对表现情态的借鉴,对建构形式的注入以及对虚幻语境的把握。总而言之,赵无极的绘画艺术势必是个人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艺术精神,乃至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多元融合。故而,本文力图以赵无极同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关系为线索,以“意”与“象”为切入点,从更为宏观的文本与图像相结合的角度下,对赵无极的绘画艺术进行历时态分析,从而做出客观、全面且新颖的解读与重构,并以此为基础,从创作理念及技法角度讨论与调和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冲突,以及艺术的客观规律与艺术家的主观意志的关系,以期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内涵同现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合特征得以彰显。
二、立足笔墨情趣 观照审美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足笔墨情趣 观照审美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2)山水画创作中象征手法运用研究 ——以笔者作品《靖江王府遗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研究的目的与范围 |
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4.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一、中国山水画与象征手法的关系 |
(一)象征手法的概念 |
(二)山水画的概念及发展脉络概述 |
(三)山水画表现方式与象征手法的联系 |
二、象征手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分析 |
(一)象征手法在山水画中表达的审美意义 |
(二)象征手法在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 |
三、《靖江王府遗韵》创作的文化价值及呈现方式 |
(一)靖江王府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
1.深厚的历史渊源 |
2.丰富的文化底蕴 |
(二)靖江王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
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2.人文荟萃的览赏宝地 |
四、《靖江王府遗韵》创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实践 |
(一)《靖江王府遗韵》创作作品立意阐释 |
(二)《靖江王府遗韵》作品中的章法布局与笔墨架构 |
1.《靖江王府遗韵》作品中的章法布局 |
2.《靖江王府遗韵》作品中的笔墨架构 |
(三)象征手法运用对笔者创作《靖江王府遗韵》的启发 |
1.象征手法运用与审美意境营造 |
2.象征手法运用与时代审美价值体现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当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表现性”的概念 |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下的“表现性”概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表现性”概念 |
第三节 本文所指的“表现性”概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油画中表现性的审美体现 |
第一节 写实油画——写实造型,意蕴表现 |
第二节 写意油画和意象油画 |
一、写意油画——“书写性”用笔 |
二、意象油画——“意境”营造 |
第三节 “当代油画”——符号表现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特征 |
第一节 趋于平面化的造型 |
一、物象扁平化,体积感减弱 |
二、空间透视弱化,纵深感减弱 |
第二节 个性鲜明的主观用色 |
一、客观色彩基础上的再主观 |
二、个人偏好的纯主观用色 |
第三节 综合材料的灵活运用 |
第四节 符号化形象与图式化创作 |
一、符号化形象 |
二、图式化创作 |
第四章 “表现性”油画语言的社会意义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体精神世界的关注 |
第二节 推动了油画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
第三节 拓宽了中国架上绘画的发展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探析写意人物画中的抽象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抽象因素概述 |
第一节 抽象因素的相关概念阐述 |
一、对抽象的认识 |
二、对抽象因素的认识 |
第二节 抽象式绘画与具象式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
一、抽象式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
二、具象式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
第三节 抽象因素参与绘画创作的全过程 |
第四节 当AI写作意人物画与抽象因素 |
一、当AI写作意人物画发展趋势 |
二、抽象因素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存在方式 |
第二章 当AI写作意人物画创作中抽象因素的解读 |
第一节 造型观念中的抽象因素 |
一、古代人物画的造型 |
二、当代造型训练对抽象结构的提取方法 |
第二节 笔墨形态语言中的抽象因素 |
一、传统笔墨表现形态 |
二、当代笔墨形态语言的抽象审美意识 |
第三节 色彩结构的抽象安排 |
一、传统色彩观念具有超前的抽象意识 |
二、当代色彩语言的抽象观 |
第三章 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抽象因素的运用与思考 |
第一节 中国写意人物画抽象因素的思考 |
一、当AI写作意人物画中抽象因素应用的必要性 |
二、在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完成画面构图形式探索 |
第二节 抽象因素在笔者创作中的运用 |
一、《听海》中,现代人物造型与传统笔墨的协调与融合 |
二、《舞动青春》中,重构时空的构图设计 |
三、《休闲时光》中,色彩氛围营造的意境之美 |
第三节 扩大当AI写作意人物画的表现纬度 |
结论 |
附录 毕业作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逸笔天趣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李巍学艺历程 |
第一节 从克山县到部队文工团(1934-1954) |
第二节 东北美专学习时期(1954-1957) |
第三节 国画创作探索期(1957-1979) |
一、兰州时期:国画学习起步阶段(1957-1969) |
二、通渭时期:实践巩固与教学探索阶段(1969-1979) |
第二章 李巍花鸟画创作历程 |
第一节 国画创作成熟期(1979-2000) |
一、对传统笔墨技法的坚守 |
二、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思考 |
第二节 国画创作变法期(2001-2011) |
一、油画学习经历对花鸟画创作的影响 |
二、对写生的体悟和观察 |
三、地域性风格的建构 |
第三节 国画创作全盛期(2011 年至今) |
一、对地域性题材的深化 |
二、对文人画特性的拓展 |
第三章 李巍花鸟画创作的美学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地域题材表达中的逸趣 |
第二节 关东人文视角中的温情 |
第三节 审美观照中的天成 |
第四章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的影响 |
第一节 花鸟画创作对国画教学的影响 |
一、齐派一脉的笔墨传承 |
二、对传统国画教学的创新 |
第二节 李巍对东北地域花鸟画创作的贡献和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李巍艺术大事记 |
附件 2:李巍出版书录 |
(6)论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文本呈现 |
第一节 凡俗人世的审美展现 |
第二节 风味人间的多元内涵 |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人文观照 |
第二章 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对民间的体认与接受 |
第二节 政治的疏离和边缘化 |
第三节 个性气质与审美理想 |
第三章 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意义所在 |
第一节 对“诗化散文”的反拨 |
第二节 “回到民族传统” |
第三节 “散文是休息”——滋润的散文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宋代山水画图式演变研究 ——以“万壑松风”母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画史画论类 |
(二) 绘画作品类 |
(三) 美学思想类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一) 历史的还原与借鉴 |
(二)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
(三)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
(四) 差异辩证化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考据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三) 图像学方法 |
(四)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一章 巨然《万壑松风图》与北宋山水画图式 |
一、巨然《万壑松风图》形式语言分析 |
(一) 视点与构图 |
(二) 笔墨与皴法 |
(三) 人物与气氛 |
(四) 师承与文脉 |
二、《万壑松风图》与其他巨然山水画的共同图式 |
(一) “秋山问道”母题分析 |
(二) “松吟万壑”母题分析 |
三、“董巨山水”的共同图式 |
(一) “董巨”概念的书写 |
(二) “董巨”形式语言的一致性 |
四、北宋山水画的共同图式 |
(一) 北宋“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 |
(二) 三远图式的表达 |
第二章 李唐《万壑松风图》与南宋山水画图式 |
一、李唐《万壑松风图》形式分析 |
(一) 笔墨的集成与创造 |
(二) 新形式的情感属性和时代属性 |
二、古法与精微——李唐山水画图式的创新 |
(一) 北宋图式影响下的《万壑松风图》 |
(二) 新趣味的暗流 |
三、情感与趣味——李唐影响下的南宋山水画 |
(一) “三远”概念的变更——南宋山水画图式中的情感因素 |
(二) “物备于我”——南宋山水画图式中的时空与意境 |
第三章 “万壑松风”图式与两宋山水画风格的转变 |
一、两幅《万壑松风图》图式对比分析 |
(一) 构图的复古潮流与新趋势 |
(二) 敷色?水墨?——设色传统的再认识 |
二、两宋山水画图式的共同特征 |
(一) 造型特征 |
(二) 技法特征 |
(三) 设色特征 |
(四) 空间特征 |
三、图像学分析——图式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
(一) 唐宋社会经济的巨变 |
(二) 文化结构与艺术趣味的转向 |
四、再现与表现——两宋山水画图式背后的艺术观差异 |
(一) 北宋山水画的艺术观 |
(二) 南宋山水画的艺术观 |
五、两宋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
(一) 道体与境界 |
(二) 趣味与品格 |
(三) 儒学与“重理” |
(四) 诗心与画意 |
第四章 两宋山水画图式演变的启示 |
一、“南北宗论”再认识 |
(一) 山水画的史前建构 |
(二) “南北宗论”视域下的两宋山水风格演变 |
二、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
(一) “写真”与“写生”——当代山水创作观 |
(二) 山水画创作中“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统一 |
结语 |
图片来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以诗性为载体 ——中国诗意动画的形成及质形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基本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课题基本观点、重难点、创新之处 |
2 何为诗意动画 |
2.1 概念解析 |
2.2 诗意动画与其它动画门类的关系 |
3 中国诗意动画的形成原因 |
3.1 诗性介入动画的必然性 |
3.2 中西方美学思想双重影响 |
3.3 中国传统绘画及人文精神影响 |
4 中国诗意动画的实践方法 |
4.1 材料运用作为诗意精神呈现基础 |
4.1.1 材质运用在动画中的历史原因 |
4.1.2 材质运用在动画中的实践方式 |
4.2 形式构造作为诗意精神呈现关键 |
4.2.1 构建新视听语言形式 |
4.2.2 创作与诗结合的表现形式 |
4.2.3 诗意形式下的创作结果 |
4.3 意蕴表达作为诗意精神呈现核心 |
4.3.1 意蕴表达的基本方面 |
4.3.2 意蕴之下自我本我的观照 |
5 评估中国诗意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 |
5.1 中国诗意动画所遇现状及难题 |
5.2 未来发展从传统诗意走向城市诗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
(一)如实梳理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发展脉络 |
(二)阐释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阶段性成果 |
(三)揭示黑龙江花鸟画地域性特征的形成 |
二、研究综述 |
(一)史志中的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研究 |
(二)黑龙江花鸟画地域性及群体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黑龙江花鸟画家个案研究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基于类型学基础的图像解析 |
(三)史实与图像学融合的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四、文章结构与资料使用 |
(一)文章结构 |
(二)相关文史资料的使用 |
五、建国前黑龙江花鸟画的历史梳理 |
(一)古代花鸟图像与中原花鸟画并行发展 |
(二)中原文化对古代黑龙江花鸟画的影响 |
(三)花鸟画的断代与停滞 |
(四)近代黑龙江花鸟画的复苏 |
第二章 新中国建设初期黑龙江花鸟画的转型(1949-1963) |
一、新中国建设初期黑龙江花鸟画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黑龙江美术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花鸟画家群体的形成 |
(二)开发北大荒和“阶级改造”政策对花鸟画群体的影响 |
(三)“旧文艺改造”政策对黑龙江花鸟画生存境遇的冲击 |
二、“大众化”文艺政策下黑龙江花鸟画创作内容的转变 |
(一)政策需求赋予花鸟画的时代主题 |
(二)黑龙江花鸟画的创作转型 |
三、“现实性”创作模式下黑龙江花鸟画视角与表现风格的转变 |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促进下花鸟画的地域题材转变 |
(二)与现实关联的写实性风格趋向 |
四、“百花齐放”阶段性政策下黑龙江花鸟画的多元选择 |
(一)工笔花鸟的回溯与延伸 |
(二)写意花鸟画的地域性表达 |
(三)地域性风格初涉 |
第三章 红色美术时期黑龙江花鸟画的停滞与转型(1963-1976) |
一、“整风运动”时期花鸟画的退化 |
(一)创作形式的退化与民俗化 |
(二)花鸟画释意图式的政治化趋向 |
二、政治图像作用下黑龙江花鸟画的转型 |
(一)“文革”时期黑龙江花鸟画的环境桎梏 |
(二)黑龙江花鸟画的文革式样 |
(三)文革花鸟画的残存样式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花鸟画的重塑与开拓(1978-1999) |
一、黑龙江花鸟画的复苏 |
(一)黑龙江花鸟画外部环境的重建 |
(二)写意花鸟画的复苏与传统回溯 |
(三)地域题材的笔墨创新 |
(四)学院花鸟的现实转型 |
(五)工笔花鸟的风格探索 |
二、黑龙江写意花鸟画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
(一)走向地域表现性的黑龙江花鸟画笔墨 |
(二)走向形元表现性的工笔花鸟 |
三、中西融合视域下的黑龙江花鸟画 |
(一)中西表现技法的遇合 |
(二)工笔花鸟与山水图景的重组 |
(三)重彩与花鸟画的凸显 |
(四)实验水墨的融入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黑龙江花鸟画多元拓展的地域风格 |
一、黑龙江花鸟画创作群体绘画风格的逐步成熟 |
(一)建立地域文化使命感的形成 |
(二)探寻适合地域特征的表现方式 |
二、北方“荒寒”大写意与“泼墨”大写意 |
(一)荒寒大写意的确立 |
(二)北方泼墨大写意的审美倾向 |
(三)写意花鸟的现实转向 |
三、学院工笔与职业画家工笔 |
(一)学院画家群体在意境上的开拓 |
(二)职业画家群体对旷景精微的扩展 |
四、花鸟创作中形态的风格化表达 |
(一)几何化变形的装饰风格 |
(二)形态表现性的装饰风格 |
第六章 黑龙江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与地域特征 |
一、黑龙江花鸟画的发展脉络 |
(一)黑龙江花鸟画发展的谱系关系 |
(二)写意花鸟画的当代化 |
(三)工笔花鸟画的差异性 |
二、黑龙江花鸟画地域性特征的确立 |
(一)“冷文化”的题材化 |
(二)“野逸荒疏”传统的重塑 |
(三)乡土民俗题材的再诉 |
(四)构成性与形式感的普遍化 |
(五)融合主义的泛化 |
结论 |
一、黑龙江当代花鸟画和中原花鸟画传统的同源与差异 |
(一)黑龙江当代花鸟画与中原花鸟画传统的差异 |
(二)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现实状况 |
(三)表现内容从一元到多元 |
二、社会历史文化对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作用与意义 |
(一)地域文化对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影响 |
(二)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发展方向 |
(三)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绘画语言的基调 |
三、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当代黑龙江花鸟画家艺术简历 |
附录二 当代黑龙江花鸟画家分类信息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意”与“象”——赵无极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内容 |
三、思路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基础 |
第一章 赵无极绘画艺术之“意”与“象”的演化 |
第一节 哲学视阈:“意”与“象”的本质 |
一、“意”:由缘心到言传的递嬗 |
二、“象”:由客观到主观的跨越 |
三、“意”与“象”之辩证关系 |
四、“意”与“象”之历史建构 |
第二节 探索时期:“意”与“象”的缘起 |
一、传统家风的熏陶 |
二、艺专进修的教诲 |
三、西画语境的浸染 |
第三节 回归时期:“意”与“象”的萌蘖 |
一、抒情艺术的确立 |
二、纸本水墨的重拾 |
三、“八五讲学”的总结 |
第二章 赵无极绘画艺术之“意”与“象”的呈现 |
第一节 赵无极绘画艺术之“意” |
一、“意蕴”之美 |
二、“混沌”之境 |
三、“中和”之谐 |
第二节 赵无极绘画艺术之“象” |
一、“时空”之法 |
二、“方圆”之势 |
三、“无影”之光 |
第三节 赵无极绘画艺术之“意”与“象” |
一、“空灵”之相 |
二、“有无”之界 |
三、“天地”之观 |
第三章 赵无极绘画艺术之“意”与“象”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彰显 |
一、陈旧观念的摒弃 |
二、写意精神的继承 |
三、华夏美学的发扬 |
第二节 西方现代主义观念的融合 |
一、表现情态的借鉴 |
二、建构形式的注入 |
三、虚幻语境的把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后记 |
个人作品 |
四、立足笔墨情趣 观照审美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水墨人物意象造型研究[D]. 程黎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山水画创作中象征手法运用研究 ——以笔者作品《靖江王府遗韵》为例[D]. 唐婕.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当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特征研究[D]. 郑珊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探析写意人物画中的抽象因素[D]. 林晓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逸笔天趣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及影响研究[D]. 许宁. 吉林艺术学院, 2020(05)
- [6]论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D]. 薛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宋代山水画图式演变研究 ——以“万壑松风”母题为中心[D]. 黄红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8]以诗性为载体 ——中国诗意动画的形成及质形蕴探索[D]. 范菁. 湖北美术学院, 2019(07)
- [9]黑龙江当代花鸟画研究[D]. 高明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10]“意”与“象”——赵无极绘画艺术研究[D]. 梁嵩.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