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社会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启示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到海南,人们就会想起阳光、沙滩、大海、蓝天。近年来,随着海南旅游的持续升温,许多人已经能够亲身领略海南旖旎的风光,感受海南独特的魅力。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海南这块至今尚未被污染的“净土”,也曾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何去何从的痛苦抉择,也曾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发展轨迹。三亚这座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曾险些将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与化工重镇集于一市;而琼海当初如果上马纸浆厂、锆化总厂、炼铬厂3个项目,博鳌水城也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澄碧。直到1999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省,才真正为海南建省10多年关于发展道路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也为海南这颗“南海明珠”更加璀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不久,我们踏上这块迷人的土地,就生态省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
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它虽然只有3.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但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却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忽视环境保护,盲目开发,生态方面欠了不少债。以原始雨林覆盖率为例,1950年海南尚有35%,到1987年只剩下7%。生态环境保护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
1988年建省后,以前那种认为“资源无穷”的错误认识开始得到纠正,但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一种意见主张“超常规发展”,实际上是想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等经济发展了再考虑保护环境;另一种意见主张“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也要保住海南这块中国唯一未被污染的净土”。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发展战略选择上的争论,其结果是使海南的发展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态势。
海南到底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海南在哪些方面具有竞争力?通过对自身曲折的发展道路的回顾、总结,海南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海南决不能再走大规模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一方面是经济实力达不到,一方面是很多地方由于发展乡镇企业而在生态环境上付出了巨大代价。“海南以生态立省,走建设生态省的路子,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而是立足于省情,总结海南大起大落的发展经历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一位负责同志这样对我们说。
自1995年起,海南就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1998年,开始探讨在省域范围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可行性。1999年初,海南省正式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省,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随后,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帷幕由此正式拉开。
二
从1999年2月算起,海南建设生态省已整整走过了五个年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状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海防林、路边林、城边林、速生丰产林、百万亩椰林等7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开展,有效地保护了中部和沿海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环境,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底达到54.5%,其中天然林面积恢复到19%左右。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采空矿区等3项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的建设,使儋州、文昌、昌化江出海口等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省已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65个,总面积271万公顷,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达到5%,在维护海南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加强环境污染防治,2001年以来,通过对工业污染的监控,有效防止了工业污染的反弹。全省目前已建成了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处理场,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海口、三亚环境质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生态产业的培育取得进展,提高了生态经济的比重。五年来,海南依托自己独有的热带气候、物种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经济和生态保护双重效益的产业。山区市县大力发展速生林、经济林等林木种植,发展藤制品等手工业,探索出山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沿海地区发展近海深水养殖业,既保护了近海水环境,又增加了渔民收入。近年来,海南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无公害瓜果菜已成为拳头农产品,三亚南山、兴隆热带花园、亚龙湾、博鳌等一批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和生态旅游区的推出提高了海南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制糖、制胶工业的生态化改造。扶持、推动可降解塑料制品、无氟制冷剂、环保型建材等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海南主要商品市场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的替代率达到70%,汽车空调和中央空调无氟制冷剂基本完成替代,绿色环保建材得到推广使用。大力发展低污染排放或无污染的“清洁”制造业,如通过来料来件组装形式生产汽车、摩托车等。
特色人居环境的创建工作得以扎实推进。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27.78%,绿化覆盖率22.73%,涌现出三亚市的田独镇、凤凰镇,琼海市的博鳌镇、上涌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海口等城市分别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三亚市还荣膺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在农村把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普及生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广文明生态村建设。沼气的使用减少了农村薪柴使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净化、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发展庭院经济和生态农业,使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截至2003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9.5万户,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比例达到14.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研讨、竞赛等活动,全省民众生态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有的还转向发展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拒食野生动物成为一些人的自觉行为;行政决策失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大为减少。
三
探寻海南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符合省情的举措。这些措施包括:
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所谓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在重大发展战略层面上始终做到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例如,在规划和计划层次上,《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海南省国土综合规划》为依据,又对《国土综合规划》进行了“修正”,确定了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区域发展的政策导向。二者共同作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及中长期规划的依据,进而指导部门和专项规划计划的编制。这种“综合决策、统一规划”的做法,确保了生态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基础性战略的实施不因领导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也不因领导班子的改变而改变。
加强协调,上下联动。生态省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为了加强部门间和市县间的协调工作,海南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省委书记、省长为召集人,宣传部长、主管副省长为副召集人,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28个主要职能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初联席会议审定生态省建设年度计划,明确各部门、各市县工作任务和目标,由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实施,从而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生态省建设的局面。
立法先行,有序推进。为确保生态省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在切实加强国家和地方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按照《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海南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起生态省建设的法制保障体系,保证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定重点目标,分阶段实施。《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了生态省建设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总体目标是经过三个阶段,用3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发达的生态经济,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1999—2005年为近期阶段,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海南的环境质量稳定在一流水平。各阶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可行。
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从抓示范入手,以各类示范工程、示范项目带动生态省建设。海南首先确定了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等5个市为第一批生态示范市。结合全省小城镇建设,开展生态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结合工业、农业、旅游业结构调整,确立了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和传统产业生态转型;结合农村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农村全面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各种类型的示范区域和示范项目为生态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
曾有一些同志片面地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可实行。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宜过早强调可持续发展。海南的实践说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关键是要力戒急功近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海南在建设生态省的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为在省域或更大范围内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建设生态省就不能发展工业。海南的同志认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努力探索一条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道路。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海南首先面临的是加快发展的问题,工业化仍然是海南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海南要发展工业,但是不能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重复建设的工业,而要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工业、资源优势工业,同时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的调控和引导,把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消化在发展过程中。
基于以上认识,海南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始终按生态省的理念来培育产业的发展,在大力、优先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为传统产业留下发展空间、提供环境容量、实施生态化改造。为了使传统产业的布局、结构与全省的环境功能区划高度一致,他们将可控制的污染型工业项目都集中布局在海南岛的西部,使西部工业走廊成为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污染控制区;岛的中部山区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岛的东部地区则依托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房地产业,同时促进环境依存度高而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制药、光纤、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
海南生态省建设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国家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在目前的统计制度下,提供生态产品的劳动还不能得到正确、合理的评价,客观上不利于生态省建设的推进。在海南调研时,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态省建设要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在海南这样的生态省率先试行绿色GDP核算制度。
相对于传统经济学中的GDP而言,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的绿色GDP,才能较为准确地体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官员的政绩。胡锦涛同志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推行绿色GDP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纠正把传统经济学中的GDP作为政府工作业绩主要指标所造成的某些消极现象,可以使像海南这样为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地区的发展程度、社会贡献得到较为科学、正确的评价,使海南省委、省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得到充分肯定。近年来,在海南的示范带动下,黑龙江、吉林、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等7个省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在海南率先试行绿色GDP核算制度,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开辟道路、奠定基础。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