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东亚经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世纪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二十年来,亚太经济获得长足进展,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里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具有诸多为世人瞩目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一
在当前亚太崛起的热浪声中,所说的亚太地区,主要是指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的一条南北新月地带,分布着日本、中国、韩国、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过去20年,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远远超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3%和工业发达国家3%的增长水平,其中中国、越南为8.6%,“四小”为8.5%,东盟四国为6.8%。近年来,东亚经济振兴与崛起具体反映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日益增长的经济规模。日本的经济增长是西方工业国中的佼佼者,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568亿美元,同美国的比率由1970年的1/5上升为3/5以上;韩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合计7143亿美元;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合计3606亿美元。以上九地加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合计58786亿美元,已接近美国经济规模的90%以上①。
(二)制造业实力增强。1950年世界最大50家工矿公司中,东亚地区榜上无名,1993年却有14家公司进入50巨头行列②;而按销售额排列,世界十大电器公司中东亚地区有7家,十大汽车公司中东亚地区有4家,六大计算机公司中东亚地区有3家。
(三)外贸规模迅速扩张。近二三十年来,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此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年增长率高达双位数。1960年日本、中国、“四小”及东盟四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为117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2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56.89%和78.1%。而到1993年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额上升为9621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上升为8671亿美元,分别较美国的出进口贸易额多107%和43.7%。到90年代初,日本与中国、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均已进入世界15大贸易区行列。
(四)金融实力增强。1969年底,世界100家大银行中,东亚地区占20家,资产额为1020亿美元,为100家大银行资产总额的17.2%,较美国少17.7个百分点。而到1992年底世界100家大银行中,东亚地区增加到31家,资产总额为66390亿美元,为100家大银行资产总额的43.8%,比美国多39个百分点。再从各个国家与地区拥有的黄金外汇储备看,1970-1990年间,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黄金外汇储备由87亿美元上升为2330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总量的比重由9.4%上升为20.26%③。
东亚实力增强与经济振兴,使其与世界各地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规模迅速扩展。80年代初,美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额即已超过美国与大西洋国家间贸易额。继之1988年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贸易额,超过了日本与北美之间贸易额。而到1992年欧共体与东亚之间贸易额,也超过了欧共体与北美之间的贸易额。总之,东亚实力增强随之而来是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高,从而迫使世界主要国家与集团根据新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调整战略,将各自综合实力向亚太(东亚)地区倾斜,以便在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巩固其战略地位。
二
近一二十年来东亚地区经济蓬勃兴旺,主要是由如下一些因素促成的。
(一)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体系的完善。东亚地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动态梯度分工体系,推动着不同层次国家和地区的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即以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为起点,一方面,逐步确立其对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需求吸收者”地位;另一方面,在日元升值的驱使下,通过扩展海外投资,增强对周边国家(地区)的供给能力,促使日本周边国家(地区)调整自身结构,赶超先进国家。即后进国家(地区)将先进国家结构调整产生的进口市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后进性利益”,这种强大的促进转变自身产业结构的能力,即成为东亚地区多层次追赶的直接动因。
90年代,东亚地区初步形成的动态梯度分工体系将继续发展,将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及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扩展。当前在日元继续升值的促使下,将引发日本新的一轮对外投资浪潮,伴随着资金流动与产业转移,将加速不同层次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日本将由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为主结构向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工业并存结构过渡;“四小”将由劳动密集与资本密集工业并存结构,向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工业为主结构过渡;东盟则将从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工业并存,向资本密集、劳动密集和仍须较多劳动耗费的技术密集工业并存结构升级;印支等后进国家将由目前以资源密集工业为主,向资源密集与劳动密集工业并存的结构过渡。
应当指出,近年来“四小”一些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与各地投资环境的变化,已不满足于“世界生产车间”的地位,要求在技术创新上实现“权力下放”,抓住有利时机,加速产业升级,推进技术密集产品生产与出口。近两年新加坡经济重现迅猛增长势头(1993年达9.9%,1994年预计可达10%),其经济已进入“高增值生产”阶段,当前经济增长大部是由出口高技术制成品实现,据估计,其在世界计算机硬磁盘机市场中已占40%④。
(二)国际资本投资活动蓬勃。最近美国国务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在东亚地区回报率相当于在OECD(经合组织)西方国家回报率的两倍,加之东亚地区内部动态梯度分工的推动,东亚地区的国际资本投资活动异常活跃,呈现多元化与内聚化趋向,即一方面欧美资本纷纷涌入,另一方面,区域内资本流动持续兴旺。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趋于下降趋势,但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仍在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在东亚地区的投资分额,已由70年代的23%,上升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60%左右。1989-1992年间,美国对东亚地区直接投资增幅近60%,东亚地区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已占1/3弱。同期,西欧各国对东亚投资也在增加。
日本在东亚地区投资活动中地位举足轻重。1985-1990年间,日本对“四小”、东盟的投资近300亿美元,远远超过战后头二三十年投资额。近两年,受经济周期影响,日本对外投资有所减缩,但对东亚的投资仍在增长,预期最近开始的日元升值,将成为其新一轮对外投资潮的契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1995年3月结束的财年,日本在东亚地区投资将锐增56.1%,东亚在日海外投资中的分额将由上年16%猛增为37.5%。与此同时,随着韩圆、台币升值及当地劳工成本上升,投资环境恶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四小”加速向东盟及中国大陆投资,90年代这一势头将持续发展。台湾在“南向”政策驱使下,对东南亚地区投资呈急速增长趋势,1994年上半年投资达30.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8倍,其中对印尼投资达24.15亿美元,高居印尼外来投资前列,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越南的投资也有长足进展⑤。
(三)区域内外贸易持续兴旺。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多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它们大多以发展劳动密集出口加工业为起点,开拓北美、西欧市场,同时随着经济振兴东亚自身也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市场,从而形成了区域内外贸易兴旺的态势。
长期以来,在东亚地区对外贸易格局形成过程中,日本将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先是“四小”,随之向东盟、中国大陆扩展)作为其加工生产基地,美国则作为东亚地区工业制成品吸纳地,形成了日本供应工业原料与资本货物,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加工制成品,而后向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三角贸易”格局。80年代中期,在日元升值、美国保护主义加强和对“四小”优惠制取消的促使下,日本和“四小”已不可能继续单纯以扩大美国市场的办法发展生产,从而出现了如下一些趋向:1.“四小”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减弱。1986-1993年间,韩国和台湾对北美的出口比重在迅速下降,1986年台湾出口中北美占一半以上,东亚其他地区只占1/4,而到1993年,北美在台湾出口中比重降至三成以下,东亚其他地区增至四成以上⑥。2.日本对东亚的依赖在加深。日本的贸易结构已由过去依赖美国,开始向东亚转换。1985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比对东亚出口多1/3,而今天则恰恰相反;1986-1992年间,日本对东亚出口比率已由30.7%跃升为43.5%⑦。3.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迅速扩展。随着东亚地区各经济实体间产业与资金转移加速,彼此间贸易增长尤为迅速。它包括“四小”各地间贸易的发展,“四小”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四小”及东盟之间的贸易扩展得更为迅速。
(四)消费市场迅速成长。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东亚广大地区已不仅仅是欣欣向荣的出口加工基地,而且也日益成长为巨大现实的消费市场。东亚地区拥有世界上绝对规模最庞大的消费市场。例如,“四小”加上日本人口虽仅2亿,但国民生产总值已与西欧旗鼓相当,消费潜力不可低估。中国拥有12亿人口,若以平均20人的消费水平与1个欧美人相当计算,则等于近三成美国人口的市场。此外,印尼市场也并不逊色,尽管目前其人均收入仅达600多美元,但大城市雅加达的人均收入已在2000美元以上,其城市人口已与荷兰相近,达1400万。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中产阶级人口规模的扩大,东亚市场的规模与构成也在迅速发生变化。目前,东亚地区已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进入中产阶级行列,它们的需求首先不是食品,而是耐用品和精美时装。1983-1993年间,东亚地区的人均收入以6.5%速率增长。英国《经浏学家》估计,目前东亚已有10亿人口拥有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即超过北美和欧共体的总和,其中4亿人口则已达到目前富裕国家人们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东亚消费市场的扩大,在各国的进口方面得到直接反映。目前法国40%奢侈品销往东亚,德国32%轿车和88%钟表流往东亚。1986-1992年间,东亚地区总进口量增长了近一倍,1993年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进口值达6055亿美元,而美国为6034亿美元,即或不包括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地区了。
(五)基本设施建设的推动。一国的经济繁荣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发展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而服务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基础设施,则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近年来,东亚各国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未能满足需求的“瓶颈效应”日益显现,交通滞后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马来西亚原来的公路交通比较发达,而在1980-1990年间,吉隆坡的车辆由84万辆猛增为200多万辆,使交通拥塞日益严重,泰国、印尼情况亦然。“四小”经过二三十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一定基础,但交通设施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供应紧张是另一突出问题,它集中反映在电力供应短缺上,近两年菲律宾电力缺口大,每天停电数小时,成为经济无法正常运转的直接动因。有些东亚国家虽是产油国,但能源供应也很紧张。
90年代东亚各国都在竞相增加基建投资,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突破瓶颈、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最近,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东亚国家正计划组建“亚洲基本建设开发协会”(AIDA)以鼓励民间企业效力。协会筹备机构估计,90年代东亚各国基建项目耗资将达2.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为6000亿美元,韩国为4000亿美元,印尼为2500亿美元,投资项目一半属于交通运输,其余是电力与通讯,今后各国投资计划将采取“建设——营运——移交”模式,即基建项目经建设与营运后再转移当地政府。
东亚各国基础设施计划实施与运营,一方面将在劳力、建材、交通等方面给经济运转造成新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随着工程投入使用,对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提高投资边际效益方面产生正面效应,从而推动经济繁荣与发展。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东亚经济持续发展以新的推动,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例如,法国的阿尔卡泰尔-阿尔斯通电信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计划10年内将其销往东亚产品的比率翻番,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动力系统部也计划使其产品往东亚地区定单比率提高到45%。
三
上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加之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今后东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旺盛增长势头,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期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东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一)经济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西方世界经济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年停滞徘徊后,现正逐步走向复苏,为东亚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最近OECD预测,其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将由1993年的1.2%上升为1994年的2.6%和1995年的3.0%;美国由1993年的2.8%上升为1994年的4%,1995年将放缓为3%;德国、英国、法国经济将全面复苏。日本经历一段调整与衰退后,复苏势头虽因日元升值而减弱,但复苏进程已不可逆转,其经济增长率将从1993年的0.1%上升为1994年的0.75%和1995年的2.7%⑧。东亚“六小”(“四小”加马、泰)1987年开始的经济放缓势头,已从1993年起开始扭转,1994、1995年平均增长率,将从1992-1994年的5.8%和6.4%上升到6.9%左右。中国经过1992-1994年双位增长后,1995年将有所放缓,但估计一段时期内,仍可保持8-9%较高增长率。
(二)经济发展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当前,东亚自身经济活力,具体表现为区域内贸易比重提高,以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投资活动的持续活跃,它突出反映在近年来东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主要市场美国的依赖在减弱,而且对日本的依赖也在减弱,相反地日本对东亚其他国家的依赖却在加深。
贸易方面。近些年,东亚各地积极推行贸易多元化策略,发展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关系,中日、中韩双边贸易及海峡两岸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增长,使东亚地区区域内贸易发展神速,区域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31%上升到40%以上。此间,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出口依存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投资方面。具体表现为随着“四小”、东盟及中国实力增强,区域内资本流动在加速,美国资本作用有所减弱,“四小”资本的地位在上升。
1985年广场协议后,在日元升值压力下,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1985-1989年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倍以上,从122亿美元上升为675亿美元,这一势头随日本经济衰退而减弱,1992、1993年回落到高峰期的一半,为300亿美元。对东亚的投资,1989-1992年间,也由82亿美元降为59亿美元,1993年回升到73亿美元,预计1994年将倍增。
然而,在日本对外投资停滞期间,东亚投资市场规模仍在继续扩大,1992年流入中国、“四小”及东盟的外资猛增到930亿美元。东亚投资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受资地考察,1986、1987年“四小”占全区受资额四成强;而到1988-1990年间,东盟比重迅速扩大,接近五至六成;1991年后中国异军突起,1992年占六成,东盟降为三成强,“四小”则减至一成弱。从投资来源看,1986年东亚外资中,美国和日本共占一半以上,到1992年两国所占比例,合计降至二成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四小”。“四小”1990年占东亚外资比例超过三成,1992年接近六成,背景是香港对中国的投资迅速扩大。
(三)中国作用迅速增强。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蓬勃兴旺,使其日益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商品与资金的重要集聚地。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2367亿美元,到1994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为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主要吸纳场所,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良性互动影响。
(四)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80年代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一定进展,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为适应区域内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将比以往来得更为迅速。1993、199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西雅图会议与雅加达会议的召开,一方面给亚太泛区域合作以新的推动,APEC官方协调作用得到一定加强,另一方面则给亚太次区域合作以有力的推动。目前在亚太地区次区域合作已从东南亚向东北亚延伸,诸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逐步成型的华南经济圈和初露端倪的东北亚经济圈等。在这些次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进程中,“三角经济合作区”日益成为卓有成效的运行模式。
注释:
① 〔日〕《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95年第1期。
② 〔美〕《幸福》1994年7月25日。
③ 〔英〕《银行家》1993年7月。
④ 〔英〕《经济学家》1994年6月18日。
⑤ 〔台湾省〕《中央日报》1994年7月29日。
⑥ 《亚洲华尔街日报》1994年10月24日。
⑦ 《日本工业新闻》1994年7月7日。
⑧ 《亚洲华尔街日报》199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