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对马克思事业的继承_哲学论文

经济哲学:对马克思事业的继承_哲学论文

经济哲学:继承马克思的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事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2-0092-04

时下经济哲学方兴未艾,备受理论界瞩目。这既是社会实践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发 展的必然结果。

哲学的尴尬与经济学的困境

哲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当人类社会出现了脑体分工之后,人类开始有时间和 精力全面思考世界本原、人生意义等一系列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此 时的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的萌芽,包含各种科学于其中。人类文明迤逦千年,人类的实践 和认识能力不断拓展和深化,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取 得了独立的形态和自我发展的轨迹。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感到:哲学既不能像自然科学 那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有检验其真伪的实证与逻辑的手段,也不能像文学艺术那样用 直接的情感冲击来使人产生共鸣。它试图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个庞大复杂的自然世界以及 由之而生的人文世界,用一以贯之的原则解释它的古往今来,这一宏大的目标远非个别 哲学家能力之所及。而哲学所特有的形而上性质,使得哲学在发展中往往呈现出脱离现 实的面貌,同时许多哲学家出于构造完美体系的思维偏好则更是使哲学一味地在纯思辨 中游荡,用貌似新颖的名词说着同义反复的话,用抽象的概念和推理对现实进行着重复 的描述和配比,却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软弱无力,哲学仿佛已走到穷途末路,哲学何为、 哲学危机、哲学终结之声不绝于耳。而经济学研究也面临着问题。目前我国为适应市场 经济建设的需要,以研究市场经济为对象的西方经济学被大量引入介绍。然而,西方经 济学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将研究局限在纯物质利益领域,并将其片面化、绝对化,采 用“经济人”、“经济理性”等前提假设,把从事经济活动的复杂的“社会人”、“社 会行为”过度简单化、抽象化,把人简化成数学符号,一味地采用理性的逻辑演绎方法 ,虽然试图做到对经济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的合理预测,却由于前提设置不当,在 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剖析和解决上显得捉襟见肘。很明显,西方经济学由于政治原因引起 的研究视域偏狭,重数学轻人文,重经济轻伦理等一系列原因也陷入困境。应该说,哲 学与经济学所思考的和关涉的是与人类生存与命运直接相关的两大领域,前者是对人类 自身存在的自觉与反思,是在对现实的批判与重构中找寻通向自由之路的探索者,它在 立足现实的前提下面向理想与未来,探寻着可能域,更多应然判断;而后者则直接面对 社会物质生产,是阐发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者,它面对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 事实,研究阐发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属现实域,更多实然判断。今天,加速发展的社会 把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到二者面前,如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等等,社会实 践对理论提出了新的任务,一方面要关注利益,一方面又不可忽视道德;一方面要着眼 现实,解决目前的任务,一方面又要放眼未来,看到人类的长远利益与目标。经济学与 哲学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都感到了对对方的需要而结合在一起 ,经济哲学应运而生。

马克思的双重变革

其实,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创立 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变革。回顾历史上经济学与哲 学的关联及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的过程,体味二者结合所产生的质变、发生 的飞跃,对我们今天进行经济哲学的探索是颇有意义的。

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产生、发展、完成到1830年开始瓦解,一直受经验主义哲 学的影响。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威廉·配第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思 想启发下,尝试用培根的哲学成果来研究经济,试图找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而重农 学派的魁奈所坚持的自然秩序论则意味着古典经济学家已经了解到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试图揭示这一规律。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一般来说 ,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都把培根、霍布斯当作自己的哲学家,而后来洛克成了英国、法 国、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哲学家’。”[1](P428)“洛克是同封建社会相对立 的资产阶级社会法权观念的经典表述者,此外,洛克哲学成了以后整个英国古典经济学 的一切观念基础,所以,他的观点更加重要”[2](P393)。因此,从威廉·配第在培根 的哲学引导下开始发掘经济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始,途中历经魁奈的重农学派进一步把 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引向深入,到亚当·斯密在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以研 究财富增长为中心,试图找出促进或阻碍资产阶级财富增长的原因的《国富论》,再到 李嘉图在面对英国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激烈矛盾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从阐述分配规 律入手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古典经济学贯穿始终的线索是以经验论为导向的自由主义 哲学前提,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市场经济的愿望在理论上的鲜明表现。

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一开始从事理论研究,就怀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实践精神 ,力图突破哲学纯思辨的空洞与无力,在哲学与现实的结合中找到架构理想与现实的桥 梁。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全新诠释,强调了人对现实的 独立与自由,肯定人对现实的能动性,提出了“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的口号,显 示了他迫切要求改变现实,实现理想的斗争激情与行动渴望。

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工作,对物质利益的接触使马克思走出书斋,开始 认识到他所信奉的黑格尔哲学与现实的背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得出 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的关系这一与黑格尔哲学截然相反的结论,由此洞察到解决哲 学与现实的矛盾的途径要到经济学中去寻找,开始了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由针对副本 的批判进到了针对原本的批判。认识到了纯哲学的思辨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软弱无力, 进而由哲学的思辨转而面向经济学研究的实证,这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重要环节。

在马克思第一次将经济学与哲学结合的著作《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坚守着他 的哲学理想——共产主义,一方面面对经济现实——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异化, 在历史与价值、应然与实然的两难中,创立了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异化劳动理论。虽 然异化劳动理论仍以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为其理论框架,既没有成功地解构国民经济学 ,也没有成功地论证共产主义,却抓住了劳动,由此找到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口 ——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认识到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与人 的关系。这是将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的初步胜利,马克思由此向其天才世界观的产生 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其后的1845年4月,马克思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他由于经济学的研究而 获得的哲学进展——突破以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辨进入到人类社会物质活动层面 上继续前进,将这种人类物质活动上升为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哲学范畴,即建立在具体 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实践。这种实践观取消了一切抽象本体论,同时又 超越了经济学的现象层面,找到了真正解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为人类走出历史唯心 主义的泥沼,创立唯物史观打下基石,打开了通往哲学新视界的大门。

应该说1845年的《提纲》表明了马克思已通过经济学的研究完成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 。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开始了对历史的剖 析。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 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3](P30~31)阐明了哲学的思辨只有回落现实世界 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关于意识的空话”,“它们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实证知识所代替” ;提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 人类历史发展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概括。”[3](P31)由此开始了对具体的历 史的研究,从而制定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地提出了历史的前提不是像以往哲 学家所认为的上帝或绝对精神那样神秘的东西,也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一类的抽 象物,历史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物质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 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P23)很明显 ,马克思所指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仅仅是一个唯物史观范畴,同时更是一个经济学研究 的视域,经济学所研究的财富的增长、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均属于物质生活领域 。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落脚点正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即《形态》中所指认的物质生活 条件,而唯物史观所指向的则是以完整的人为特征的人类自由与解放,即自由人联合体 的理想社会。它所力图揭示的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的符合规律的结果,这种结果不是一个确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正如《形态》 中所说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确定的状态,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是一种消灭现实状况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 的”[3](P40)。这种结果(更确切地说是运动)由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固有的矛盾 所推动。在工业文明兴起,人获得了以自己为主动的同自然的双向互动的主体性之后, 人不再依赖自然的赐予,而是能主动的创造属人的理想世界,这种理想世界在人不断地 拓展和深化对自然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中逐渐获得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经 济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明确提出的:“每 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基础。”[4 ](P81)由是,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成为论证唯物史观为共产主 义找到真正的现实依据的首要任务。由此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 由于确立了正确的哲学基础再加上对辩证法的精妙领悟和掌握,马克思成功地揭示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由此由假设 而成为科学的理论,而作为价值悬设的共产主义才由天国降临尘世,由空想走向科学。 历史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由此被成功整合。

1830年,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社会主要矛盾由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的对立 转到了劳资对立上,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矛盾日益暴露,引来了多方的激烈批判。马 克思阐述道:“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 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质的形 式。他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1](P17)。古典经济学最终瓦解,并分解 为两大体系: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 所隐藏的本质规律、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向、为人类社会进步开辟现实道路为己任, 具有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和无可辩驳的逻辑严密性,它扬弃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成分, 将其中具有科学性的思想改造并发展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是西方经济学,它继承了 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成分,回避了经济学所必定要涉及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把研究完全局限在经济现象领域,采取了本末倒置的研究方法,把经济学体系 建立在心理因素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研究内容由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供给和成本完 全转移到消费、需求和效用。其本质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辩 护。

在经济哲学的探索中继承马克思的传统

我们知道,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都把“经济人”、“经济理性”作为公设 ,视为推理的源头,以之作为思想体系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它在哲学上实际上 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的唯心史观,秉承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传统,把社会人抽象 成了基于各自成本-收益计算得失的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孤立个体,在某种程度上抓住 了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这也是西方经济学能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的原因所在,但 这并不能改变它在整体上的谬误。他们把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抽象成了单纯的永恒 不变的个体,并大量使用数学方法,意图使经济学更具科学性,使其理论不仅具有严密 的逻辑性,而且能对尚未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预测。但由于其理论的立脚点不 稳,主流经济学面对的是复杂的、具有不完全性、不确定性的市场和交易者,构筑的却 是以完全性和确定性的市场和交易者为前提的理想的理论模型,故而其理论愈精巧愈严 密而理论本身也离现实愈远与之愈矛盾。在解决和解释重大的经济问题时,主流经济学 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并难以自圆其说。

马克思曾说:“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们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4](P81)资本主义跨越300年,其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前 所未有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伴随着极具毁灭性的灾难,如经济危机、战争,它们铁证如 山一般的证明着资本主义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前景。但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容纳力是巨大的,在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数度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 国家也在不断疗治自身疾病,调和自身矛盾,试图走改良主义之路实现自我拯救。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国家,经济哲学的探索和建设对我国有 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哲学,所以有人将其理解为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 是不无道理的。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均是实干家,而不是纯粹书斋里的学者,他们 都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行动意志,力图在实践中认识和创造世界。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 义只有与现实结合才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西 方经济学被大量引入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数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 其经济学中也蕴涵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正可为我国经济建设所借鉴和采用。然而,一 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与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 义制度作为既定的前提和目标,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马克思当年 在对资产阶级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中因为站在了高于资本主义的高度才取得了革命性的 研究成果而造成了对资产阶级的哲学和经济学的颠覆一样,今天的经济哲学的任务也是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在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吸收中发展马克思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如今,我们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为思想指南,又有西方经 济学丰富的研究材料,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场地,经济哲学大有可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强调,他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 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 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 等观点。”[5](P475)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正是要在其与各种具体学科的结合研 究中才能真正体现,而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将其与现实结合,在其与其它学 科尤其是经济学的各学派的碰撞激荡中批判吸收其有价值的成果,实现自身的发展,这 就是经济哲学的任务,也是马克思所开创的传统。

收稿日期:2001-05-09

标签:;  ;  ;  ;  ;  ;  ;  ;  

经济哲学:对马克思事业的继承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