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少祥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330)
摘要:目的 探讨了火针刀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火针刀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带状疱疹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火针刀技术能够灵活的解决皮肤结痂等问题,获得教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火针刀技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带感染性皮肤病,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部分患者感染后无疼痛感,主要临床表现为红疹、硬块以及水疱等,硬结斑块不明显,没有疼痛感[1]。并能够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后,病毒科疯狂生长,沿神经入侵皮肤,使神经和被感染的皮肤产生炎症,危及患者身体健康。而火针刀技术是指治疗带状疱疹较为常见的临床疗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98例进行的分组研究工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龄51~74岁,平均(62.27±6.14)岁;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50~76岁,平均(53.76±5.5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且两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工作。
1.2 方法
对照组早采取常规药物治疗,静脉滴注0.5g阿昔洛韦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进行2次。并肌注聚肌胞注射液2mg、VitB1注射液100mg,VitB2注射液0.5mg,每日进行1次。可外涂抹阿昔洛韦软膏,每日2次,直到患者结痂为止。观察组患者采取,火针刀治疗方法,疱疹皮局部皮肤进行消毒,用酒精灯将针刀简单加热到发白透亮,并对准疱疹红头及水疱等进行电切,对痂皮下积脓处进淬、撬、烙抹等操作,并将脓水等通过消毒棉签吸附转移,每日进行1次,结痂需自行脱落,没有积脓不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皮损处全部结痂,且痂皮下无积脓,无红疹和疼痛感;有效:患者皮损处全部结痂,且痂皮下无积脓,有少量红疹硬结,且有轻微疼痛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明显,皮损扩大,且积脓、红疹较大。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将患者治疗效果等相关数据代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n)通过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x±s)通过t值进行检验,P值在0.05以下,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治疗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91%(47/49)高于对照组的83.67%(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身体一侧,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后,会出现集中爆发的情况,因此该病症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步提高,威胁中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2]。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红疹、硬块以及水疱,且硬结斑块不明显,没有疼痛感。在临床上多是采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方式控制病情,但是疗效相对有限,对一些临床症状起效较慢[3]。而火针刀技术是结合中医针灸等相关理论,针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的火针,穴位注射等方式,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且火针刀能够对疱疹红头及水疱等进行电切,对痂皮下积脓处进淬、切、撬、烙抹等操作,并通过消毒棉签将脓水吸附转移,从而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清创效果。且火针刀技术还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等进行灵活调整,其中切是针对大水疱以及稀脓液而进行的操作,当混着的痂皮较厚可采取撬等操作,对于有长期渗液出的流脓不止可采取烙抹等操作,使患者病灶部位能够快速结痂。因此可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灵活使用火针刀技术,保证患者的治疗的效果[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张建军[5]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了火针刀技术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在带状疱疹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火针刀技术,能够灵活的解决皮肤结痂等问题,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海军, 崔志强. 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性[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1):89-92.
[2]王雷, 周清辰, 田鸿芳,等. 基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症特点的针灸取穴、施术规律探析[J]. 中国针灸, 2017, 37(4):429-431.
[3]妥金芳, 杨丹, 马火伞,等. 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7, 13(12):3082-3084.
[4]吴强, 张议文, 王健.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用穴思路探讨[J]. 吉林中医药, 2017, 37(2):191-194.
[5]张建军, 丁宇, 杨改平. 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与分析[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 23(5):389-391.
论文作者:肖伟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患者论文; 带状疱疹论文; 针刀论文; 水疱论文; 统计学论文; 技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