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_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_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启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4434(2000)03—0012—04

所谓自然科学方法,即是关于获得和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而社会科学方法则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各具特殊性,是有区别的。

(一)主体参与性的差异。自然科学方法本身一般不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没有人和人的意识活动参与的自发力量,而社会科学方法则要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是由人参与的,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是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因素,人本身既是社会产物,又是社会的创造者;既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又可以是社会活动的客体;既受自然规律支配,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动性;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同时,人类社会本身又是一个极其宏大、复杂的系统,这就使得人及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包含的要素、参量、变量甚多。因此,人们关于社会的认识比关于自然的认识要复杂得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无不打上主体能动性的印记,这就会影响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的信息、资料的客观性,理论预测的准确性。而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相比要简单得多、客观得多。在自然科学研究那里,比如对物理学中的等量物品的研究,可以作为一模一样的同类物品,用同一方法来处理。因此,自然科学方法更少主体主观的成分,受人的因素影响和制约要小得多,甚至没有。对于自然科学方法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同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看谁首先发现它,而根本不在乎发现者的身份地位和权威如何。而社会科学方法中,由于强烈的主体参与性、能动性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很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决定于研究者的身份高低、权威大小。因此,社会科学方法比自然科学方法带有强烈的主体性。

(二)研究方法根本属性的差异。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属性是定量分析或定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属性是定性分析或定性研究。所谓定量研究,是指确定研究对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为了确定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主要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等问题。它常用于判定事物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其影响大小、扩展趋势等数量关系,考察它的量的规定性。所谓定性研究,是指确定研究对象性质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研究达到对事物性质的认识。社会科学要提出观点,创立理论,必须对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定性研究是为了确立对象的性质或类型,主要解决“是什么”、“是不是”的问题。它常用于判定事物的性质,考察它的质的规定性,如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意识乃至立场、世界观问题的判定。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一般侧重于定量研究,采取数量化、形式化和程序化等的方法求得理论的清晰性、精确性和预见性。比如数学方法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它是关于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的每一门具体学科,离开了这个方法,就寸步难行。比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使得自然科学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精细、准确、清晰的优点,它的结论也更令人信服。然而定量研究方法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比如过分注重事物量的方面,而忽视事物质的方面,它的结论带有更多的或然性,概括性不强,影响了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普遍的了解。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侧重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也使用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以弥补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总体上属于定性研究,尤其是伦理、价值等研究方法更是如此。长期以来,社会科学进行定性研究,它对事实材料的概括速度较快,它的思维过程比较灵活多变,容易简化。但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性研究也有弱点,一是定性研究总是以有限的经验事实为依据进行理论概括的,这种概括并不能保证对未被考察的其他事实也必然成立,如此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并没有明晰的运用范畴;二是定性研究是从感性直观的事实材料出发直接进行理论概括的,因而必然带有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因此,社会科学方法不能像自然科学方法那样精确、准确地预见,大多只能做出概率性的判断和统计性的预测。因此在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社会科学也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使社会科学方法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三)实验方法的差异。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实验方法有利于简化和纯化有关因素,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粗估分析,创造一些自然状态下不易得到或得不到的环境和条件,成功地捕获一些稍纵即逝的环境机制,使研究对象在一定时候多次重复出现,使模型和模拟方法的使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实验方法曾帮助自然科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基础在于实验方法),又为自然科学往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实验方法与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实验方法在自然科学那里,大多数是可以重复进行的。相比之下,在社会科学方法中,实验方法很少并且很难重复进行,甚至根本不可能重复进行。而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要求实验方法渗透和介入,但是,在这方面覆盖面并不广,成功的实例还不太多。特别是和实验方法紧密相连的实验人口、设备、试剂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使用率并不高。虽然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现代社会管理已经使用电子计算机、录像、录音设备,但距离整体运用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还有相当距离。

(四)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差异。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本身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因而,其方法也不具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社会科学方法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而言,它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密,人的阶级性、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的理性、文化素养、价值观、经验、心理气质以至性格、情感等对社会科学方法的影响十分明显。例如,在社会调查、访问中,研究对象常常被问到越轨行为、反常表现,或使他觉得降低身份如低收入之类的问题时,常常会因为上述因素,而可能使得社会调查、访问的信息结论概括性、科学性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社会科学研究者出于伦理或政治上的考虑,不得不放弃一些研究项目或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这是因为,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因此,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一般方法的反映,不同的科学方法也必然是有联系的。

从方法论的结构体系上看,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在整个科学方法中属同一层次——中间层次,相对于更高层次的一般科学方法而言,都属于适用于特殊大类领域的科学方法;而对于低一层次具体科学方法来说,又都是探索各自科学领域的一般研究方法的规律性。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分学科及至一大类学科都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从认识论上看,这两种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一致性:都为人们研究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模式、程序、手段和合理性标准;都为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并且促进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都需要构造理论并对理论作出评价等等。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从认识论上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性认识都是基于感性认识之上的。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的确,没有感性认识便没有理性认识。研究者都必须从广泛地搜集材料开始,通过实践(实验)环节,拥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必要的途径和科学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任何理性认识(包括科学理论)都是对它们所依据的材料的反映、概括和解释。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在认识论的一般原则上都重视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从材料中得出的经验(包括实验)事实是否正确,是否完备全面,是否能反映出事物的联系和全貌;二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时,理论概括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怎样保证这一飞跃的过程正确顺利地完成。这两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重大差误,那么据此提出的理论(结论)必然靠不住。无论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方法上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来排除这些偏差和失误,使人的认识逐步接近真理。因此,从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程度来看,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是可以统一的。

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即对立统一关系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启示一: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移植。这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最深刻体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这不仅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而且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两者相互渗透,是由它们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都要相互学习和吸收。自然科学在18世纪就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而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作为科学的形态,自然科学有着更久远的历史,它在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创造,也更为成熟。在定量研究方面,它也处于领先地位,并创造了一系列定量分析方法,因为自然科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精确性,富有定量研究的内容。采取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可以促进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精确、更有预见性。例如,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人口发展研究中,应用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对我国人口发展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定量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如现阶段提倡的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这是两种方法相互渗透的客观要求。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目前,现代科学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汇流,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相互移植、借鉴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数学方法、比较方法、模糊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大系统方法和跨学科方法的问世和演进,扩大了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结合面,使其移植和借鉴有了更大的可能。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的相互移植,最主要和普遍的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向社会科学的移植。因为,从科学史上看,自然科学的独立发展时间要比社会科学稍长,其科学方法的水平、效能及成熟、完善程度也远比社会科学方法高。因此,自然科学方法自本世纪初开始,便被广泛地大量地移植和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像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与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模拟和类比方法,以及新三论方法等等,就属此类。

不仅如此,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科学方法的移植和渗透是双向互动的。一些较成熟和通用的社会科学方法,如价值分析方法、伦理规范方法、目的假设方法、历史主义方法、直观外推方法、模糊思维方法等,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也开始被引入和运用于一些自然科学研究,同时还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学科,如技术经济学(技术价值学)、生态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科技伦理学、模糊数学等。当然还必须看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毕竟是有许多原则区别的,其研究方法的移植,必须以双方具有具体的统一性,适用性和互动性为前提,并且还要根据本领域本学科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再创造。否则,机械照搬,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得出错误的荒谬的结果(如马尔萨斯的世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要用战争、瘟疫的手段消灭过剩人口的观点)。可以深信,随着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相互移植和借鉴,必将进一步促进科技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启示二:社会研究方法应更加科学化。人们从不怀疑自然科学是科学,自然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但有些人对社会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却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近代开始,从总体上看,自然科学方法比社会科学方法发展得早和快,形成的方法种类多,自然科学家在人数和知名度方面大大超过了社会科学家。且近代自然科学的许多成果通过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科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科学化。社会研究科学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社会研究科学化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吸取自然科学的方法。如前所述,这正是因为在近代自然研究比社会研究更早地进入“科学”的阶段。现在几乎不会有人反对提倡科学精神,而在今天这种精神也是比较多地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自然科学家身上。马克思主义从不讳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社会研究的科学化目标,即要像自然科学家那样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寻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方法论上讲,这种科学化的社会研究必须经受科学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全符合这样的科学要求。唯物史观起初也是作为一种科学假说提出来的。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面世以来,它就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此外,社会研究要科学化,也不能长期停留在模糊定性描述的水平上,而必须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能够作出精确定量的描述。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尽可能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才能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科学化。马克思甚至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种科学只有在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马克思本人曾经为写《资本论》钻研过数学,并尽可能地利用数学。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影响的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所占比例,最高时期可达六分之五。可以预计,定量分析方法将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有效地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借助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而更加科学化。

启示三:现代科学研究领域正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科学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一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各自方法论上应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学科环境,深化各自的方法特色,使科学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应在相互移植和渗透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代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重大的科研项目关系国计民生,举足轻重。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要求事先进行严密的论证,制定出合理的研究计划,特别是慎重选择恰当的科研方法,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方法上的取长补短,在相互移植的基础上相互促进,使科学研究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祖国。

[收稿日期]2000—01—10

标签:;  ;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