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人文课堂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英语论文,课堂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界对语言的全部理解似乎都涵盖于工具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包括管理部门的督导、评估都在工具观的指导下进行(李慧,2001)。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人们也通常认为,学语言就是为了交际或获取信息,而工作后大多数人都用不上英语,因此,他们开始怀疑英语课程的价值。过分强调外语的工具性,使“外语教育把人文素质的内涵边缘化了”(张正东,2003),甚至造成人们对英语学科的误解。近年来,学生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我们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外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它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外语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包含实用目的,还应该有教育的目的和教养的目的(程晓堂、但巍,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在课程性质部分将英语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这是新课程实施十年来的重要变化,它首次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在“全面发展”一段中,还提到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等(转引自龚亚夫,2012)。简言之,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章兼中,2002),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将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高中英语人文课堂构建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由来已久,从古代中国《易·贲卦·彖传》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提到的“人文”,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Humanism”;从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到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都体现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可见,“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那么,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有什么关系?人文素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各种知识,它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和语言等。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人们才会逐渐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去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人文精神是“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赵磊,2002)。经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陶,逐渐养成内在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最后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便是人文行为。 由此可见,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积累和内化,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并在行为上不断实践这种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三、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中学教育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现象和调查报告显示,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知识的欠缺和对人文知识兴趣的缺乏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基本的人文常识常常是一知半解。例如,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不明白英国和美国的政党制度,不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不懂什么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更不知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或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的圣地等等。理科生由于高一或高二就完成了历史、地理和政治的学业考试,考完试后便对这些科目的知识“不闻不问”。另外,对于人文知识,大多数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去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二)道德的滑坡、良知的缺乏和意志品质的薄弱 以前“学雷锋”很光荣,可现在“学雷锋”很可能会被同学嘲笑,被认为“傻”;“忠厚老实”原本是褒义词,而现在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贬义词;在宠溺中长大的高中生,大多听不得批评和抱怨,唯我独尊,缺乏爱心。一旦遭遇一点挫折,便很有可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变得偏激和不可理喻。 (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在很多学生眼里,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赚很多钱或希望能够一夜成名。小时候想当数学家或科学家的梦想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意识(孙志强,2012)在不少高中生的心里已荡然无存。在很多人的眼里,学习是为了好的名次,为了以后的“钱途”,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不足 长期“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不得不被动地学习,因此往往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热情。没有了探索精神,何来创新能力,又怎会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呢?钱学森的最后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更是让我们感慨万千。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思维习惯,缺乏对事物的批判精神就更是“顺理成章”了。 四、深化课改下高中英语人文课堂的构建 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堪忧。那么,该如何在英语课堂实施人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构建高中英语人文课堂。 (一)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课堂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而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选择适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的人文知识并且有计划、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1.使人文知识的教学目标化和具体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定位为核心目标,人文知识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识中的文化知识,其中八级目标中的人文知识描述为“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不仅其内容单一,而且缺乏具体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片面理解交际语言教学,只尊崇“功能意念”,模拟英语国家环境和人物,强调与以英语为母语人交流的“英本主义”(Native-speakerism),教学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功能、意念、结构,而人文的内容鲜有系统规划(龚亚夫,2012)。“文化知识”是人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言学科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美国《密歇根州外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该标准中“文化与实践的关系项目内容”(初级)第一条,辨认和解释三个主要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它们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影响;第四条,识别和描述目的语国家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事件(裴荣荣、姚宝良,2013)。该课程标准的文化内容丰富,表述具体,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并且让学生明白了不仅要学外国的语言,更要通过语育来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等,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扩充了人文知识。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制定自己的人文知识项目表和具体的目标,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国家的节日文化、餐桌礼仪和地理概况,还要了解其制度及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使人文知识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2007版人教版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知识值得我们去挖掘。 2.使人文知识的教学趣味化 2007版人教版教材在介绍人文知识时使用的说明文体裁显得较为普遍,如介绍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介绍西方绘画的风格,以及介绍英语诗歌的特点等。这样的体裁很难吸引现在的高中生,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恐怕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人文知识教学的趣味化就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教材中的人文性。 许多人文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而图片则比较形象直观,既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又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笔者在讲人教版教材(下同)Module 6 Unit 1 Art一课时,因为文章是用说明文的体裁来介绍西方绘画艺术的简史,显得比较枯燥。于是,在文章导入部分,笔者先呈现各种不同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其风格:Religious,Traditional,Abstract,Realistic,Impressionist,当学生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后,再进入正文的学习。在正文学习中,笔者又插入不同时期的代表画家的肖像图,并呈现其相关作品,甚至邀请班上学美术的学生对这些画和画家作介绍,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增。当学生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笔者要求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会出现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原来是因为那时人们对生活采取更加“人本主义”的态度,不像中世纪时那样崇拜上帝,而是开始关注人类本身,这也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在对图片的欣赏和评析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积累了有益的人文知识。 音乐能愉悦身心,带来快乐和美妙的情感体验,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讲Module 2 Unit 5 Music一课的Warming-up部分时,笔者首先邀请班里的音乐课代表给大家唱一首歌,大家当然非常兴奋和开心,然后,笔者问大家她唱的是什么类型的音乐。接下来,笔者播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来猜其音乐类型,如崔健的《一无所有》(Rock'n' roll),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中国的《梁祝》(Classical music),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country road”(Country music)等。最后全班合唱周杰伦的《双节棍》(Rap music),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了解了中西方的音乐类型和特点。 视频这种形式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如在讲Module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个单元时,笔者播放了墨西哥的The Day of the Dead,西方的Easter Day等视频。学生不仅能感受节日的氛围,还能了解节日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讲Module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Module 8 Unit 3 Pygmalion两篇文章时,也可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片段,从而加深对西方文学的了解。 (二)构建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英语课堂 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使学生能够追求理想的人格,解放个性,坚持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在基本理念第四条“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中提到: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那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构建“以生为本”、促进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课堂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或“唱独角戏”模式,尊重学生的需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部,2003)。此外,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 如在讲Module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的阅读课时,笔者首先在Warming-up部分设问:“Do you want to study abroad? Why?”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识。然后,把班级分成两组,进行关于“Xie Lei在国外学习情况”的知识竞赛,让他们阅读文章后自己设计问题并相互提问。竞赛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由于还要自己分析和设计问题,因此又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能更深刻地感悟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最后,让学生针对问题:“Is it good or bad to study abroad in your opinion?”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出国的利弊,既加深了学生对出国留学情况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2.构建促进各种关系和谐的课堂 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科学之间的各种关系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只有各种关系和谐了,人类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青少年犯罪”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等就是未处理好上述关系的后果。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处理上述关系的能力。如Module 1 Unit 1 Friendship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结合Warming-up部分,笔者引导学生讨论:“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in our life?”结合Using language部分,让学生分析:“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have trouble with others?”笔者在Reading部分的课文Anne's best friend中引导学生思考:“What qualities should a best friend have?”又如Module 4 Unit 1的阅读课文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主人公Jane Goodall是位女科学家,为了研究非洲的黑猩猩,她独自前往非洲的森林里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更正了人们的错误理解,让人们理解和尊重野生动物。在阅读时,笔者让学生思考:“How will you treat the wild animals in your own life?”再如Module 8 Unit 2 Cloning涉及科学与伦理、人与科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及各国政府对“克隆”的态度不一等内容,于是可以适时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cloning? How should we deal with ‘cloning'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3.构建提高“多元文化意识”的课堂 “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而是积极吸收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同时又能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改造本身不适合时代的文化传统和理念”;“世界上使用英语的人近80%来自非英语国家,我们需要了解各国文化,而不仅是英语国家的文化”(龚亚夫,2012)。因此,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树立多元文化的目标意识,并且要关注我们中国自身的文化。用英语向西方人士介绍、传播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亦是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的题中之意(常万里,2013)。 Module 6 Unit 2 Poems谈到了英语诗歌中的“Nursery rhymes”(童谣),“List poems”(清单诗)和“Cinquain”(五行诗);也谈到了日本诗歌形式的“Haiku”及中国的“Tang poems”等。通过诗歌阅读和欣赏,学生不仅了解到不同诗歌的特点,也感受到诗歌所反映的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很好地增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What should we do if we are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学生也懂得了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4.构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课堂 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是人文素养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从培养怎样的“能力”到培养怎样的“人”(陈艳琳,2008)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课例,渗透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切忌空洞的说教。 Module 4 Unit 1 Using language部分中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一文中讲到了林巧稚,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感动”的故事。在导入时,笔者首先呈现林巧稚年轻时的照片,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这位漂亮的女士居然未婚。学生顿时感到十分纳闷,于是,笔者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在阅读后,笔者问:“What kind of person was Lin Qiaozhi?”学生回答了Determined,Hard-working,Strong-willed等,笔者表示这些还不够。接着,笔者又呈现了她一生的主要成就,学生惊呆了,了解到她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了不起的女性。在讲到“不仅为穷人免费看病,而且为事业终身未婚,一生中,用她的双手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时,有些学生已经饱含热泪。这时,笔者打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了一段她去世时的悼词。学生被她的“大爱”“奉献”“坚强”和“毅力”感动得热泪盈眶,从她的身上,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高尚的品德和人格的魅力。 5.构建增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课堂 “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另一个关键。教材中有很多人物的介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Module 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一课中提到了纳尔逊·曼德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为黑人的权利而斗争的崇高信仰和理想;Module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一课中提到了袁隆平,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他的“淡泊名利”的人格,还可以学习他为了中国人不再挨饿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爱国主义精神;Module 7 Unit 4 Sharing 一课中提到一位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贫困地区支教的澳大利亚志愿者Jo,学生从中不难发现“了解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语言教育的功能和课程价值,同时也反映了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可谓意义重大。 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从培养怎样的“能力”到培养怎样的“人”的转变,英语教师也要做出努力。第一,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第二,要不断进修和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温暖与关怀。第四,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文教学,英语教师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如文本解读式、自主探究式和情感体验式等。 笔者坚信,通过教师的努力,人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会逐渐改变英语学习的工具观,回归学科本位,从而对英语语言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体验和感悟语言之美。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因此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人文课堂的建设_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人文课堂的建设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