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萍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 610041
【摘要】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里学来的,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外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所学知识投射到社会实践中,十分必要的,这样既增加了语文的实践价值,也增加了语文的趣味性。
【关键词】语文实践;实施策略;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014-01
近年来,语文教师们遵循以书面作业提高分数为先行条件,“循循”展开乏味、单面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冠以德育的名称。比如,经典诵读会,时常流于形式,学生兴趣并不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并未得到锻炼。
一、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策略依据
教育学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老师一切教育行为应以儿童本身的现实生活为依据。而“语文教什么”这个问题常常困惑着广大语文老师们,每天面临三尺讲台,手握教材教育儿童认识世界。作为老师,应该促使教材与世界相融,设计更加符合儿童的活动。因此,确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做到从儿童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确立多样的活动主题,让“语文作业”不再那么可怕。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遵循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考虑儿童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期待和兴趣,巧妙设置内容。因此,在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下几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应具普遍性
语文教学活动包括语言文字、思维表达、文学常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绝不是个别学生玩耍的跳板,更不是流于形式的过程记载。在设计活动时,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人人参与。以本班假期阅读实践活动为例,可以感受家乡山水魅力;可以走进武侯,品读草堂文化;领略蜀都文化,捕捉最美瞬间;可以放眼看世界,记录世界博大与精彩。
(二)综合实践活动应具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既要考虑知识性,更要考虑趣味性。在书面表达时,错别字的“高发期”集中在小学中段。让学生反复记忆甚至是抄写无疑不是老师的主要措施与手段,学生“埋头苦干”,有苦说不出,最后错字仍旧错用。就这一现象,特意设计了纠错小纵队,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现寻找各种名著、报刊上的错别字。假期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在社会各处寻找错别字,并大胆告诉各地负责人,及时纠正错别字。最后录下纠错过程在班级进行展示。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起来。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设计成语闯关游戏、文学迷宫游戏。在假期,录制或者制作感恩体裁的小视频。
(三)综合实践活动应具知识性
以教材为载体,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综合实践活动应具备知识性。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从课本上明白了地球的珍贵以及面临的各种危害。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生命树”的活动。可以进行“了解生命树”“爱护生命树”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综合实践活动应具备主题性
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笔者认为应该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活动的主题。基于语文综合素养,结合学生学情,可以设置“生命”、“感恩”、“成长”等主题活动。
1.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生命”这一实践主题应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在小学低段学习了课文“大熊猫”后便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小宠物进行独立饲养,每个学期分享养宠物的心得。同时成立“宠物成长站”,记录自己与宠物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2.感恩亲人的教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华民族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美德需要被传承和践行。而“感恩”这一主题应脱出“德育教育”这一层外衣,更多地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制作计划,每周给不在身边的亲人打电话、视频或者写书信。人人争做小记者,准备几个问题,以记者采访的形式采访父母,了解自己的童年趣事,体会父母的不易。
3.成长伴随挑战
进入五年级,学生对成长这一话题更有想法。在假期,留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挑战自我”。以国庆为例,鼓励学生在公共场所演讲,围绕“我与祖国”、“我与家乡”、“如何做个文明的游客”等话题展开演讲。父母及时记录演讲的视频。通过锻炼,学生获得了自信。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把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对学生语用能力、人文情怀培养、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扩宽了知识面,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增强了自信。在公共场所演讲,很多学生由开始的面红耳赤,到最后大胆表达。在游历阅读中,学生自信地与陌生人交流,并把所得形成文字,使口语表达更好地转换到了书面表达。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纵观语文教材,课文中富有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些美丽取材于生活,鼓励学生捕捉美景,感悟人情美,体会文化美,记录心灵美。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生命的力量、感恩的魅力。
(三)合作能力得以提升
对于高段学生,师生合作确立不同主题,灵活选择。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调查报告、视频录制、播音采访、设计动画等多种呈现方式展示成果。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与他们合作,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实践出真知。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有利于增强语文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愉悦,个性化的体验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获得,实践的检验,更好地提高个人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秦玲伟.语文课外活动实施初探[J].文学教育(下),2008,(04):74-76.
[2]李雯.小学生语文课外活动实施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 (04):7.
论文作者:马秀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这一论文; 能力论文; 生命论文; 主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