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论文

基于微信平台的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论文

基于微信平台的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

王海青 广西艺术学院

摘要: 海外华文媒体一直以来都作为华人和华侨身份认同和族群连接的重要工具,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海外华文教育衰弱对海外传统华文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传统媒体式微的情况下各媒体开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以积极寻求转型。本文通过分析《吴哥时报》公众号上的内容与服务,阐释海外华文新媒体对华侨在海外社会脱嵌和再嵌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华文媒体对本土化的信息和服务内容的拓展所形成的社区化服务。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新媒体;吴哥时报;群体互动

海外华文报纸一直以来将华文作为媒介语言进行传播,是联系海外华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增加华人族群认同感的重要媒介。华人对母语媒体有着迫切的信息需求,使得海外华文报纸随着大量华人的出现和定居而不断发展。新媒介技术在对受众精准传播与虚拟社群的组建过程中,传统华文媒体的传播力开始衰减,逐渐失去推动共同想象建构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华文新媒体。新媒介技术通过强大的互动功能,实现信息传播的场景化,曾经被大众媒体单向作用的受众,其获取信息、消费信息、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模式和习惯持续发生变化。更好地解决了华人群体所面临到各种问题。“华文新媒体与其他形态的华文媒体进行有效联动,提升场景体验的高度,使具有高度相同文化背景的华人更愿意在一个母语文化环境中参与和互动”。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华人能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缓解文化紧张感、不适感以及被排挤感,以及因“距离的消失”和“时空的压缩”得以开展的集体行动,反映了其在特殊的少数族群社会场域下进行分发、共享信息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华文媒体开始尝试进行转型。

以往IPO也不是没有教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拼抢上市头彩,为政绩壮威加彩,不惜花费财政资金,给拟定上市的企业输血,并刻意包装粉饰,还动用行政资源对IPO评审机构游说,甚至贿赂,蒙混过关。这与地方政府的行政乱作为不无关系。

柬埔寨作为东南亚国家之一,因受到一带一路政策和中国人的大量涌入,华文媒体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研究者选择当地较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吴哥时报”(后改为“今日吴哥”)作为研究样本,该公众号在阅读量、评论量上表现不错,据统计,2019年《吴哥时报》微信公众平台已有逾50 万粉丝。《吴哥时报》创刊于2015年3月27日,依托微信、脸书、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报道发生在柬埔寨的新闻事件,是柬埔寨首份纯电子华文媒体,由于报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日益增强,在2018年9月发行第一份纸质版报纸,可以在华人集中的商铺免费索取。

一、《吴哥时报》新闻报道分析

由于各国移民的情况不同,华文新媒体面对的服务对象也不尽相同,因此报道方针不同,内容也有所侧重。而此次选区了2019年4月和5月两个月的推送内容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在统计的175 条推送内容中,97%的内容为原创,只有5 篇来转载自其他媒体。在所有的推送内容以本土化占主导,本地新闻达到90%以上,其中社会新闻占比重最大,为70%,时政新闻次之,所有新闻报道的主题多与“西哈努克港”、“犯罪”、“中国人遇害”、“博彩”有关。此外,报道内容也包含国际新闻的报道的本土化,如中美贸易对于当地的影响,中国香港机场航班取消,中柬合作执法。本土新闻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地区也主要是在柬华人和华侨聚集较多的西哈努克港、波贝、金边、暹粒;而转载内容都为评论性文章,反映他们在柬埔寨的现状。

华文新媒体不仅为华人侨民提供所在地出台的相关政策、经济和文化信息,实现与当地社会实现交流、互动,深入地了解和融入主流社会,还不断建立新华侨对它的依赖感,增强在华侨社会中的嵌入度和公信力。诸如,为在西港务工的华侨劳工争取权益,协调矛盾双方之间的冲突;在新闻报道后面附上的寻找护照的失主,类似的互助信息很多,此类信息的出现促使其他华侨在遇到问题时,激发用户的场景记忆,引发用户主动识别和发现场景,向《吴哥时报》爆料新闻或寻求帮助。华文新媒体不仅是用户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对话系统,其生产和传播的新闻还是一种内嵌着华侨意识的时空产品。《吴哥时报》新媒体的时空一体化延伸了线下的文化体验与想象空间,用户基于自我定位和立场加入共同体,又通过网络书写或他者的指称建构起主体性的身份。当行动者出现并表达身份之后,他们在网络上得到了关注此次公共事件的共同体成员的围观和留言。5月发生在波贝的“17 岁少年赌场坠楼”新闻启发了用户的广泛关注,该事件追踪报道首日阅读量就突破了10 万次,并持续热议。很多用户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一些现场的用户和了解案发地现场消息,这些行动者通过实践带来了新的经验信息,并成为了其他共同体成员寻求归属感和建构自身群组身份的重要节点。有用户在新闻报道当日通过中国警方将消息传达给受害者亲属。在《吴哥时报》这一纽带的作用下,话语被不断地在群体内传递、复制和内化,通过媒体发起的筹集善款等一系列互动行动,潜在强化着群体认同。

从推文中投放的广告来看,每周投放量约为20 条,皆为华商广告,内容主要涉及餐饮、房产、网络通信、电子电器设备。作为推文的商业广告为32 篇(175),占全部内容的19%,推送频率约每1 周2次,以日常生活的优惠咨询为主,餐饮占据第一名,为80%,且主要以中餐方式消费。

如果说前现代的社会活动受“在场”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地域性的活动,那么“虚化时间”和“虚化空间”的形成而产生的时空分离,使社会活动本身不再是地域性的。在受到远距离因素的强烈影响下,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和从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社会成员相互交往方式也由“在场”转化到“缺场”。如今,社交媒体成为可以超脱于具体交换环境的工具,为个体不断延伸着线下的文化体验和想象空间,这使过去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失落的共同体”中的个体重新集结起来,通过交互传播和群体行动实现对现实社交的补偿。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出当下海外华人社区部分受众的情况。《吴哥时报》所折射出的用户大多以赴柬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与博彩行业有关,这与当地大量合法或非法开展的博彩行业有关。他们非常关注华人、华侨在当地的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对于柬埔寨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些非积极的态度和看法,对于中国则更多的是表现出热爱。

二、华文新媒体背后的虚拟社群

该地区黄土湿陷的起始时间大致为4 d,且在开始一段时间由于其含水率迅速的变化,其湿陷变形发展较快,黄土结构迅速的破坏,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趋于稳定,其湿陷速率呈现出稳定的趋势,该阶段湿陷变形较为均匀,且大部分湿陷变形都在这一阶段发生,之后湿陷速率逐渐呈现减小,直至不产生湿陷变形,停水后进行连续的观测,发现又会产生湿陷变形,其原因为停水后,土体的含水率不断下降,土体的基质吸力增大导致产生二次湿陷,作者推断除此之外,还与温度的变化有关,当浸水时,水温相较深层土体较低,会降低土体的环境温度,而当停止浸水后,土体会逐渐恢复温度,温度升高会加大黄土的湿陷性,固导致进一步湿陷。

新生代华侨在“脱嵌”于同质化的熟人社会后,个体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在脱离了集体主义形式和传统权威的庇护,以及在海外遭遇的制度再嵌入的不足,使新华侨开始寻求与族群有关的关系网络并嵌入其中,以弥补缺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语言与文化遗产的相同性,让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成为新生代华侨寻求慰藉的重要途径。

受众阅读量、点赞数前五位的文章内容:对每月阅读量最多的前五位,共10条推送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全部与中国人遇害和打击犯罪有关。在这10 条推送中,有2 篇推文超过10 万人次的阅读量,分别是“17 岁少年赌场坠楼”和“中国男子遭同胞枪杀”,其余8 篇文章都是对这两起事件的后续报道。除了上述的每月阅读量最高的前五名外,还有评论18 篇评论数达到最高值的文章,社会新闻22 条,时政新闻6 条,报道内容基本与阅读量最高的推送内容涉及的主题有关。

1)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相结合,不流于形式。定期安全检查已成惯例,检查前实验室已做好迎接检查准备,不利于发现问题。采取不通知突击式不定期安全检查方式,有利于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提升安全检查的实效性。

三、华文新媒体社区化服务

从传统媒体时代以新闻、广告为主的海外华文媒体,到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本土化的信息和服务、娱乐内容的拓展,海外华文新媒体在发挥传播功能,构建中国国家海外形象的同时,也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方面拓展。而华文新媒体所采用的社区化的场景服务也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和体验。就广告而言,《吴哥时报》上的广告都为本地服务,就如向用户提供有关中餐馆优惠信息,在柬埔寨春节期间推送优惠的酒店餐饮;或为有购房意愿的华侨和华人提供最新的房产资讯,了解最新的开发动向和政策。除了日常的新闻推送外,在功能栏中增加了“柬埔寨通”、“百事通”、“柬埔寨人才市场”、“柬埔寨子社区”小程序(后面简称社区),在满足在柬用户的一些日常生活需求时,更好地嵌入到受众的生活中,实现信息服务交流的一体化。

2.成为服务群众的主力。成立各种退休职工党员志愿者服务组织,如,社区“夕阳红”医疗队,为社区群众服务。

“百事通”主要是提供便于用户在当地生活或出行的咨询,如当地警方、医院和中国大使馆求助的黄页,护照丢失问题的解决,电信网络业务、交通枢纽站的位置等,以及柬文的基本生活用语。百事通上的咨询会根据当地生活服务业务消息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用户可以在缺场的情况下快速了解当地的最新咨询。而基于超级社交软件的“社区”小程序,则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读写互动空间,用户不仅可以在“社区”上自主发布信息,也可以对他人发布的消息进行回复、分享、点赞。相较于之前的需要转换到其他应用软件,现在话题的讨论只需要在微信中即可快速完成。“社区”小程序小程序利用其工具属性,建立起人与服务的最短路径,用户可以在“社区”上自由发布新闻爆料、招聘或求职,租赁转让的关信息。根据主要的华人区域划分的金边、西港、暹粒、其他四个栏目,商家可以在所在地区栏中上传自己的服务内容,生成店铺专属小程序。其他用户可以根据最新上架或者定位距离的远近挑选服务商。与传统媒体相比,“社区”的低门槛准入机制使得人人有了发声的机会,用户只需要通过微信账号就可以快速将文字、图片上传到“社区”里,任何一位用户都可以在小程序首页和分类信息里看到,其他用户可以在线添撰写评论、信息分线和交换观点。公众号上推送的很多新闻报道的选择的内容很多来源于用户的新闻爆料。

四、结语

华文新媒体作为可以超脱于具体交换环境的工具,断延伸着用户想象空间的文化体验。海外华文新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华文媒体的华人受众,它吸纳了大量的新生代华侨群体。吴哥时报对本土化的信息和服务内容的拓展所形成的搭建的新媒介空间,使华人在特殊的文化生态中获得信息,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信息和知识,并实现了“缺场”华人群体成员之间的群体互动和群体行动的产生,以此建立新华侨的依赖感和公信力,不断嵌入到华侨社会中的嵌入度和公信力。

基金项目: 广西艺术学院2018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XJ9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94.5-),女,汉,山东淄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告与媒介。

标签:;  ;  ;  ;  

基于微信平台的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