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范式转换的催化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孵化器论文,范式论文,催化剂论文,技术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11-0022-04
一、技术创新是新旧技术范式之间的转换
“范式”(paradigm)的概念是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库恩(Thoms S.Kuhn)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范式是有结构的。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玛格丽特·马斯特曼对范式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范式由三个层次组成:(1)科学的概括(包括定律、理论)、模型、范例等,它是根据科学史上的重大科学成就来确定的;(2)社会—心理部分,包括历史、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等,特别是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的社会和心理特征;(3)形而上学部分,这是范式中层次最深、也比较牢固的部分,构成范式的核心,包括某些基本原则、科学信念乃至世界观等。范式为某一科学研究提供模型,并在暗中规定了今后相当时期内该领域中应该研究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常规科学即被范式笼罩。但随着常规科学的发展,范式的统治并不是永恒的,不时会出现反常现象。当反常现象越来越多、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时,就出现了常规科学的危机,也即范式的危机。这时科学的发展要求打破旧范式,建立新范式,于是出现范式转换,这就意味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而推动科学进步。
范式这一概念自它被创造性的提出后,不仅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研究领域,也被用作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重要概念而导入创新经济学中。乔瓦尼——多西(Giovanni Dosi)提出了技术范式(technologicai paradigm)的概念。技术范式是基于自然科学的高度选择性原理的、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的途径的“图景”,以及那些以获取新的知识为目标、并尽可能的防止这些新知识过快的扩散到竞争者的特定规则。技术范式并非某种具体的技术,而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由各种具体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体系。其特征包括:技术所依赖的知识的性质、技术需要的资源类型及其性质、技术应用的主要生产领域、体现了技术特性的产品。因此,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立足于自然科学的原理。技术范式既是一组样品—准备开发和改进的基本人工制品—也是一系列试探—“从此我们走向何处?”“我们应该从哪研究?”“我们应该利用哪类知识?”等等。换个说法,技术范式定义了进一步创新的技术机会和有关如何利用这些机会的基本程度。
因此,技术创新就可以看成是新旧技术范式之间的转换。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发展而来的。技术创新不仅是指技术上的创造和更新,而且内含着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专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应用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多纳兹凯(Louis G.Tornatzky)和克莱因(Katherine J.Klein)提出了五个创新特征指标,即采用成本、可传播性、小范围可试性、可获利性及社会许可。因此,技术创新具有经济性与技术性的双重特征,它取决于市场或市场要素的同时,又要受到技术要素和技术本身性质(它们形成了创新的可能性边界)的制约。所以,当技术的特性发生变化,由一种技术范式转换为另一种技术范式,就必然引起技术上的创新;同样,技术创新的出现也即意味着技术范式发生了转换。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服务为目标的,因此它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技术范式的转换。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技术范式转换的催化剂
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孵化器于1956年诞生在美国纽约。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创建的“贝特维亚工业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BIC)成为全球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开端。关于企业孵化器的概念,美国孵化器专家Lalkaka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出的并受到控制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力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扶植和发展一批成功的小企业家与盈利的小企业”。
科技企业孵化器(下文出现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器”即指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的孵化器。具体来说,它为创新能力强的小企业提供一个创业的有效平台,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门槛、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推动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小企业的建立和成长;促进科研与产业的结合,转化高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培育科技型企业,以致力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则可以看成是新旧技术范式之间的转换,因此可以说,企业孵化器在促进新旧技术范式转换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催化剂。
“没有市场,技术是成长不起来的。”同样,没有市场,技术创新就是无米之炊。因为,只有出现“生产新东西或通过更便宜的生产老东西而赚钱的可能性”,即出现使资本可以利用新的技术以猎取更多利润的商业机会,才会有创新出现,才会形成对创新的投资涌动。所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于技术创新型的小企业来说,就起到了助其“找”市场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技术范式的转换。
对于一个新的技术范式来说,其范式转换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实验室到技术实验室的过程,它的硬核(hardcore)也即核心技术是极其脆弱的,新范式与旧范式进行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因为,首先,新的技术范式的技术轨道在其成长初期是不确定的。由这种范式转换而带来的新技术是否具有市场潜力、能否带来经济利益,尤其是在转换初期,人们是无法预知的。其次,新范式的成本太高。这并不是指新技术的成本反而高于旧技术,就硬核(核心技术)本身而言,其成本必然是大大低于旧技术的,但它的保护带(配套技术)成本太高,如销售渠道相当狭窄、营销网络还不完备等,要打通这些关节,新技术的成本必然激增。再次,与新的技术范式比较而言,旧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显然要高,而要培训出与新技术要求相适应的熟练工人岂是一朝一夕之事。另外,人们对旧技术的依赖心理、排斥新技术的惰性心态也是新技术范式要取代旧范式的困难之所在。但是,技术不能不创新,一个技术范式不可能永存,新的技术范式必然要推翻旧范式取而代之,于是,孵化器的出现,便顺应了新旧技术范式替代的历史规律,成为推动技术范式转换的催化剂。孵化器的“催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向新建小企业提供低租金场地和共享的后勤服务;帮助客户制定经营规划、解决科研设备缺乏的问题;为客户提供法律、财会、管理、技术及培训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孵化器帮助这些技术密集型的新建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在早期资本运作上,它以管理中心的身份同时为各家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这些技术型小企业提供了必须的启动资金,从而使这些小企业有了生存下去的沃土。
技术范式转换导致新技术的产生,但这些新产生的技术并不是单一、单个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这些群技术是否都是技术上的创新,创新的技术又是否都具有市场潜力、能否转化为经济价值,显然,这个比例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因此,由技术范式转化而产生的新技术就存在了一个死亡率问题。我们从硅谷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在硅谷发展初期,企业的死亡率极高,其比例接近于2:1,即每新建两个企业就死亡一个。因此,人们在确定到底扶植哪种新技术、何种新技术才更有生命力时,就必然带有盲目性、冒险性。正当人们为难之际,孵化器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新技术,虽然“新”,但其毕竟是不成熟技术,这种新技术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否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这时,孵化器就成了一块“试金石”。通过孵化器的孵化,一部分小企业将“合格”毕业,而另一些小企业则只能被“驱逐”。那些已“毕业”企业所掌握的创新技术不仅被证明具有发展潜力,而且通过孵化,从不成熟技术成长为成熟技术。因此,孵化器不仅具有扶植新技术的功能,并且它还具有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功能一筛选功能。孵化器顺应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新特点,即从个体的随机创新发展为组织创新。它对原始技术范式进行初步选择,在新旧范式转换初期即把不适合的技术范式加以剔除,从而为其他有发展潜力的技术范式开辟更广阔的前进道路,提供更好的生存壮大条件,使之进入社会商业性技术范式的发展中。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小企业较之大公司有更强的技术范式创生能力。由于技术范式转换中高失败率风险的存在,大公司往往不愿意承担新技术范式创生的任务,而小企业则可以将上述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企业能够实行快速转产,从而实现高创新率和高死亡率之间的平衡。大公司在这方面则望尘莫及。另外,小企业还具有很强的自我繁殖和复制能力。在小企业中,原创技术范式能够通过裂变的形式很快向下一级用户转移。仍以硅谷为例,硅谷中的一些企业,通过母公司原创人员的游离与再创业,使得技术扩散开来,并很快创生出几十家相类似的企业,由于技术人员本身就是其拥有的技术的载体,所以这种复制本身也是技术创新和转移的过程,并会引发出“二次创新”(reinvention二次创新是技术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为适应当时的市场条件,遵循新的技术轨迹发展的技术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出,孵化器对技术创新型小企业的孵化,实际上就是促进技术范式转换的过程,于无形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推进技术范式转换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需要“孵化”。存在于市场上的潜在购买者,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真正了解新技术产品的价值,留恋已习惯使用的东西,从而限制了潜在的市场容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新发明从它诞生到被人们普遍接受,往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有的甚至永不见天日。例如,德沃拉克键盘(Dvorak keyboard)较之奎代键盘(QWERTY keyboard),其手指运动采用了最优化设计,打字效率大为提高,但是70年过去了,奎代键盘一统天下的局面丝毫没有改变。因此,虽然由于技术范式转换而产生的新技术导致了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且必然引起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但要使人们彻底抛弃传统的工业技能,代之以全新的知识能力,这种转换并非一日之寒。这时,作为新技术催化剂的孵化器,就不仅要孵化小企业本身,还应该及时“刷新”厂商和消费者的观念,提高其学习能力,使他们较为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新技术、新产品的性能与价值。范式在心理上其实就是由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因此,新旧技术范式能否顺利转换,也要依赖于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孵化程度,孵化器责无旁贷。
孵化器不是物业公司,需要“自我孵化”。孵化器应是一个以制度性框架与中介性体系为根本特征的职能服务产业,其主营业务绝不应只是类似于物业公司的收租赁费、提供和检修公共设施等等,它应该也必须参与在孵企业的发展,进入并熟知各类技术市场。虽然在孵企业享受“六自”原则(独立自主、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孵化器对进驻企业提供的只是一种咨询建议性质的指导性管理和综合化服务,但是这种服务与一般的咨询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性质不同,企业孵化器应该主动研究进驻企业的情况,探索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规律,主动向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孵化器必须加强“自我孵化”,注重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只有资金充裕、运行正常、管理完善的孵化器才能吸引更多的技术创新型小企业的进驻,才能在促进技术范式转换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选好孵化器经理。即使是一个最优化的孵化器,也不可能培育出100%的成功者,寻找并挑选出在这种高要求、高冒险性的环境中高效率工作的孵化器经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孵化器经理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企业家的任务在于创新,企业家精神就是对创新的不断追求。因此,作为一个孵化器经理,首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同时,由于技术是表现并凝结于实物中的,且大量和经常的集聚于商品中,因此,一个称职的孵化器经理不能只关注于技术的自主性和先进性,他必须具备强烈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能够适应并顺应市场需求;作为孵化器企业的领头羊,孵化器经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能协调好各家在孵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孵化器的团队素质。只有在具备这些素质的经理领导下的孵化器才可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范式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