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新中国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总结新中国60年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目的在于“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①。60年来,尽管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并开辟出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坚持正确方向,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意识形态建设

新中国60年发展进程表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应对全球化挑战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累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把握正确方向,在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正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稳步推进。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成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指导作用。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也努力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强调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②尽管后来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曲折和失误,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原则方针。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性思考,更着眼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跃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意识形态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方面,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另一方面,以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理论创新,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总结了国外发展和2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科学发展观首次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对人类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是统领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③。新中国60年来,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导和持续的理论支撑,这是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获得的最宝贵、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

把握舆论动向,以适时开展两条战线思想交锋掌控意识形态建设

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与我们进行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新中国60年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在同国内外两条战线的各种反动和错误思潮、谬论进行交锋和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我们应该在继续坚持以国内战线为主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要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注意两条思想战线的呼应、协调和配合,努力把握思想舆论导向,以适时开展两条战线思想交锋来掌控意识形态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1956年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尽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根据国内外复杂形势,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在国内对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斗争,同时,针对国际上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也开展了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国内出现的一些怀疑、否定和歪曲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的思潮和现象,我们开展了反对“两个凡是”、反对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进行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强调:“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摘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⑤所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任务,贯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又开展了反对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与“法轮功”的斗争。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在发展中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凸显出来,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质疑当前的改革、怀疑党的基本路线、否定改革和歪曲对外开放的杂音和噪音,甚至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论等错误言论和思潮,这些都干扰和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理论界通过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即六个“为什么”),更好地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这表明,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界限,坚决反对搞所谓“非意识形态化”。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意识形态交锋和斗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西方敌对势力表面上似乎放松了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但事实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企图进一步遏制和彻底扼杀社会主义的目标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变换了手段和方式,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迷惑性和欺骗性。特别是苏东剧变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不断发展、日益富强,但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统一和繁荣,他们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转移到中国,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国际意识形态交锋和斗争呈现出交锋主线的不变性和长期化、交锋领域的复杂性和扩大化以及斗争形式的广泛性和多样化等新特点,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依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国家加紧向全世界传播它们的价值观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⑥。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一些错误思潮和理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带来严峻挑战和冲击。对于西方思想文化中那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成果,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进行创新,使之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冲击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理论、腐朽思想等则必须坚决抵制,绝不能任其泛滥。我国学术理论界近年来也加强了对这些思潮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本质和严重危害,这对于我们更有力地开展国际意识形态交锋和斗争,捍卫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错误思潮的交锋,我们不仅有力回击了干扰和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各种错误思潮,而且对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清醒的认识,并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创新方法机制,以符合国情的多种手段和载体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新中国60年来,我们通过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先进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多种方法和载体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实践形式和手段。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范围,但二者联系非常紧密,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过的关于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以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应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至今仍有重要意义。自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开始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⑦。我们一方面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如1986年和1996年党的中央全会都专门研究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使精神文明工作有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另一方面,突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及“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等原则方针,并注重运用各种有效形式搞好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特别是非常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出了不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不断加强宣传灌输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掌握舆论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其中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推进改革开放也好,要取得伟大胜利就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后来还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任务很重。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努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领域和各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所以,在全球化态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才能够促进改革开放健康发展。事实上,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风云变幻,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但由于我们牢牢掌握着宣传阵地和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占领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了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

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举措和新平台。意识形态建设实际上是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内容,而推进文化建设又有助于一定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强调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从1991年江泽民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系统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党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等,这些战略部署不仅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更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则鲜明地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在社会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对个体多元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来引领我国的多样化社会思潮,是把握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实质。

注重科学发展,以协调好各方面重要关系支撑意识形态建设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意识形态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密切,必须协调发展。新中国60年来,由于我们坚持原则,把握并处理好了主流意识形态一元性与文化观念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方面重要关系,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意识形态工作,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能够扎实推进。

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性统领与思想文化观念多样化发展的关系是搞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毛泽东曾提出以“双百”方针处理好这一关系,“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的正是加强它的这种地位”(12)。新中国60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和主旋律的一元性。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和渗透到我国,必然会在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而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性的态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存的现实,对我们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挑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不弘扬和巩固主旋律,同时因为是初级阶段和开放的环境,又不能不提倡多样化。主导性和多样化在实质上应该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当然二者又是互相制约的,任何一方强调得不适当就会损害另一方,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这种关系。在新世纪,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继续探索用一元化指导思想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机制和手段,就能使全社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搞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13)这一思想科学地指导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扩大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总体上把握和处理好了意识形态建设与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些经验还应该继续坚持。事实上,我们既防止了搞意识形态“中心论”、“强化论”,也注意警惕意识形态“无用论”、“淡化论”。同时,在实践中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和国内某些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观念。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我们更应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吸收那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真正把握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更加光彩夺目。二是处理好弘扬积极进取意识与遏止消极颓废思潮的关系。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双刃剑”效应,它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积极进取意识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具有时优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某些弱点和消极因素也影响到人们的精神领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颓废思想和价值观还有市场。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协调二者的关系,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竞争观、义利观和荣辱观。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搞好意识形态建设的保证。意识形态与政治文明建设同属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但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路径,而政治文明的状况实际上也制约和规定着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政治文明建设还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平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苏东剧变的情况表明,社会政治制度性质和方向的改变就意味着它的主流意识形态性质、方向及发展趋势的改变。新中国6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是依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支持、推进的,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也要依靠完善的政治制度才能巩固。在现阶段,我们注意宣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政治文明的某些有益成果,回击“全盘西化论”,保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程与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主导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必须予以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意识形态建设重在创新的基本思路必须牢记,其中“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14)。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的战略地位才能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开辟新境界。

注释: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②④(12)(1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30、232、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⑤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144页。

⑥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求是》2004年第1期。

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⑩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11)王伦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追求的哲学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标签:;  ;  ;  ;  ;  ;  ;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