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中国能源安全分析_能源安全论文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能源安全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消费大量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增进居民福祉的同时,也为经济转型积累了一定物质资本,但伴随这种高增长态势,引发了系列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安全提上了日程。本文着重对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能源消费与需求做一分析,并就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能源消费与需求

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表明,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大体呈现倒“U”字型相关关系。在农业经济阶段,矿产资源消费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进入工业化社会,矿产资源消费上升,工业化高速增长时,消费成倍增长。工业化完成后,多数矿产资源消费增长开始趋缓。但是,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的消耗,呈现出与一般矿产资源不同的规律:随着人均GDP增长,能源消费始终近似线性上升,不存在增长的极限,也不存在增长的“拐点”,即便在后工业化时期能源需求也很难趋于平稳,基本上不会出现负增长。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使国家能源安全从有限安全、区域产销平衡发展到目前的国家层次阶段。在这一阶段上,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对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波动之中。在这27年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4年(1989年和2002—2004年)大于1,有4年小于0(1981年和1997—1999年),其余19年大于0小于1。1978—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2,如果剔除以上8个特殊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1。如果单独考察以上8个特殊年份,则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5。2002—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意味着这几年单位产出能耗在逐年攀升。自1978年以来,我国单位不变价GDP(按1980年价格计算)能耗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到了2002年却一反常态,首次出现上升,随后两年继续攀升。据初步测算,2004年我国每万元不变价单位GDP所消费的能源为5.28吨标准煤,比2001年上升了0.593吨标准煤。

从整体上看,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是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2002—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固然存在诸如投资高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系列原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在消费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取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很粗放,并由此造成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运输紧张。199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略高于生产量,能源进口开始攀升,到2004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达到1.24亿吨标准煤,能源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大。同时,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也呈现了相应调整(如表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大了能源需求量,历年来能源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呈现同向变动。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根本转变。如果任由这种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发展下去,必将造成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大压力,从而资源的供给和环境容量都不足以支撑这样一种耗费型的经济增长。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节约能源,避免当前的资源约束,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中国将消耗更多的能源。尽管不同研究机构或学者对2010年和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的预测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上升的趋势是一致的,并且几乎所有的机构均预测,到2020年以前,中国能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同机构在对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时,所采用的假设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GDP增长速度和能源使用强度的假设),所选择的基准年也不同。几个有代表性的预测结果如表2。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积极缓解能源约束,努力实现有序发展”,《统计研究》2005年第6期;②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③EIA: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5.

二、中国能源供给状况及趋势

1、能源矿产资源禀赋

能源储量总量代表了未来能源自给的潜在能力,而能源储量结构则反映了未来能源供应的多元化程度或健康状况。从2003年的非再生能源(煤炭、原油、天然气)数据看,世界主要机构(主要是BP公司)对中国能源储量的预测与中国的数据存在差异(如表3)。为了数据的可比性,在进行世界各国储量对比时,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本文的分析以BP公司的数据为主。

从人均能源储量总量(主要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三类)看,中国的人均能源储量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人均能源储量总量的40.4%。中国能源储量结构以煤炭为主,同美国储量构成结构类似,但是同世界总的能源储量构成结构有较大差异。在整个能源储量的构成中,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所占比例过低(世界均为16%,中国分别为2%、3%),未来国内能源供应多元化水平较低,健康状况不佳。

据BP数据,中国煤炭、原油证实储量近20年来变化比较稳定,天然气有较大增长,三者的人均水平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原油证实储量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表现出中国原油储量增长相对于世界原油储量的增长相对滞后;天然气近年来所占世界份额有大幅度上升(1984年为0.92%,1994年上升到1.17%,2004年达1.24%),未来天然气供应情景良好。

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据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资料,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即达73亿吨标准煤,大约是2003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3倍。

2、能源矿产生产

中国三类能源矿产产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同时产量上升势头较猛,上升幅度高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在世界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上升。

同时,能源生产结构与世界比有很大差异。煤炭产量超过原油和天然气的总和,2002年在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7.6%、原油占18.8%、天然气占3.51%;相比之下,世界能源生产结构则在多年来一直保持煤炭、原油、天然气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以原油为主,2002年在世界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结构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各占总量的28%、44%和28%。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尽管中国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在发展速度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3、能源的安全供给及趋势

从分矿种三类能源矿产的储采比上看,中国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4年底中国原油、煤炭、天然气储采分别为59年、13.4年和54.7年,而世界分别为164年、40.5年与66.7年)。在短期内,我国各类能源不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同世界总体水平相比,每一种能源都存在着后备储量不足的问题,中国能源产量进一步增加受到严重制约。其中,原油产能增长受到资源禀赋本身的制约,中国原油的供应弹性很低。1997—2004年中国原油产量已连续8年在1.6—1.7亿吨期间波动,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主要油田均进入中老期,目前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年,按照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增产难度较大;西部和海域原油产量近年来呈快速增长势头,其中,西部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5,海域占1/8,但是由于短期内难以形成产量接替的储量基础,产量的增长尚不能弥补东部产量的递减。从实际生产状况看,中国原油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而且完全成本处于每桶11—13美元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美元多。

近几年,中国煤炭产量持续上升,但仍然呈现紧张局面,虽然资源有保障,但产能的进一步增加受到两方面的严重制约:一是可供新建、扩建矿山的精查储量不足;二是煤炭生产的环境约束非常严重。同时,煤炭开采方式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的小型煤矿产量仍然占有相当比重,煤炭生产安全稳定供应缺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国际差距拉大,1980年,中国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是美国的49倍、澳大利亚的23倍、印度的6倍、俄罗斯的8倍,而2003年,分别拉大到美国的138倍、澳大利亚的250倍以上、印度的9倍、俄罗斯的10倍;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集中度低。

天然气近年来发展较快,产能和产量迅速增长,但是,天然气产能的进一步增加,则受到因下游管网不足,消费量难以扩大的市场制约,同时,与资源的潜力相比,生产水平仍显太低,开发利用强度还应该增加。

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基本上保持了自给自足,尽管自1992年中国能源供需基本面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变化,但能源总体的对外依存度并不高,自给程度达95%左右。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也比较单一,2003年57.66%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除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的矛盾外,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这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

三、中国石油进口现状、趋势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中国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总量也迅速放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显现。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极其有限,1979—1985年间年均增速为3.6%;1985—1990年间年均增速为2.0%;1990—1995年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间年均增速为1.5%;2000—2004年间年均增长1.8%。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79—1990年间年均增速为1.75%;1990—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7.8%;1995—2000年间年均增长了7.6%,2000—2004年间年均增长7.4%。1990—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6%;而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只有1.3%的水平。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石油净进口872万吨,自1965年以来首次出现石油赤字。此后,石油进口稳步快速上升,进口费用逐渐增,2004年的进口费用比2003年猛增了112.56%,2004年的净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是1.515亿吨和431.5亿美元,进口石油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45.2%,但在世界总体进口量中所占份额不高,仅为世界的6.6%。石油对外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需求占其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比重越高,石油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反之亦然。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且趋势明显。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测算,1997年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为22.3%,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长到61%和76.9%。

一般情况下,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增长意味着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在增加。根据西方的石油安全理论,石油进口依赖所造成的石油安全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物质方法和经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方法是石油进口依赖与石油进口脆弱性之间的关系。石油进口依赖的脆弱性是理解石油安全的关键因素。应用这一评价方法考察中国石油安全状况,可以得到结论,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可以说,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4%,产量占世界的4.5%,但消费量却占了世界总量的8.2%——资源支撑力严重不足,就像“小马拉大车”,供应增长有限(国内希望不大,利用国外资源困难重重),需求大幅增加,利用缺乏效率,运输线受制于人,可见中国石油安全态势的严峻。

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了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依赖,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中国进口石油资源也推动了世界石油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石油经济和经济的增长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历史也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外关系战略格局的改变至今,中国在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购买的渠道没有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石油进口过程畅通,所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商业和政治风险。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如何控制石油对外依存度。关注石油(以及其他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政策意义在于不断提醒我们重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幅度和速度的战略重要性。1993年以来,伴随着石油进口量和比例的上升,中国在GDP总量、人均GDP水平、进出口总量、外汇储备等经济发展指标方面都有了持续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形下,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这是中国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能源不安全隐患。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998年中国生产单位GDP所消耗的石油,是经合组织国家的2.31倍。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增长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有明显增加的迹象,与美国、印度比较,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度低于美国与印度,但近年来有所提高。低效率、无节制的石油消费增长只能加深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或进口脆弱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控制为保障境外石油供应所需付出的代价应该从理顺国内能源与经济互动的机制入手,燃料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多样化等是尽可能提高能源自给程度的必要措施。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保障问题涉及到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多方面,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尤其是高油价,是中国石油安全中的重要经济风险。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等的研究,石油价格上涨对不同国家经济的影响差异很大,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因能源强度较高,能源效率较低,因此受到的影响大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中国GDP将下降0.8%、通货膨胀率上升0.8%。

四、中国能源安全现状透视:几点结论性认识

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自1992年中国能源供需基本面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变化,是当前出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在全球化条件下,能源安全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如何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处理国际能源市场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从政治、经济两个视角、国内、国外两个层面综合思考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统筹能源开发和节约、统筹能源发展和改革、统筹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要素。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呈现如下特征:

1、能源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均很突出,能源消费畸形增长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源

从能源供给角度看,就能源资源禀赋而言,中国传统能源资源总量丰富,据世界第三位,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这是中国长期能源安全保障的根本依托。但是,传统能源资源结构不合理,油气资源所占比重太低,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从能源生产角度看,能源供应的弹性非常低,中国能源产量(包括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增加受到严重制约,这是当前中国能源形势紧张的根源,其中,原油产能增长受到资源禀赋本身的制约;煤炭产能增长受到精查储量不足、生产安全和环境容量等条件的制约;天然气产能增加受到因下游管网不足消费量难以扩大的市场制约;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尽管资源潜力巨大,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

就能源需求而言,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文发展权利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费保障,由于社会分摊成本和基本生存的需要,以及经济制度的转型,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很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能源消费量会出现较快增长,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从而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二次能源转换率低和洁净煤利用技术水平不高,造成整体能源效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费畸形增长,利用粗放,是中国出现能源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中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电、冶金、化工、建材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2002年占全国煤炭总消费量的85%;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结构,国外主要是用在运输部门,而中国则工业部门也是用油大户;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中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工业燃料等部门,占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左右;居民却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却很低。国外天然气新增需求主要用于发电,而在中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领域中,发电所占比例也不高。

2、石油进口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石油安全供应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关键

中国对海外石油依存度的增长受到国际石油产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条件的严重制约;同时,低效率、无节制的石油消费增长也加深了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或进口脆弱度。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近年来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太大,但地区不平衡性非常突出,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已成为石油消费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4年到2004年该地区石油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其消费量上升了3.6个百分点,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从1994年到2004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下降了0.05个百分点),但消费量所占比重增加5.6个百分点。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提高,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的好坏。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同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石油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石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原本世界经济与政治局势影响深远的石油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趋复杂难料,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运输安全。因此,当前石油安全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供应增长有限,需求幅度大增,利用缺乏效率,运输线受制于人的情况下,石油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中国与国际石油市场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形成相互依赖的现实,全面参与国际商业机制与运作、参与OPEC和IEA等国际能源组织的运作、改变国内外就中国石油等能源市场变化的信息不对称,规避高油价风险,通过驾驭这种相互依赖(包括进一步理顺国内能源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提高国内经济的能源利用率),有效控制石油对外依存度,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唯一选择。

3、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是控制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有效措施

煤炭是中国能源的基石,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中长期内不会改变,煤炭不仅在确保中国能源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确保整个东北亚的能源安全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亚太地区和东北亚(仅限中日韩,朝鲜和蒙古所占比例甚低,可不记入)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2%和2.1%,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7.7%和1.0%,但却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29.7%和19.1%,结构性特征决定了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在能源安全中需要高度依赖煤炭。中国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2.6%,石油、天然气分别占1.4%、1.2%,煤炭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础。

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3.7%,但是,在中国只占2.5%,如果到2020年将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国严峻的石油形势。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中国能源安全分析_能源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