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社会主义观从萌芽到确立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萌芽论文,主义论文,新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邓小平创立了一种新社会主义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这种新社会主义观的萌芽。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但是列宁的天才思想没有进一步发挥。邓小平把新经济政策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实践,为新社会主义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新社会主义观从萌芽到确立的飞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功,证明这种新社会主义观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比较完整而系统的看法。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理论概括和新的视角,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代社会主义者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同任何新学说的创立一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了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这种新社会主义观的萌芽。
一
1923年1月,列宁在口授《论合作社》一文时一语惊人, 他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选集》第4卷,687页)“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就是社会主义观。“根本改变了”,就是说一种新社会主义观已经开始形成。列宁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著作中,表述了这种新社会主义观的内容。
(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要从革命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列宁说:他对社会主义看法“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列宁选集》第4卷, 687页)把经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的首位, 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或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新社会主义观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特点。列宁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列宁选集》第4卷,586页)
工作重心的改变,引起了党的思维方式、工作方针和领导方法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列宁说:“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逐渐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法。”“所谓改良主义式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只是随着它们活跃的程度能够使它们受到国家的调节。”(《列宁选集》第4卷,574、575页)
(二)所有制的变革和公有制的形式,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按照社会主义传统观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集体经济是向全民所有制发展的过渡形式。列宁从俄国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改变了传统看法,提出劳动群众的合作社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他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686、687页)。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列宁认为,除了实行两种公有制外,还应当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发展。1921年7月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在《关于手工业和小工业》的法令中规定:“每个公民均可自由从事手工业,以及开设小工业企业。”“凡雇佣工人不超过10人或20人(包括在自己家中工作者)的企业,均为小工业企业。”“小工业企业既不实行国有化,也不实行市有化。”租让制、租借制、国家雇佣制,是苏维埃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20年11月23日和1921年7月5日,苏维埃政府根据党的政策,制定了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的法令。法令提出,为恢复和发展俄国经济,外国的机构或个人,可以到俄国开办企业。“苏维埃政府拥有整整一系列有关予以租让开发俄国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具体建议。”俄共十大更明确地提出:凡属能够显著提高俄国生产发展水平的国民经济部门,都可以作为租让对象。列宁指出:“只要能获得强大的先进资本主义的帮助,我们便不惜从我们的无限财富当中,从我们丰富的原料资源当中,拿出几亿以至几十亿的资财。”(《列宁全集》第32卷,213页)
(三)发展商业,国家调控市场。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维埃政府允许农民、手工业者和小企业主,在纳税之后,自由地出售、购买、交换产品。1921年5月24日,苏维埃政府通过了《关于交换》的法令。 法令规定:纳税之后,“农民剩下的农产品,准许自由交换、购买和出售。交换、购买和出售之权,也扩大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的产品和物品。”11月5日,列宁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商业的政策。 他说:“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第4卷,578页)发展商业,实行周转自由,必定要产生消极影响。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必须加强对市场的调控。俄共十一大明确提出:党和国家“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多种经济成分在市场上共存竞争,必然产生利益分化和经济关系的变化,农村出现了新的富裕农民。怎样对待农村富裕程度上出现的这种新差别呢?列宁认为,党必须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列宁说:“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我们向做买卖的农民让了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让了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制的巨大意义。”(《列宁选集》第4卷,681页)1925年,布哈林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文章更明确地提出:党的目标不是“贫困中的平等”,也不是“削弱比较富裕的上层,而是……把较低的阶层提高到这一高水平上来”(《布尔什维克》1925〔9~10〕)。
(四)改变管理方式,运用经济手段领导经济建设。在国内战争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布尔什维克党依靠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勇敢精神,通过行政手段和严格的计划管理,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去完成政治经济任务。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继续实行这样的管理方式就行不通了。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经济文化建设工作的特点,列宁提出改革管理方式的要求。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选集》第4卷,571、572页)走向社会主义。随后, 在全俄政治教育局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个人利益原则”。他说:“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以农民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列宁全集》第33卷,50、51页)在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列宁就能够提出利用市场关系、物质刺激、经济核算、个人兴趣等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来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俄国经济迅速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列宁在1924年1月就过早地逝世了,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提出的许多宝贵思想没有进一步发挥。列宁逝世不久,新经济政策便停止实行。斯大林继任领导之后,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体制。这种体制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与新经济政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后来它僵化了,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139页)因此,继承列宁的思路,把它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和政策,并确立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就成为当代社会主义者的任务。
二
邓小平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把列宁新经济政策表现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立了新社会主义观,实现了新社会主义观从萌芽到确立的飞跃。
(一)邓小平把新经济政策表现出的天才思想萌芽发展成为完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创立了新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沿着新经济政策所提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路,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问题。他反复思考、集中研究和不断提出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围绕这个中心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不仅继承了列宁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商业调控市场等天才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原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从理论方面说,它突破了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设想,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实践作用来说,它阐明了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实际依据。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新命题。它的创立,开辟了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论述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等等。但是,从未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也未全面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恩格斯曾经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本身”“无限增长”,“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40页)列宁也曾说过:“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列宁选集》第4卷,399页)这些论述,涉及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但未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加以认识和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了正确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是长期没有解决而又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的问题。斯大林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和谐一致当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创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但是,晚年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做了不符合实际的估量,发生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邓小平吸取历史教训,重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动力。他在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正确提法的基础上,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113、136页)
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划时代的发展。自从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学者也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
邓小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总结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两种经济体制平等发展的经验,以共产党人应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突破多年形成的这一理论误区,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领导我们平稳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和改革目标模式问题。
新时代特征论,是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的本质和特征做出的科学判断。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或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根据这种认识,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直把工作基点放在争取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胜利上面。这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迟迟不能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根本原因。
邓小平根据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竞争共处的现实和发展趋势以及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取得同资本主义和平竞争的优势,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邓小平为新社会主义观提供了哲学依据和实际依据,把新社会主义观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精辟概括。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他就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143页)1985年4月, 他进一步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118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运用这种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产物。邓小平运用这一基本原则,分析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三)邓小平为我们党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新社会主义观从理论变为现实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路线是在党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纲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实现奋斗目标的道路及社会力量,是指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航程的灯塔。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奋发进取,开创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受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风云巨大变幻的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初步的优越性。
三
新社会主义观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结果。回顾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发展450年的历史, 社会主义观的变革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主义以空想的形态存在发展了300多年。 在这300多年中,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空想的描写、预测和理论论证,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鄙视工人阶级,反对阶级斗争。它的进步作用同工人运动的发展成反比。19世纪30—40年代,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变为保守、落后,甚至是反动的东西。空想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社会主义观不变革,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于是科学社会主义代替了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代替是一种扬弃。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科学的因素,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平定白匪分子武装叛乱的最初日子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曾打算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所谓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就是建立全国规模的消费公社,全国人民都是公社的成员。在公社当中一切生产资料、交通资料归国家所有,公社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按国家计划统一组织进行,并对生产和分配的标准实行严格的统计和监督,废除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直接过渡的政策严重脱离俄国生产力的水平和人民的思想实际。到1921年发生了工人不愿做工、农民不愿种地的现象,一些地方发生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骚动,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基础受到了威胁。列宁敏感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推行现行政策,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就会灭亡。1921年列宁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根据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问题。可惜列宁逝世之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坚持贯彻执行,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第三次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是正确的。前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也是成功的。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最重大的课题没有解决。前苏联搞了许多年没有解决,中国搞了几十年也没有真正搞清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忽视了生产力标准,造成社会主义起点低,不够格;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违背经济规律搞“大跃进”,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方面发生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和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长期的、全局性的失误;在处理共产党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大国大党主义、大国霸权主义等错误,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大分裂、大倒退。长期以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思想僵化,拒绝改革,形成了不符合本国实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对社会主义暴露出来的问题,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一些共产党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在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方向,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导致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发生重大挫折。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走到了终点,不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就不能巩固和继续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就是这种需要的产物。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文; 新经济政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邓小平论文; 列宁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苏维埃政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