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挺波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 315700
摘 要:本文通过探究在历史教学中视频导入的重要性,阐述了有效应用课程导入的方式,论证了视频导入应用的途径方式,从源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视频导入 历史与社会 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历史与社会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渐体现其实践性与社会性。但是与此同时,受到课程数量等限制,使其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与社会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的选材要有时效性,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还要求有针对性和新颖性、趣味性。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与设备的普及,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日渐多样和丰富,在日常教学中选取若干视频,经过剪辑取舍,就能成为新课学习中非常合适的导入方式。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做得好,就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针对学生的年轻化,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引起共鸣。而单单使用文字或者图片的方式,学生只有视觉上的感受。但是视频的方式,学生就有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回到预设的情境中。基于以上的学情,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大力推广视频导入。先声夺人,教学才能有道。
一、精心选择,有益激发学习兴趣
视频资料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绝大多数是电视系列片及文献纪录片。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识就来自于电影、电视或者网络,因而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历史就是像这些作品里描述的那个样子。但是影视材料只是创作者主观的产物,涉及面过窄,有失偏颇。现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影视剧泛滥,选择符合史实的、适合学生观看的视频资料,就需要每个教师精心选择。
那么,到底该选择怎样的视频资料呢?笔者认为视频资料的选择必须遵循“三性”:
1.真实性。目前的电视系列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重大事件,刻画具体的历史人物,这些资料就是应该重点利用的视频材料。其次,电视纪录片是基于尊重史实之上,具有“科普”的性质,所以基本还原了事实的真相。另外,在过去几十年中,电视纪录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代的电视纪录片能够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就说明它拥有成熟化的运作,具备知识性与娱乐性,更能满足大众的口味,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电视纪录片还有其他资料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分属于不同主题的多个专题的汇合,每个专题各具独立性。这种组织方式不仅从样式上能够适应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专题式教学,而且给教师的视频剪辑选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趣味性。视频资料要是流于说教模式,没有趣味性,就不符合学情,不予采用。在讲述《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一课中,笔者选用了新闻《秘鲁原住民庆祝“鲜血节”,纪念反抗殖民者胜利》作为导入材料,播放完毕之后,提出:“‘鲜血节’是秘鲁原住民为纪念秘鲁独立而设立的,从视频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动物——公牛和安第斯秃鹫。其中,公牛象征着什么(西班牙殖民者)?而安第斯秃鹫象征着什么(秘鲁原住民)?”从而学生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两种动物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课伊始,意境即生。”学生迸发出充足的好奇感,也能从视频材料中初步感知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
3.实效性。由于视频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易于接受,在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倾向就是“为放视频而放视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某老师在讲《丝绸之路》时给学生播放大段记录片《新丝绸之路》,讲宋辽战争时又播放电影《忠烈杨家将》。其实这种问题根本不需要大段篇幅的介绍,况且作为导入性质的视频,时长最好把握在2分钟左右。过长显得导入过于拖沓,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分散了,达不成预设效果。视频的选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衔接资料与新知识。冗长无效的视频材料就要果断舍弃;花哨失真的视频材料也要果断舍弃,喧宾夺主的视频材料更要果断舍弃。但要注意的是,视频资料不能取代教材,它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根据教学目的有效使用。
二、再现历史,有效掌握历史知识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今天的社会是历史延续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因此选择历史视频作为导入,能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直面历史,充分了解历史,独立思考,做学习的主人。所有学习资源都是对教学内容的完善,视频导入能充分挖掘视频资料背后的信息,展现社会现象,开拓眼界,启迪民智。同时视频导入还具有自然性和流畅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了有效应用视频资料,导入部分的过渡环节要找到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紧密结合两者的内容,还要注意过渡语言要简洁明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视频导入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另外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声画同步的视频资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不仅可以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就单纯记忆知识点而言,其效果可见一斑。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有一课《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哥伦布航海学生已在之前的新航路开辟知识点中习得,但是郑和下西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学生对于两者的比较难以入手。笔者选取了电视纪录片《大明王朝:郑和下西洋》,为学生直观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结合视频中“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让学生结合教材说说“壮举”表现在哪些方面,有效衔接接下来的内容。
三、充分利用,有力提升民族精神力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塑造全面发展的公民而努力。著名教育家冷冉先生曾提出,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教会学生最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养成。视频资料调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能够润物细无声般浸透爱国主义教育,有力提升民族精神力。中国近代史开篇涉及到《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材中对于鸦片战争的过程仅用“战斗一年多,清军节节失利”一句话概括。对于学生而言,仅从这一句话难以触摸到鸦片战争带来的烽烟。笔者采用电视纪录片《鸦片战争》较为完整地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当学生看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兵奋起抵抗,他亲自点燃炮火抗击外敌,后与英军贴身肉搏,最终寡不敌众,战死在炮台时,学生们切身回到那段中华民族含冤受辱的年代。对比入侵者的野蛮行径与国人的奋勇抵抗,从心灵上震撼了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视频也有一段对于林则徐临危受命,但仍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信念前往广州赴任。学生也能从林则徐的身上学到不畏艰险、为大义不顾个人得失的精神,更能激发学生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学习的向上劲头,潜移默化地为实现中国梦埋下种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演进,历史教学随之不断改革。多媒体的使用是历史潮流所趋,营造生动具体的课堂氛围、形成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民心所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信息技术与引言性质的视频导入,就会凭借其自身优势,为师生合作开启智慧之门,为师生合作开启思维之门,共同开启历史进程之门。
参考文献
[1]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8-2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3]陈亚东 历史课堂中影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7。
论文作者:施挺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3
标签:历史论文; 视频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资料论文; 纪录片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