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城市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劣,生态城市的观念日益得到人们的支持。与此同时我们提出了改造城中村及建设生态城市目标,那么在城中村改造中如何进行城市规划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需要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
引言: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集中地,也是政治、社会管理的中枢,是当今社会的主体。然而,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和农村接合部区域内的集体土地逐步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城市中也必然会出现大量不适应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特殊现象,在城市里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特殊社区,成为城市中不和谐的部分,即“城中村”。
1、城中村的改造形成的原因
1.1统一死板的城市化模式
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为了降低成本,避免处理复杂的社会管理等问题,故意地避开城中村,使得其成为孤岛。另一方面,城市往周边地区进行扩张时,通常“只占地,不管人”,使得原来的乡村土地在变为城区之后,村落的人口等各方面仍然停滞在一种涣散的“农村状态”,没有将村民一起实现现代化、城市化。
1.2城乡二元管理制度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国家实施城乡不同的户籍、粮食供给、教育、就业、养老、住宅等制度。
1.3社会心理方面
在城中村这个共同体中,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心理认同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宗族观念、地缘观念、安土重迁观念、对土地的依赖和依恋等中国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城中村继续存在的社会心理条件。
2、城中村改造中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2.1“城中村”的改造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改造可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竞争力,为扩大现代化城市的经济效益提供动力。
2.2“城中村”土地利用率低,通过改造,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有利于解放土地和劳动力,实施集约化经营。如:将城市规划用地或分散在用地者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根据城市土地供应计划,有计划地投入市场。
3、城中村改造中的城市规划思路
3.1开发前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是随着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在初期其矛盾问题并不突出,这使得城市管理者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解决的城中村问题诱发了众多城市化发展的“疑难杂症”,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在进行改造初期就应通过研究当地客观因素,在遵循相关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对城郊区、城市边缘地带等潜在城中村发展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将其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对土地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合理规划,绝对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情况下任意发展。
3.2以人为本
3.2.1按照发展规划疏通外来人口至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例如各卫星城;
3.2.2制定全面完整的拆迁补偿方案,保障所有人的知情权;
3.2.3政府工作人员要严格执法,温和行动,严禁强拆强搬。要依据法律法规保证房东和租客的基本权利、利益、人格等,充分考虑每家每户的情况最大限度减少摩擦。
3.2.4规划改造应避免对村镇历史文化的淡忘。每个村庄的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很多历史故事,有的村庄会出现许多主要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规划改造时应针对部分历史遗迹等做出相应保护措施。
3.3改造办法要贴近地区实际情况
城中村改造的确定,要在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合理的改造方式能够节约人力物力,同时也不会影响地区的社会和谐,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得村民的支持,目前城中村的改造方式主要包括三种:
3.3.1维持现状,局部整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一些规划建造较为整齐的区域,可在其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对不足之处进行整改,将其列入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
3.2.2全部拆除,整体改造。在未进行整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由于这些零乱建筑、较差的基础设施以及脏乱差的环境,使得其利用空间较少,可进行整体拆除,全面改造。
3.3.3延续发展,局部改造。对离中心区较远的一些城中村,因与主城区有一定距离,可通过政策引导,综合整治和市场调节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4、城市规划中“城中村”改造规划实例——广州猎德村改造
4.1广州猎德村概况
猎德村位于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的核心区范围内,距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约200米,南临珠江,猎德大桥以北,东以誉城苑居委会为邻,西与丽亚湾接壤,北至兴民路及华城大道。整个村落东、西、北三面为高楼所包围,南面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隔江相望,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
4.2改造措施
4.2.1政府主导,推动城中村改造机制变革
在整个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改造,引导与规范、管理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由其垫付资金,以满足城中村改造的资金需要,并且承担对整个改造项目的监管作用,保证不出现“烂尾工程”,同时保护开发商和村集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4.2.2精细设计,使传统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
由于猎德村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猎德大桥以东地块的村民安置房规划建设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因此,整个规划方案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精细的设计,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景观进行了有机结合,最为突出的两点是,保留猎德涌及存放龙舟的风水塘――慈菇塘,并按原状集中复建了5座典型宗祠,保留了市级文物――龙母庙及其南面的莲花塘,从而形成了一条由中小学、幼儿园、宗祠文化区、猎德文化广场、文化陈列馆、林荫大道、滨水景观、村心公园、龙母庙、莲花塘等多个具有特色的节点构成的猎德文化传承带,并在猎德大桥以西的猎德涌两侧修建了传统历史文化街,重现了岭南水乡一河两岸的传统景观风貌。
4.3基于猎德村改造措施的思考
当前,猎德村民复建安置房已经建成,且村民也已在2010年9月开始回迁,而融资地块――猎德西区商业项目也于2009年8月开始建设。至此,广州猎德城中村改造成效初见。
4.3.1推动城市环境改善的目的基本实现
猎德村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政府未进行巨额财政性投入即实现了城中村改造的目的,猎德村集体及村民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房地产开发商也通过土地开发获得了经济利益,总体上实现了城市环境改善的目的。
4.3.2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做法值得肯定
猎德村在整个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十分重视村落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尤其是集中复建祠堂群,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宗祠文化区,并在猎德大道以西的猎德涌两侧规划建设了历史文化风情街,还在在猎德涌东岸保留了两至三幢县有村民的“握手楼”作为猎德改造博物馆。此外,还在宗祠文化区背面新建龙舟湖,将龙舟埋在湖底,寓意未来每年端午节代表猎德文化的龙舟大赛将在猎德涌延续下去。
5、结束语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大工程。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中村”改造进行规划设计需要多方面思考和全方位的研究。在改造中统筹创新,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完善“城中村”改造的城市规划方法,推进城市环境优化和人居和谐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珏.我国“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比[J].企业导报,2014,(11).
[2] 姬三刚陈鸿彬,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与城中村改造,《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2).
[3]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有效途径[N].经济日报.2006,(07).
[4]陈柳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J].管理学刊.2010,(06).
[5]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3).
论文作者:宋栩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1
标签:城中村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龙舟论文; 广州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土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