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解读:基于马克思幸福观论文

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解读:基于马克思幸福观论文

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解读:基于马克思幸福观

宁容容*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 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一,与马克思幸福观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现实的人和劳动实践等五个方面,而习近平美好生活的提出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维度,主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从马克思幸福观视角分析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对于提升我国公民的幸福指数、促进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美好生活;马克思幸福观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开始对幸福的真谛进行无止境的探究。由于幸福具有历史阶段性的重要特征,所以幸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可见,习近平的美好生活思想是与人民大众的幸福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何谓幸福、美好生活与人民幸福存在何种内在关联、如何通过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幸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幸福的理论探究

幸福是一个很常见的词语,但当你问及幸福是什么的时候,每一个人即便教育背景、阶层地位、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也都会对幸福形成独特的认知,从而构成普通人执着追逐的现实的幸福。

羽田正指出十七世纪之前的欧洲,“伊斯兰世界”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概念。那么,“地方性世界观”这个在修辞上相矛盾的表述与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体现的世界观仍然是相对应的。

就幸福研究而言,每一幸福理论关注的终极目标是虚构幸福的图样,充分发挥其普世影响,使世人能够规避痛苦,得到幸福。在西方幸福论中,最早的探索者就是梭伦,他认为“谁拥有最多的东西”“才能戴上幸福的头衔”;伯利克里的“最后的幸福不是如诗人所说,是谋利,而是得到同胞的尊敬”[2];伊壁鸠鲁的“不要相信天体会有幸福”[3];亚里士多德认为“健康”、“欲望的满足”,都可视为幸福[4]。这些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自然主义幸福论的特征。受制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即便存在像柏拉图那样强调脱离物质追求精神的幸福者,但大部分的学者均强调通过满足现实物质生活需要来达到幸福。在这一状况下,人们纵然从理论上对幸福进行诸多设想,仍会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痛苦、不幸、烦恼与忧虑。

按照年龄段(≤30岁,30-40岁,40-50岁,≥51岁)、性别、婚姻状况(未婚、已婚)把人群分为各个亚群,求得的癌胚抗原各TGI指数分别为(在此只选取TGI>100):40-50岁TGI=140,女性TGI=104,已婚TGI=107。由于TGI越超过100,说明此人群对研究对象的偏好性越强,故通过结果可知,40-50岁的人群比其它年龄段人群对癌胚抗原的偏好性更强,女性比男性略强,已婚比未婚人群略强。

从美好生活的社会层面上来看,美好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作为社会生活组成的最小单位,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程度也就最高,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1]等方面不断满足人民享有美好社会生活的要求。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大背景下,这些要求想要达到就必须借助国家社会的力量,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来为这些关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保障。

在美好生活的生态方面上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完全与世隔绝的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生态,而是一种遵循社会生活发展规律下的绿色生活。面对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10]。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来促进生态发展[1]。一个良好的生态生活还需要通过国民共建才能完成,国民可以在植树造林、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具体方面积极行动,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人的需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生存和历史的前提是人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外在物都是因为人的需要才得以产生,例如汽车作为代步的工具;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产品基于需要进行交换;人工智能的出现等。当然在不同时代,人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但母庸质疑,人的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幸福观中,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最终的理想社会形态,也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施展,幸福得以完整的拥有和实现。并且私有制将消灭,劳动不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与之相反,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这样,人的本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人实现幸福的最佳理想社会。

(三)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追求和实现幸福的途径,而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观点。追求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现实需要,那么如何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需要劳动实践来进行连接了,比如在原始社会,人们聚居成部落,无论男女都要进行劳动实践才得以生存,而不是坐享其成;在当代社会也是如此,这都说明劳动实践是生存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前提,真正的幸福只能来源于自主活动。[6]

1.6 缴费申报。这个申报主要是指依照每个企业的职工单位缴纳费用基数和个人的缴纳费用技术来计算这个月份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每个单位都应该在计算完毕,经过本人签字之后进行上报。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美好”是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子,美好是高水平生活的表现,那么自然也有低水平的问题。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于不同生活水平的人来说,有的人可能每天想的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有的人则不然,他们有好的生活条件根本不需要考虑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那么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自然不同。对于贫困的人来说,他想的美好生活可能就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而不愁基本生存需要的人们则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那就是他们的美好生活。这也告诉我们在提倡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解决人们最真实的现实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是有用的。

(五)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幸福观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主体,人的需要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的生活而不是脑子里的虚构,现实的人产生的需要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才能满足。这就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截然不同,这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马克思所谓的人是社会联系中的个体,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体。并且他认为幸福感的根源产生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的人具有生命,与此同时还要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从而萌发了追求幸福的欲望。

二、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的论述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在14处提到“美好生活”。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媒体见面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看,人民美好生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经济:美好生活的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的丰富物质成果能够促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尽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美好理想进行了描绘,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仍然存有许多矛盾。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事物都有两面性,以往的经济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存在着高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很明显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具体实践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的收入,这也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二)政治: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

政治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经济是基础,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来规划和管理整个国家的发展路线和秩序。在我国,政治生活可以分为国家政治生活和日常政治生活两个方面。人民都追求一个国家安定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国家政治生活,这样的政治就为其他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冤假错案的纠正、建设服务型政府、铲除腐败等改革措施的实行,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美好生活的精神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完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进程中,以马克思幸福观为指引对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进行深刻解读,对于提升我国公民的幸福指数、促进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引作用,也为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现实指导。

四是与国外的集成电路企业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规模差距大。集成电路制造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产业规模越大,产品的成本越低。尽管2106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额大幅提升,但整个行业内企业规模小,单个企业的产值往往不及相同国际跨国公司产值的1/10。

(四)社会:美好生活的日常保障

中世纪封建社会时,绝大多数是宗教神学超自然主义,发展了柏拉图“理念”,斯多葛派认为现实中没有幸福只有痛苦,幸福只存在于“天堂”之中。在这一阶段更大程度的促进了幸福在精神方面的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前两个阶段的幸福论发展。有人把自然主义的幸福论推到极端,宣扬物欲和追求感官刺激,极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有人宣扬空和无为幸福。

(五)生态:美好生活的自然环境保障

与前面所述的幸福观大相径庭的是马克思幸福观。虽然他对幸福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其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他对幸福的理解包含了两个维度:第一,幸福是人的正当需求,我们应该去追求并得到满足。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追求适当的幸福是应该得到肯定的。第二,人对本质的占有和实施即幸福。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自觉的劳动”与“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他以“现实的人”为主体对幸福进行探究,并且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可以获得幸福。马克思强调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结合,追求幸福的前提必须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由此创立了科学的、完备的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三、马克思幸福观视角下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

美好精神生活作为美好生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载体是文化。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大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其次,我们还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习近平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社会中的一股思想清流,为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自我价值提供了思想指引,使人民在进行社会经济财富创造的同时也能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

(一)美好生活以满足现实社会中富有活力的个体的现实需求为起点

人的本质体现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是幸福实现的重要保障。人的发展主要包括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两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有机统一。自由发展就是自由发挥,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受到阻碍。而全面发展是指个体成员的发展应该从多方面展开,例如:人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等方面。[7]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从个人角度进行了分析又展现了在社会中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也强调了追求幸福不是指单方面的发展就能够使人得到满足,还需要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

(1)为了保障CT受检者的检查安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伤害,应在CT检查时做好防护方法,如临床医生在检查前明确扫描范围,在保障检查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同时应用合适的遮盖物遮盖对CT射线比较敏感的如甲状腺、性腺等部位以及无需曝光的敏感部分,尤其是对于进行CT检查的儿童。

(二)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美好生活的建立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目标,也需要依靠很多条件才能实现。良好的政治、文化和生态分别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制度、精神和自然环境的保障。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促进人们在政治生活中追求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人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优秀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和教育的普及都教会人们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目标有秩序的进行,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喜欢便去做的理。除此之外,我们还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两者才能共生共发展。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大自然,正如习近平所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靠着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也契合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追求幸福不是只满足单方面发展就能实现的理论。

(三)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是向幸福社会形态迈进的重要阶段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现代社会的递进都体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封建社会中,个别的君主和地主在自己管辖和控制的区域内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剥削土地,奴役人民使之成为奴隶,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是少数人或贵族人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由,更别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了。再接着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人们再一次反抗,出现了启蒙思想。演变到现在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对公平正义的诉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这样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们离幸福稳定社会状态更进一步。

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发挥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教师可以开设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用英语授课,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途径、自主地进行学习,如引导学生通过电视(CCTV International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英语广播(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报纸(如China Daily《中国日报》、21stCentury《21世纪英文报》)来学习中国文化及中国视角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不仅学习西方文化的英语表述,也要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获得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四)劳动实践是实现人民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去从事工作,用劳动去换取报酬(金钱),再用钱去购买事物等生存的基本需求,由此往复人才能生存下来,才有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时刻都有着劳动实践的表现。劳动实践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生活的重要保障。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总得通过劳动实践这个途径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比如通过劳动实践获得了一定的经济需求,但还需要通过受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此,从而改变世界,这也是马克思的遗志。世间万物也只有实践的力量才能得以改变,而不是空想就能成功。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现经济的宽裕、政治上的更多表达、精神上的丰富、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绿色的生态环境,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等也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实现。

(五)经济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的最高理想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将废除,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以满足,不仅如此,精神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人们头脑中不再只想着为了生存去生存,而会更加追求人的本质的表现,不仅会在合法的条件下发挥自由,而且会全方面发展,便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虽然我们在共产主义中会消灭私有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必须通过私有制进行积累和过渡。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话,不仅可以增加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可以刺激消费,消费需求增加的话就会扩大生产,刺激新的行业的产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的话,幸福感也会提升,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则越大。反之,若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的话,则其他上层建筑要得到满足便是空谈。

综上所述,我们所进行所有的实践都是为了追求幸福,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但这些实践又必须全方位发展,比如经济稳步发展、政治制度完善、文化精神丰富、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生态绿色和谐。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和马克思幸福观也是紧密联系的,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也必须让人民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发挥人的本质,积极创造条件让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参 考 文 献 ]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5.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9.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6]黄笑濛.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6.

[7]关钧方.马克思幸福理论的当代价值探讨[J].文化学刊,2017(02):33-3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

[9]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2).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6.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9-0001-03

*作者简介: 宁容容(1996-),女,湖南株洲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从事党史党建方向基本理论研究。

标签:;  ;  ;  ;  

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解读:基于马克思幸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