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归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_香港经济论文

“九七”回归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_香港经济论文

“九七”回归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契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契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将给香港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不但香港和全中国人民关心,也是全世界拭目以待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在1997年前后的现实情况出发,从香港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香港经济发展目标等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因素”对1997年后的香港在经济上将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指出这是香港迎接21世纪经济新腾飞的巨大契机,坚信回到祖国的香港必将有美好的明天。

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它标志着英国在香港150年殖民管治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多年来,“中国因素”一直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地经济关系唇齿相依,内地成为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和繁荣的强大支持者。“九七”回归后,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香港可以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得到更大的支持,取得更多的机会,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自己,实现香港经济的再腾飞。具体来看,“九七”回归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契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香港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直接通道和最强力的跳板

香港回归祖之时,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体制和发展形态上存在两个根本的区别。第一,“九七”之后,香港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将保持不变,而内地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第二,香港在经济上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而中国整体上仍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而存在。这两大区别的存在,使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就直接承担着使两种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结合起来,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在21世纪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任。

“九七”以后,香港真正成了中国的香港。但历史又使香港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地区。它的经济运作是在高度国际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香港回归后,它将迅速扩大其原来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窗口”和“纽带”作用,直接变“窗口”为“跳板”,改“纽带”为“通道”,使社会主义的中国与世界市场连在一起。在香港市场运作体系的带动下,内地的各种经济实体将切实感受到什么是市场经济,学会按国际经济惯例和规则办事。香港对内地的经济功能也将由以往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转变为内地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者,并从中取得巨大的服务收益。

香港在内地走向世界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充分重视,这将使它得到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自己扩展经济活力的广阔场所,有12亿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全国31个省市人、财、物力向香港的集聚,这将给香港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很少能得到的全国一致的援助。

二、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为香港保持国际性经济中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香港在二战后五十多年中出现的三次经济危机,都是借助“中国因素”而渡过难关的。今天,在“九七”前后,香港经济上的波动与政治、意识上的冲击比过去任何时期增多,香港的前途更系于“中国因素”。现在,香港每年进出口贸易额达3000亿美元,其中80%是内地通过香港而转口的,香港本身的贸易额仅占20%,而20%中又多是靠在内地做来料加工实现的。香港经济已同内地连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依托祖国广大腹地而形成的比较优势,正是严太地区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代替香港国际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

“九七”香港回归后,内地更多的企业可以通过香港开展对外经营。同时内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为发展两地经济关系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九五”期间,内地将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将逐步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确立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赋予生产企业更大的自营进出口权,并将其作为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内地已经实行了降低关税、弱化进出口商品许可证和配额管理制度及外汇管理方面的多重改革,逐渐使内地市场机制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在内地改革开放形成的大好形势和广大企业走向国际化生产、经营的巨大需求面前,作为世界经贸中心的香港无疑得到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可以充分显示其金融、贸易、服务业中心的传统优势,以中心城市的地位,在内地和世界各种联系中牵线搭桥,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成为21世纪的世界经济巨星。

长期以来,由于香港与内地分属不同的国家管辖,两地的交流受到不少的限制。如内地对香港的商品、资金、人员和货币流动实行的是基本自由的政策,但处于英国政府管理下的香港对内地限制较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九七”香港回归后,将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利益有更大的一致性,中资企业进入香港和各种专业人才直接参加香港的建设将成为可能,这也进一步为香港保持国际经济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中国“内地—深港—国际”的“三点一线”开放战略,使香港成为正在形成中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

所谓“内地—深港—国际”的“三点一线”开放战略,就是以香港为桥梁,,以深圳为基地,以内陆为腹地,把中国广大内地的科技、生产、人力优势通过深圳特区得到充分的发挥,再转移到香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战略。这一战略,将改变香港以往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中心。

过去的香港是以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中心的面貌出现在国际产业界的,而这个战略将改变香港的产业方向。在香港与深圳以及珠江三角洲连接为一个经济特区后,该区将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为龙头,建成一个高新技术生产基地。其具体办法是,该经济区通过加强同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区内的优惠政策和先进的运行方式,把内地更多的科研成果吸引到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在那里尽快从试制品转化为产成品,再通过香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这样,香港就将从昔日亚太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中心发展为中国华南地区的高科技发展中心和高科技产业中心,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并成为中国产业与世界产业结构联系的枢纽和桥梁。

80年代,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对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许多加工业的向外转移首先就进入了这一地区。比如,深圳是港资企业的主要阵地,因深圳劳工便宜,大大降低了成本,估计香港制造业每年仅工人工资一项即可节省2000亿港元,大大增强了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入90年代,香港以往的以加工业为主的产业转移策略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同时也与内地近年来再三提出的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的目标相违。正在筹划中的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设想,改变了以往香港产业向内地转移中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把立足点放到发展高技术、高资本的新兴产业上来,为香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个新经济区将把拥有41596平方公里土地的、22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具有丰富的人力、土地资源与雄厚的科技力量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拥有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在资金、信息、管理上颇具优势的香港在经济上融合起来,有望形成我国华南地区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区域。

在这个新兴的经济区域中,香港与深圳的经济关系是十分引人瞩目的。深港合作,是这个经济区建设的中心环节。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关系,两地的经济联系一直十分紧密,已经出现了一体化经济的某些特点。随着“九七”临近,深港两地的关系将从过去分属于中英的外部关系,变成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关系。在同一个国家里,两地将更易于协调发展,在经济上更好地实现互补互利。

比如,在国际贸易上,由于香港信息快、接单容易、交货守时、通关不费时、资金结算快速等闻名世界。但香港实际上地小楼贵,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如果全部在香港运作,成本很高。为了节省开支,应该只在香港保留贸易的信息、接单、金融、产品开发等项业务,而其他过程可以考虑在深圳运作,其中包括包装、保管、运输、生产、工艺及技术的改造等。为了将两地的优势结合起来,现在香港和深圳正在策划两地的贸易联合运作体系。具体做法是,以香港为门面,面向世界接单,但具体业务在深圳的商贸高层楼群中进行,这些以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大厦,以专用光导纤维缆车及直升机直接与香港连接,用超级程控电话、卫星通讯等设施,将证券信息、金融信息、工业生产、贸易行情等所有信息与香港联系起来,用两地的共同优势,搞好国际贸易活动。另外在运输上,深圳机场和盐田港也将更充分地为香港几乎饱和的运输业发挥分流作用。

四、香港将低成本高收益地成为亚太“服务业的服务中心”

90年代的香港已转变为以服务型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昂贵的土地成本成为制约服务产业成长的主要矛盾,香港又一次面临产业外溢与扩散的任务。由于1997年后香港与内地经济形成一个国家内的两种制度下的经济形态,这种外溢与扩散就更为方便了。

在劳动密集型的香港服务业,这种转移首先在通讯信息业进行了。几乎包括“和记传讯”、“ABC佳讯”在内的所有传呼公司均有意将传呼中心内迁,在内地招收传呼员。部分银行也计划将劳动密集型的支援部门迁往内地。例如,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汇丰银行将部分后勤工作移到广州,已投资2亿港元在广州购买写字楼,准备迁入后勤支援基地。

在机构设立上,一些服务业考虑只在香港设立一些经营总部,如银行、金融业、保险公司的总部、跨国公司亚太地区的指挥中心、生产工厂的贸易经营部门、经常性的展示中心、经营的评估机构、快速船运及转运站、空运中心、跨国房地产业、科技及信息业务、跨国性的律师及会计事务所、亚太电脑网及卫星传播信箱的机构等,因为这些机构的运作要求与国际联系的速度很快,必须有各种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先进的运作手段与之相配合,目前在深圳和国内其他地区做起来相对较为困难。这些核心部门继续建在香港将能充分利用香港的传统优势。

而对于那些有可能转到深圳和内地去设立的机构,许多香港服务业人士就尽量将其设到内地去,以降低服务成本。如生产性服务部门中,现在不少已将研究产品的改良、适应市场需要的配套服务、银行结算、电脑软件、人员培训、包装出口、货仓管理、保险及生产会计、一般运输及港口服务、组织国内原材料及配套零部件的调配等,转移到内地进行了。

内地执行的向发展第三产业倾斜的政策,也为香港服务业的这种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般来说,大多数服务业不用庞大的资金,适合大多数港资的特点。又由于许多香港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法律、信息、会计、管理、广告、技术等方面的咨询业都经营得很好,因此它们在内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往往能找到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的空间。另外,内地在国企改革方面,强调“抓大放小”的政策,也给港资提供了不少参与机会,一些中小港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投资中小型国有企业。现在已有一些港商把整条生产线或全部工序迁往内地,而将产品设计与销售留在香港,这就既能利用内地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较雄厚的技术开发潜力,低成本地生产商品;又能继续发挥香港能够吸纳充裕的国际资本、广泛的对外联系、发达的第三产业的优势,取得更多的比较利润。

这种把相对落后的服务产业和生产工序转移到下一梯度的“产业外溢效应”,为香港腾出了时空、资金、人才和资源,为香港发展高一层次的服务产业创造了客观条件,并必将使香港成为低成本高收益的“服务业的服务中心”。

五、增加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抗风险能力

香港是世界上银行业最集中的地方,素有国际金融中心之称。但是,香港金融业又是其经济体系中极为脆弱和敏感的一环,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近年来,受中国内地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有时金融市场的波动较大,且经常产生金融危机,这是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九七”以后,香港金融业与内地金融业的合作,会增强双方的抗震能力,减少金融波动。因为双方的抗震优势呈互补状态。中国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力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足以抵挡一定程度的金融波动。在危机来临时,双方的相互配合和支援,就能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把因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震动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近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不断变动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来。如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失业率上升,1995年失业率达3.6%,为近11年来的最高点;市场需求减少,1995年私人消费仅比上年增长1.5%,这是近20年来的最低点;再加上劳动力紧张,地价飞涨因素,使其金融投资环境呈恶化趋势,相对竞争力逐渐下降。同时,香港也面临着来自新加坡等亚洲新兴金融中心的挑战。因此稳定和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抗金融风险的能力是香港金融界的当务之急。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临近,今后香港的前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受到外商对中国未来发展所作预测的影响。中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广大外商对中国和香港前景的乐观态度,也给香港保持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带来了机遇。许多外商希望能借助香港无以替代的地理位置和其他优势,使之成为进军中国市场的基地。如长期在香港享有特权的英资财团也不甘心放弃这块经营了100多年的地盘,在公司迁册的同时仍然继续开拓香港与中国内地的业务。主体为大财团及跨国公司的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也改变长期观望态度,逐步进入内地,并已将中国总部迁往上海。这种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对香港继续保持金融中心地位发挥了作用。

另外,“九七”以后,中国将有更多的城市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的陆续开放,将给香港金融界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国国营企业的改革,也将产生更多的股份公司,而香港则是这些公司到境外上市的首选地点,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进港上市将进一步扩大港股规模,改善港股结构。

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不仅给港商在内地投资提供了更大便利,而且是香港在内地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条件。同时,人民币自由兑换必将形成庞大的境外交易中心。今后,两地在金融证券市场上相互配合,在运作规则上协调一致,必将有利于内地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不断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六、中国政府对内陆省份的扶植政策使中国的广大地区成为香港发展的广阔天地

80年代香港对大陆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广东省。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被打破,港资纷纷北上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是由于国内为了缩小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对内陆地区采取了倾斜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转变。中国内陆省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扎实的技术基础,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香港的大财团、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着眼于长期利益,一方面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部分成熟产品推向内地,占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内地的各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逐渐意识到中国内陆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近中国在交通设施建设上的重大成就,为香港与内陆的经济联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京九铁路横跨九省市,总长2536公里,覆盖50万平方公里、2亿相关人口、工业产值占全国15%的广大地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将很快发展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现已有港商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服装等企业搬至沿线地区,特别是江西、安徽、河北、湖北等资源丰富但过去外商投资较少的省份。港商们利用当地资源,兴办建材、食品等加工企业,开发农副产品,也有的投资电力、公路等基建项目。

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现在虽然仍存在交通不便、管理观念落后、基础设施欠完善等问题,但其庞大的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强烈吸引着港资。而且,投资大西北也可作为香港建立与中亚各国经济交流的桥梁。以石油、矿产藏量丰富、羊毛、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新疆为例,港资的流入速度正在加快。如今已有大批香港商人在新疆投资设厂,有些还经营房地产。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过去五省区只有广西拥有出海口,如今大西南的经济大动脉南昆铁路(南宁—昆明)已经通车,一批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待这一出口大通道网络建成后,西南地区的货物可直接出口到东南亚,比以往香港产品经广东出口缩短几百公里,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香港通过在西南地区的投资,不仅可以分享与东南亚之间交通运输的便利,还可以开拓与越南、缅甸等国家的经贸交流。

总之,整个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将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

可以相信,走向21世纪的香港,依托广大的中国内地经济体系,由强大的中国经济实力作为自己的后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但必将继续发挥自己的各种历史优势,保持多重世界中心的核心地位,而且将取得巨大的发展契机,实现香港经济的新腾飞。

标签:;  ;  ;  ;  ;  ;  ;  

“九七”回归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