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E16坑甲骨研究

殷墟E16坑甲骨研究

金富贤[1]2000年在《殷墟E16坑甲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殷墟第四次发掘出土于E16坑的甲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介绍了E16 坑甲骨出土的概况;对该坑出土的全部甲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详细地论证了各类甲骨的所属时代;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甲骨卜辞进行了选释考证。该文对全面认识E16坑出土的甲骨、对卜辞的断代和商代史的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蒋玉斌[2]2006年在《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殷墟卜辞中既有属于商王的王卜辞,也有属于贵族家族族长“子”的子卜辞。本文首先回顾了子卜辞发现和研究的历史,总结了从殷墟卜辞中分辨子卜辞的主要方法。我们提出,分辨子卜辞要兼顾分类和定性两个方面。分类是从字体、契刻习惯上把卜辞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定性则是从内容(包括占卜主体、称谓系统等)上确定卜辞的属性。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八大类若干小类子卜辞进行了整理研究。这八大类为:甲种、乙种、丙种、圆体类、劣体类、“刀卜辞”、侯南类、屯西类。我们对各类子卜辞材料作了通盘整理,给出了每类的类型特征,并对某些类别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对以往研究中较少论及者作了重点研究。这八大类加上殷墟子卜辞中另外一个大类——花东类,殷墟子卜辞的主要类别已称齐备了。本文又对这些大类外的若干零散子卜辞作了考察,由此我们对所有殷墟子卜辞就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子卜辞是王卜辞研究的重要参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归纳子卜辞中的某些现象,并由此反观王卜辞,也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刘一曼[3]2004年在《论殷墟甲骨的埋藏状况及相关问题》文中认为一、殷墟甲骨的埋藏关于殷墟甲骨的埋藏状况,在殷墟科学发掘之前,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陈邦福先生的"殷人不忍任卜骨沦没,遂发诸卜室,就朝歌隙地而藏之"~([1])。1928~1937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刻辞甲骨,对甲骨埋藏的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发掘资料表明,陈氏的"失国埋卜"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曾主持并参与多次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先生,将甲骨文埋藏的情况,归纳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存储,"。存,是有意的保存着,储,是有意的储藏起来。如"第一次

岳洪彬, 孙玲[4]2013年在《殷墟小屯宫殿区甲组基址的年代和性质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小屯宫殿区与西北冈王陵区一样,同属殷墟堪为王都的标志性遗存。要想搞清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的起始年代,首先就要搞清宫殿区和王陵区的年代问题。其中,宫殿区的年代尤为重要。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甲组基址是小屯宫殿区中年代最早的一组夯土建筑~([1])。究明甲组基址的年代,不仅可以搞清小屯宫殿区的始建年代,进而

刘一曼, 郭振禄, 温明荣[5]1986年在《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文中提出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上一世纪之末。最初,人们的研究范围多局限在释读文字或考订殷代历史、礼制等方面,自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并获得了大量的甲骨刻辞以来,不少研究者认识到,殷墟的时代并非武乙至帝乙三世,而

常耀华[6]2003年在《子组卜辞人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组卜辞系非王卜辞,在整个殷墟卜辞中颇具典型性,深入分析其中的人物,对于了解商代家族形态、认识商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子组卜辞,向为学界所关注,不少学者就其中的许多问题业已做过深入探讨,然以人物为专题进行研究的论作尚未之有。 围绕子组卜辞的人物,本文主要作了如下工作: 一、归纳判别卜辞人物的标准:1、从称谓来判定。2、从语法角度来判定。3、在卜辞中找内证。4、在卜辞外找外证。 二、对本组卜辞人物按生死、性别、辈份给予分类整理。对于难以准确判别者,归入存疑类。 三、子组出现人物逾百(不含存疑者),其主从、尊卑关系、相互隶属关系等问题,前人语焉不详。笔者利用直接认知、语法文例推证、综合比较三种方法对子组卜辞的“子家族”内部成员及“子家族”以外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 四、对“子的身份”、“子家族与王室之关系”两个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子”、“子某”、“某子”三种型式是有区别的,不可等而视之。提出“单称的‘子’是本家族族人对其族长的尊称,而不一定是社会通称”的看法。并认为本组卜辞的“子”是内服官,极有可能是小辛之后,即武丁的从兄弟。 五、通过对子组与花东H3及YH251、330坑卜辞中共存的几个人物的生存状况的分析,对三者的存在时代作了推测。

阴春枝[7]2003年在《甲骨档案论证中的几个误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界对甲骨档案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对甲骨累积、档案库、档案管理人员的论证上。“大连坑”等坑不是积累几个朝代的甲骨坑 ,127坑等甲骨坑也不是当时的档案库 ,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甲骨坑内葬人的身份是当时的档案管理人员

彭裕商[8]2003年在《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文中认为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是殷商年代学研究极其重要的资料,本文以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先对记载五次月食的卜辞材料进行类别的划分,然后再排出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在此基础上,就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历算知识,求出其相应的绝对年代,以作为殷商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基点。

张国硕[9]1999年在《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骨文为商代的“王家档案”,这种观点是本世纪50年代由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最早提出的。①自80年代以来,“甲骨档案说”被我国档案学界所采纳,几乎所有的教课书和研究论文都认定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甲骨档案”一词随即产生。②那么...

董作宾[10]1949年在《殷墟文字甲编自序》文中提出这总算是我生平最高兴的一件事,虽然是第二次写的,第三次付印的,这一本殷墟文字甲编图版的序文。说起来话长,又不能不说。从民国十七年十月第一次试掘殷墟,到现在整整的十九年了,经过这样长的时间,我们发掘所得的甲骨文字,没有能出版,然无怪乎人家责难我们,说是"秘藏椟中","包而不

参考文献:

[1]. 殷墟E16坑甲骨研究[D]. 金富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 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D]. 蒋玉斌. 吉林大学. 2006

[3]. 论殷墟甲骨的埋藏状况及相关问题[J]. 刘一曼. 三代考古. 2004

[4]. 殷墟小屯宫殿区甲组基址的年代和性质探析[J]. 岳洪彬, 孙玲. 三代考古. 2013

[5]. 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J]. 刘一曼, 郭振禄, 温明荣. 考古. 1986

[6]. 子组卜辞人物研究[D]. 常耀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7]. 甲骨档案论证中的几个误区[J]. 阴春枝. 档案学研究. 2003

[8]. 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J]. 彭裕商. 中原文物. 2003

[9]. 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J]. 张国硕. 档案学研究. 1999

[10]. 殷墟文字甲编自序[J]. 董作宾. 考古学报. 1949

标签:;  ;  ;  ;  ;  

殷墟E16坑甲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