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一场无人喝彩的博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择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择校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在择校背后有一条围绕升学率的强大的利益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是产生择校问题的客观根源。要解决择校问题,首先应该均衡教育资源。安徽铜陵从三个角度入手均衡教育资源:一是以行政手段保证不再向“重点”学校倾斜,同时斥巨资扶持弱校;二是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制,先后将30多位市区教学骨干派至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分配比例从1997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60%;三是招生制度上实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众公开,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等。在这些措施之下,各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通过对形成学校间差距关键因素的教师实行再分配,和在五个城区组建49个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大学区”,辽宁省沈阳市实施综合改革的中学也达到城区学校总数的58%。大学区内的学校打破了原有界限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不仅统一组织备课、统一组织教学,还实现统一安排教学人员。
但是,也有人担心:均衡资源配置之后,能否保持优质?这涉及到如何衡量教育质量的问题。资源均衡后的教育质量,则涉及到对教学质量的重新定义,以及检验标准的重新制定和考量。“唯升学率的计量,按考分的排名,都将不复存在。当学校间不再关注和比较考试结果时,老师和学生才可能有实施和接受素质教育的空间。素质教育不应该沿用之前的‘唯考’论来检验教学成果,而更多地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潜力方向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