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几个趋势_国际金融论文

跨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几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大论文,全球经济论文,跨世纪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荡涤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东亚金融危机引发一次深刻的反思,建立新世纪国际金融及经济体制的各种构想已摆上各国领导人的案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抛出“第三条道路”,虽似曾相识,却也令人瞩目。在这林林总总之中,我们似可看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些脉络。

知识经济正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

在进入新的千年之际,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科技革命,高新科技不断在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空间、海洋、环保和管理等领域取得进步和突破,并加速催生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中,信息技术因其强大的渗透性和幅射力,成为这场革命的推动力量和核心内容。

知识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动向尤为突出:

科技创新昨是今非

科技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当今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本世纪末则每3-5年就增加一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上述情况对国家经济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必然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动态,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的弃儿。几年前,有家企业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录像机生产线,可没料到受到VCD机冲击,投产就面临着破产。

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设想后,即引起世界范围的效仿热。欧盟于1994年7月发表《欧洲通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报告,日本于1994年9月建立了高级信息和通讯社会促进指导部,还确定了VIP(通讯可视化Visual、智能化Intelligence和个人化Per-sonal)目标。一些发展中国家亦采取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马来西亚提出的“多媒体超级走廊”等。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实际是一个形象化比喻,它是以最新的数字化光纤传输、智能化计算机处理和多媒体终端服务技术装备的交互式综合信息网系统。

1996年10月,谋求连任的克林顿又提出了第二代因特网计划,要将通讯速度提高到100至1000倍,也就是说在不到一秒钟时间里就能传输一部百科全书。美国还计划在10年内实现100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计划,将目前最快的工作站一年的计算工作缩短到30秒钟。另外还计划在人工智能、高速芯片等方面进行创新。

有科学家认为,迄今为止的50年里,信息革命一直集中在数据上,即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分析及表述上,也就是集中在信息技术的技术上,下一次信息革命将集中在信息上,并肯定将影响现代社会所有的主要机构。

信息产业独领风骚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各国正为此进行规划。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不仅需要不断攻克高技术难题,而且并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据统计,过去5年里,美国经济增长中1/4是由信息技术驱动。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为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1998年为4700亿,1995年达到6400亿,预计2000年将超过1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在信息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于1997年3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承诺在2000年1月1日前完全取消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话机、寻呼机等通讯设备、半导体及其生产设备和科学食品等在内的200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这必将推动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

全球通过电脑联网的货币交易额每天高达1万亿美元。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电子交易可能成为新的高技术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决定性特点。近年来,美国股市网上交易发展很快,目前网上交易帐户超过300万,比1997年翻了一番,散户交易量的30%是以在线交易方式进行。网上交易拥有廉价、便捷的优势,前景可观。经合组织预计,7年后,电子商业的贸易量将会由目前26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美国认为,因特网将成为美今后十年最活跃的贸易手段,并对零售业产生革命性影响。

目前,发达国家都制定了鼓励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组织都将电子贸易列为重要议题。欧盟于1997年4月颁布了一个“欧洲电子商务”建议,其目标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框架条件。1997年6月,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的部长们讨论了电子商务问题,并通过了“波恩宣言”。德国制定的《信息与通信服务法》已于1996年8月1日起生效。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希望借其优势,捷足先登,制订电子贸易的游戏规则。10月上旬经合组织29位部长在加拿大开会讨论了全球电子商务管理问题,但美欧分歧较大。美国主张电子商务的完全自由化,而欧盟认为应制定管理规则,保护商业和个人隐私权和消费者权益。1998年11月APEC会议亦把电子商务列为议题之一。

经济理论呼唤更新

目前,一些传统的经济理论已不能解释新的经济现象,如资源稀缺理论、收益递减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

总之,知识经济将在产业内容、效率标准、生产方式、劳动结构、分配方式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

建立金融全球化规则和体制的角逐全面展开

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警示之一,就是暴露了国际金融体制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和核心,贸易方面有了世界贸易组织及其相关规则,而在金融领域,现有各种机制已远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薄弱环节。毫无疑问,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在金融领域取得突破。目前已出现以下动向:

规范资本市场势在必行

回顾本世纪经济发展史,多次经济危机无不与金融有关。其主要根源就是发达国家资本积累对新兴市场的冲击。这次东亚金融危机,更是直接表现为资本帐户危机。由于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和证券业的交叉经营,国际金融市场云谲波诡,变幻莫测。因此,对资本帐户管理成为痛定思痛的核心问题。但是,拥有巨额投机资金的西方国家并不情愿实施控制,初期,在是否控制短期资金问题上,明显分成两派。受害最烈的新兴国家要求对投机资本加以必要管制的呼声十分强烈,而美国等则极力袒护,强调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侵犯。

8-9月间,马来西亚及香港特区等对金融市场进行管制和干预,曾一时引起诸多批评,但随着美国长期基金管理公司几乎破产,促使发达国家更多地进行反思,认识到在全球化条件下不会有沙漠之中的绿洲。曾经批评香港干预股汇市的一些美国人士,包括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在调整看法。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牵头融资营救长期基金管理公司。IMF和世界银行10月例会与在香港的春节例会相比,在管理投机资金问题上,提法明显改变。而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对此作了进一步诠释。总体上,在对短期资金进行监管的问题上已形成一些初步共识,发展中国家关于开放资本帐户必须有序、渐进、实事求是地进行的要求,得到了一定回应。

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众说纷纭

各大国都试图抓住时机,掌握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主动权,更好地反映和维护自身的利益。目前,各方都认识到,现有的国际体制已不能适应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尽快建立起21世纪的金融及经济新体制。

9月,英国首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演讲时提出加强国际金融监控的五项原则,主张在一年内为下世纪建立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英财政大臣随后在英联邦财长会上进一步阐述了英国的设想,主张建立一个进行全球金融监控的常设委员会。

法国总统希拉克致函其他西方大国领导人,主张对IME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实施能力的世界性监督机构。法国财长提议将IMF临时委员会升格为财长级正式理事会。法国财政部还提出了包括加强汇率合作等12项建议。英法还倡议就此召开西方七国特别首脑会议。德意等欧盟国家基本上支持英法建议。

美国政府领导人多次讲话阐述对国际金融改革的立场,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大厦”。美提出的原则有:以IMF和世行等多边国际机制为基础,增强国家金融体系透明度和开放程度;增强并健全各国金融体制,更积极地探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等。1998年10月5日,美在华盛顿主持召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参加的26方会议,就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日本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出方案,要求彻底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设置“金融监督机构”,使之成为新的国际组织;将世行担保职能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统一,对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进行改组,使之成为“担保基金”;每个地区都设立货币基金组织;限制套利基金等。

10月30日,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伦敦开会并发表宣言,认为亚洲的金融问题已经暴露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国际金融体制的弱点,提出改革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创建21世纪的国际金融体系,声称这个体系具备全球市场和资本流动的全部好处,把受到干扰而中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保护最易受损害者,同时促进国际货币稳定;建立一个IMF融资信贷机构和支持世行建立紧急信贷机构的努力;加大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出开放资本市场时必须小心谨慎和按部就班,探索应付危机的新途径。宣言还表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所有国家都必须参与改革进程。

也有人提出了诸如全球中央银行、世界金融管理局之类的设想。

未来国际金融体制主导权之争已经展开

从现实情况看,主导权之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展开。

欧盟和日本的战略意图是凭借自身实力,掌握国际金融改革主动权,力图对现行体制加以大幅调整,推动实现基础货币多元化格局,谋求三分天下有其一。法国提出的扩大IMF临委会职能,实际上是对美否决权的挑战。日本提出亚洲货币基金设想,亦是着眼于日元区建设。

美国是传统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对彻底改革态度冷淡,虽也提出一些建议,但侧重点在应付目前危机,特别是防止危机扩大到其后院拉美,以避免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美国对改革可能削弱其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地位疑虑重重。因此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和对国际金融体制的有效操纵。

美国主持26方会议,克林顿总统亲自出席今年IMF和世行秋季例会并讲话,正是对英法日等国意图的回应。法、德因此也对26方会议的必要性提出质疑,主张将26方会议议题归入IMF临时委员会讨论。欧洲货币联盟在IMF的份额之和超过美国,基金总裁一直由欧洲人担任,将来可能出现欧洲主导、挑战美国地位的局面。日本方案对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出挑战,并一再提出美反对的地区货币基金建议,力图反映亚洲国家的立场,新闻媒体认为日欲借此发挥领导作用。发达国家间的矛盾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核心是各国在新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分配。

其次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斗争。

发展中国家谋求的是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东亚金融危机显示,在现行体制下,经济全球化存在严重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更多地享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付出代价。因此,维护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应该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总的看,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一轮金融改革进程中,仍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难以超出现有框架

发达国家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受益者,目前发生在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尚未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构成根本性威胁,没有另起炉灶的需要。虽然各方都认为需要调整和改革,但各国利益不均,处境不同,主张不一,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近期看,探索金融自由化与全球金融监管之间关系的定位,在不同层次上构筑有效的监控、预警和救援机制可能是改革的主攻方向。特别是探索对短期资本的监控和管制方法,强化驾驭投机资本的能力,避免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冲击,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金融改革不会放弃自由化的基本方向。

如果世人对金融改革的期待是诞生一个新的全球金融体制,进而催生一个新的全球经济新秩序,目前看恐难如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围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展开的角逐,已经超出金融或经济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冷战后格局变动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欧元启动牵动世界金融、经济格局的变化

1999年1月1日,欧盟首脑会议决定,欧元如期于明年1月1日启动,除英国、丹麦和瑞典选择推后加入,希腊因难以达标而首批入围无望外,欧盟11国为首批欧元成员国。欧元的问世,对欧盟本身,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世界经济及其格局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推动欧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深化

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以来,由于各国仍保留各自的货币,兑换成本和汇率风险问题突出,人员、商品、资本、技术自由流通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欧元启动后,将消除汇率波动对欧盟经济形成的冲击,内部贸易进一步扩大,但商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由于商品和服务均用欧元标价,价格透明,成本降低,将迫使企业进一步加紧改革,提高竞争能力。统一市场和统一货币相辅相成,欧盟各国间的经济依存度以及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还将促使欧盟国家实行协调的财政、税收、福利政策和其他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动荡对欧盟经济的影响,从而给欧盟一体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并通过经济联合带动政治联合,在国际政治、外交、安全和经济等领域发挥综合效应。

当然,欧元的前景也受到其内部一些因素的制约,如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能影响欧元的稳定;对单一货币与各国不同的财政、税制、就业和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欧盟迄无有效的整体货币和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围绕经货联盟主导权的明争暗斗将使问题复杂化。不过毕竟轻舟已过万重山,至少目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动摇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欧盟委员会负责对外经济的委员布里坦自信地预测,美元的统治地位将随着欧元的投入使用而结束,同时欧洲的国际地位将得到加强。欧元以同美元相当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将在国际货币格局中取得强于日元和德国马克、而仅次于美元的地位。目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4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31%;美国为7.2万亿美元,占18%。在世界贸易中,欧盟占20%,美占18%。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上所占份额在40-60%,远远超过美国的经济实力。欧元的实施,将逐步改变这种状况。美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前助理财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1998年5月8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题为《预计欧元强劲,大西洋两岸应着手作好规划》的文章认为,欧元是70年代初采用弹性汇率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发生的最重大事件。美元自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超过英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预计下世纪初欧元在整个国际贸易结算中将至少占三分之一的份额,从而使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投资货币趋向多样化。据专家估计,世界贸易的30%将会以欧元计价;国际投资资产1/3将用欧元计价,与美元基本持平。

将形成一个规模仅次于美国的欧洲债券市场

欧元债券和各种欧元资产的保值性和流动性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国际投资商和各国中央银行调整其资产组合和货币储备结构,增加对欧元资产的持有量。到1996年底,全球的官方外汇储备为1.5万亿美元,保守估计约有55%即8250亿美元是以美元形式表现的。全球私人国际金融资产(包括银行资产和债券)为3.5万亿美元,其中约有50%是美元资产。世界贸易总额目前已超过10万亿美元,其中80%是以美元计价或交易的。1996年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超过1.3万亿美元,其中近一半与美元有关。此外,美国印制发行的钞票共约4000亿美元,其中70%是在美境外流通。据估计,随着欧元的诞生,可能会有5000到1万亿美元的证券转换成欧元,其中大多数由美元转换。

将对国际汇率体制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不仅影响欧洲金融市场,而且通过资本流动和世界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对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产生重大影响,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将随之增强。只要美元、欧元及日元之间形成新的汇率良性变动关系,有助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在欧洲现行浮动汇率体制下,美元对欧洲国别货币的汇率经常发生无序波动,不仅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危害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增长。许多国家由于深受美元汇价变动之苦,已明确表示将把部分外汇储备换成欧元。一个新的欧元资本市场的形成,将使美国在制定金融和经济政策时不得不加强与欧盟协调,从而有利于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但是否会出现新的集团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对中国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对美、日资本市场依赖较大,欧元为中国发展多元化筹资市场,改变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债务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将欧洲国家债务转换成欧元,如何根据欧元可能逐步走强的长期趋势,安排还款计划等问题也都摆在了我们面前。

由于降低了货币风险,减少了货币结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总体上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中国的企业可利用欧元带来的投资和贸易便利,积极开拓欧盟及中东欧市场,加强经贸合作。同时,在调整进出口结算体系初期,也会对有关出口企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另外,欧元实施初期有可能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也可能受到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挑战,须未雨绸缪。

西方国家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条道路”

纵观历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造成经济学界的一阵骚动,并诞生新的学派。1929年经济大萧条造就了经济学一场革命,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借政府干预挽狂澜于既倒。世纪之交,东亚金融危机及影响的广泛扩散,再次引发了有关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担忧。而“第三道路”则是希望超越经济自由和经济管制之争,以新的思维模式,探讨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道路或模式。

粉墨登场

去年以来,以社会党或社民党为主体的左翼力量相继在英、法、德、意等西欧主要大国执政,欧盟15国中除西班牙、爱尔兰外绝大多数国家已由左翼或中左翼政府掌权。“第三条道路”很快成为欧美政坛之“显学”,颇为引人注目。其代表人物多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政治上源自传统自由派,但并未全盘继承前人。其政治哲学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更多地奉行实用主义。

其中,英国首相布莱尔格外突出,十分活跃。今年2月访美时,他与克林顿总统探讨“第三条道路”,还表示要发起一个新的全球性中左运动,以讨论解决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共同策略。3月,他又在法国国民议会阐述“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念,4月,他在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认为欧洲中左政党已找到“第三条道路”,应抓住历史机遇。

基本主张

所谓“第三条道路”,据布莱尔的意思,既不是僵化的国家干预主义,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既超越了专注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商利益的老式左翼理论,又超越了主张狭隘个人主义和市场万能的新式右翼放任主义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

1.促进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执行谨慎的财政政策,扩大教育和培训投资,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变福利阶层为工作阶层等。

2.主张政府与企业间建立伙伴关系,政府与人民建立相互负责的关系,发挥企业与职工两个积极性,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等。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商业外交,主张加强国际社会,对付全球化可能引起的新失衡和挑战,制定新的全球规则,控制金融投机,保护环境以及劳工标准。

4.提倡社会正义,机会平等,民主团结和相互尽责的社会价值观。

此外,强调军事实力,集体安全,民主和人权等。

宗旨

所谓“第三条道路”学说认为,随着两极世界的终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当今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传统的左翼和右翼思想已无法予以解决,必须探求新的出路。英国工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发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文,认为原有的左派和右派划分不能胜任解决现代问题的任务,包括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家庭和工作性质的改变、个人与文化特征等问题。因此,中间立场持有解决问题的钥匙。

姑且不论“第三条道路”学说是否能在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之间找到适合的结合点,但它确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掀起了经济全球化浪潮,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全球225个富人财富总额逾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25亿究人一年收入的总和。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财产超过48个最不发达国家GDP总和。不仅如此,在富有国家中,贫富鸿沟也在扩大。今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1998》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3700万人失业,一亿人无家可归。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处理好市场自由化和政府在财富分配方面作用的关系。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先后推出新的治国理念,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向。它说明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两极对抗体制瓦解,西方大国内部的两极政治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政治上逐渐向中左倾斜;从经济上看,这也是对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交替使用的传统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两套药方的扬弃;从欧洲看,前些年为应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增强欧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发行单一货币,各国普遍奉行紧缩政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损害了广大中下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形势向有利于左翼政党的方向转化,继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出了新药方。

标签:;  ;  ;  ;  ;  ;  ;  ;  ;  ;  

全球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几个趋势_国际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