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发展观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发展观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汇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人文精神论文,融汇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是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观不仅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更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自身的完善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要使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不仅要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要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更要能体现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一句话,这是一种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既包含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全面发展的内容,又包含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

与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相比,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协调。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建立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的观念上,强调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自然实行无偿而又无限度的索取,这样必然导致两个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在实践领域,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在认识领域,产生了两大误区:一是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人类要达到任何目的,只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行了。这样一来,科学技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成了物质生产的决定者,而且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二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上,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失衡。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及其认知成果的精神升华的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以至发生扭曲,科学的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唯一的理性和原则,以为人类只要按照这些理性或原则,就能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就能揭示自然乃至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切规律,从而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世界。这样一来,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反而成了对其对象的认知结果的奴隶,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了。在这过程中,人类不仅失落了人文精神,连科学精神中宝贵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也被磨去了锋芒,甚至被视为科学精神核心的理性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人们可以无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一切,塑造一切。这无疑是对科学理性乃至全部科学精神的否定。因此,尽管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对人类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作用,但从长远看,它又对人类的持续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其局限性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就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进行反思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人类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这种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协调,正是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摒弃了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以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对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这里既兼顾了人类的利益,也兼顾了自然界的和谐;既考虑到当代人的生存,也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这是科学的理性精神、继承精神、实事求是态度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人类处境无限关怀的人文精神融汇的体现,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在此得以合二而一。其次,它提出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以及人文生态价值取向,这不仅是对科学霸权的否定,更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不仅使人明确自己对自然界的责任,尊重自然界发展的权利,而且使人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考察社会的发展,形成自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高度协调,从而对人类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作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规范。最后,它把人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主张“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显而易见,无论是以人为本位或是以人为核心,其主旨都是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如人口、环境、资源等传统的发展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提高人的素质,如使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人类特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化水平,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注入科学精神,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融入人文精神,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汇的发展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新发展观,不仅从物质生产上而且从精神文化上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战略上的规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将它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1994年3月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李鹏同志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中也指出,“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明确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个跨世纪的重要课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则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实际上指明,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如某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有助于实现现代化,但会导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就坚决不能做;有些项目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且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却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处的,就可以坚决去做。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加上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公民的生态意识较缺乏,要实现现代化,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否则就会像某些先期工业化的国家那样,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上去了,却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仅危害邻国,而且祸及子孙后代。这种以破坏自然、牺牲他人和后代利益为代价而实现的现代化,决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所追求的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为了脱贫奔康,不顾有限的资源,依然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模式,使环境不断恶化。这样做即使能实现小康,也无法再向现代化迈出一步。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决不只是经济生活上的现代化,更不是短期效应,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环境等诸方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它不仅要造福于当代人,更要惠及子孙后代,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对人类无限关怀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则为两个文明注入了新的内涵。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和谐和相互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未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一方面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在物质文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要求除了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之外,还要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在享受文明生活的同时,自然界也能享受文明的待遇。这样,我们在为实现现代化准备物质条件而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时,不仅要讲天理(自然规律),而且要讲人道,以文明的方式善待自然界,才能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生态灾难的覆辙,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精神文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要求现代化建设必须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为基础,主张通过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遵纪守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过程中道德危机的覆辙,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则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原则,主张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优先的地位,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特别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能负起使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人的素质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科学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为保证现代化的实现,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一战略首先要解决的也是人的素质的问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掌握科技知识和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人,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要防止出现西方现代化后出现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们光有科学文化素质是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而且要有人文精神,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所要求的人的基本素质。只有从这些方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展现出比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更辉煌的前景。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既涉及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涉及到确立人与人之间的文明关系,这就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人是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否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都要看人的素质。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素质首先表现为人自身的节制和人类的创新,也即人类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这里实际上已包含了最一般的科学精神,如能否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能否理性地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否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开拓新的资源等,要具备这样的精神,就必须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协调,不能只是无限度的索取而没有任何补偿,所以,能否善待自然环境,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素质的一种表现。这里涉及到对人类道德准则的新的理解,也是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具体体现。过去人们往往只将道德定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上,而从未明确人类对自然也要承担道德责任,这是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人类有生存发展的权利,自然界也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剥夺自然界发展权利的基础上,这是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公德,更何况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应当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包括爱惜和重视各种生物种群、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以及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素质主要表现为以公平的原则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决不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里实际上已包含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作为人类所应当具有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旁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即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平等。代内公平可以理解为在同一时代里,“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它主张当代人之间应具有公平公正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强调代内不同发展空间即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他国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求,富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且履行扶持贫困国家和地区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球范围内公正地配置自然资源,缩小贫富差距,以实现整体的持续发展。这既是人类生存的人道主义原则,也是人类真正平等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责任。代际平等的含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它主张对后代人发展的足够公平,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应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保证子孙后代的需要,其目的是使一代比一代发展得更好。这是对当代人类的一种强烈的代际伦理要求。因此,任何自由主义、霸权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格格不入的。要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平等,就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提倡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对人的价值一视同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有利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着力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是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人、武装人。这样不仅有利于自然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可持续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发展观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