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地方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构的实践导向
□王凌霞 安晓镜 曹雅萍 席明静 马雪玉
摘 要: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三方面论述了当前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地方院校心理学课程构建,进而从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公共心理学;实践导向;课程建构
师范生教育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而师范生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院校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公共心理学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但地方高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状况却又不尽如人意。这导致该课程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实际调查及对心理学课程体系建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新导向——实践导向。
公共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是一门重要的公共教育基础类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及教学能力。[1]近几年,公共心理学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变革,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目前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公共心理学通常都是几个班聚在一起上大课,班级容量比较大。教师大多只能运用讲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参与的空间有限,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课时经常存在教师在上面竭尽全力地讲,学生在课桌下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情况,课堂气氛较为尴尬,师生之间无太多共鸣,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2.教学模式。当前的公共心理学课堂理论性知识多,而学生实际应用的知识少,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严重。公共心理学课对于师范生来说较为枯燥。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公共心理学应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型,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以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2]所以,现阶段公共心理学的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尽快从专业性过渡到实用性与师范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增加课内外实践的内容。
3.2.2 增加课前投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情景案例要真正成为某一教学内容的主线,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教师较传统教学法备课花费至少多一倍的时间,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去设计情景任务;其次,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递进导入。对学生而言,也必须形成课前、课上1∶1的时间投入,认真落实预习任务,从而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教材方面。公共心理学教材根据社会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编写,涵盖的内容包括人的性格特点、个人能力、情感取向以及生理层面的构造等,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相关教材的编写人员开始对其进行了整改和创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理论。从当前公共心理学教材来看,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普通心理学体系、教育心理学体系、发展心理学体系和综合心理学体系,即以普通心理学内容为主,加上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内容。
二、心理学课程改革实践导向的必要性
(4)如出现流沙现象,应改善泥浆性能,可在泥浆中加入适量的重晶石粉和CMC以增大泥浆密度和提高泥浆黏度,增大孔内泥浆压力和形成泥皮的能力。
师范教育类专业要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对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践导向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教材内容的改革。当前,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与心理学专业开设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具有较高的重复度,这就导致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存在大而不实的感受,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无法要求任何一门课程能够解决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做到的也只有不断缩小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规定知识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宽。因此,教材内容需要选择基于解决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并且还需要考虑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争取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师范性和应用性。建议将公共心理学课程结构大致整合为三部分:基本知识、中小学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并增加大量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来对师范生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
1.课程理念的改革。公共心理学课程要加强育能的功能。心理学是以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这意味着课程需要与人类生活的现实紧密联系。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担负着提升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职能。因此,必然要将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心理学实践功能发挥出来。学校要加大力度培养师范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坚持传授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师范生能够通过心理学课程的教育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必要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助其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
教育者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要求去引导青年选择真正能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价值观。青年经验少阅历浅,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极易迷失自我,所以正确引导青年,帮助他们完成好个人政治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而不是看似民主、看似尊重青年自主权利地放任他们去自由地选择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不仅不利于青年自身发展,对社会和国家也有害。同时鉴于青年的情绪化,叛逆性的心理特点,引导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还要注意教育合力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要肩负起引导的重责。
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培养教师职前的心理素养和提高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应用的意识及能力。[3]但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的心理学却不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师生双方均未能全面了解实践的作用,缺乏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公共心理学无论在教材、教学、考核上均没有落实,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将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中融入实践导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三、公共心理学课程实际导向的具体建构
动车组受电弓虚拟拆装培训系统开发研究 赵方雨,程冠达,韩子健,马思群,刘宇婧,黄楚钧,王 雪4(90)
2.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实践导向。基础教育经过几次新课程标准改革,国家出台了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因此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需要重新构建,保证课程的培养能够与现实的需求进行接轨。再加上基础教育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的实践研究成果,如成功教育、翻转课堂、快乐教学等。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学导向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学校只有切实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完善课程才能进步。
3.培养新型人才要求加强实践导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在师资培养中担负着重要职能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必然要加强实践性的导向,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乃至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整体改革势在必行。[4]
1.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加强实践导向。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解惑,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想使心理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一定要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学校的师资质量。目前地方性师范院校承担培养当地优质师资的重要任务。当前,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再只是定位为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还要做中小学生的引领者与思维的启发者,这要求公共心理学课程侧重培育教师意识。教师自身也应当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和进修,将心理学教学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层面。
3.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改进教法,将各种好的方法兼容并蓄,采取优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师范学校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进行心理学课程构建:①坚持科学性和多样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合适的语言向学生表达出既定意境、论证原理以及其内在的规律;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例如直观形象法、心理测量法、科学讲授法以及现象演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改革与研究。评价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有的公共心理学课程考试只要背好笔记上的内容就能取得较高的成绩。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成绩考核评定方式上的改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作为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有很大意义,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十分必要。基于此,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可制定如下评价指标:①接收心理学专业知识后,学生的心理人格状态是否有所变化;②学生对于课堂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③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喜爱程度;④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认可程度。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对以上几项内容的评分结果来针对性地布置心理学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5、工程建设监测。通过影像对比可以看到,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在原先大坝下游180 m处修建新的大坝,新大坝的建筑规模比原先的更为庞大和壮观。在涔天河水库大坝修建处,共监测推填土240.74亩,主要为大坝修建产生的弃土、以及道路建设旁的推填土。由于大坝工程建设现在还未完全竣工,因此本监测点仅对影像上可识别出的推填土类型进行提取,待工程完全建设好后可对植被恢复情况进行具体的跟踪监测。
公共心理学是师范院校为完成向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目标而专门为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教育基础课程,也是未来学生需要从事教师职业必修的公共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整体素质的高低。通过分析当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实践导向是未来公共心理学课程建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107-108.
[2]全莉娟,王道阳,姚本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3-135.
[3]栗波.关于心理学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13):218.
[4]王维东,张锐,杨婷.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151-153.
作者简介: 王凌霞,邢台学院教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等;安晓镜、曹雅萍、席明静、马雪玉,邢台学院教科部。(河北 邢台 054000)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践导向的师范院校心理学课程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2017GJJG3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9)12-0089-02
责任编辑 程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