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湖北武汉 430033 )
【摘要】目的:探讨了体位引流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影响及护理配合相关内容。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收的10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患者,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体位引流护理后再吸痰;对照组翻身、叩背后立即吸痰,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对吸痰的耐受性明显比对照组要强,并且吸痰效果比较好,吸痰间隔时间较长。结论: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吸痰效果,减少缺氧症状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体位引流;翻身拍背;吸痰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213-02
保持新生儿的呼吸道顺畅是护理中预防气管插管新生儿出现其他并发症以及缺氧状况的重要措施,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1],本文研究了在加强气道湿化的基础上,在吸痰前对患儿进行正确的翻身并适当的拍背后侧卧位行体位引流,再进行吸痰效果更好,并且吸痰时也不进行气道冲洗或向气道中加入湿化液,效果显著,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新生儿100例,平均胎龄为(36.1±3.3)周。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31例患儿,采取体位引流,吸痰前应给患儿翻身并拍背1~5min,同使患儿保持侧卧位10~15min,体位引流后予以吸痰;对照组69例患儿,翻身、叩背后立即吸痰。同时,两组患儿均按需吸痰,吸痰前后根据患儿情况调整氧浓度10~100%,氧气吸入时间为l~2min。
1.3 效果评定标准
优:吸痰后双肺无痰鸣音,在吸痰过程中无发绀、呛咳现象发生,并且在吸痰操作完成后血氧饱和度迅速恢复到90%以上。差:吸痰后双肺仍有痰鸣音,且吸痰过程中有发绀以及呛咳现象发生。吸痰操作完成后血氧饱和度不能迅速恢复正常水平。
1.4 用统计软件
SPSS 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详见表1、2。
3.讨论
(1)正确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吸痰效果。先对患儿拍背2~5分钟,然后让其保持侧卧位行体位引流10~15分钟左右,这样在吸痰前对患儿进行体位引流能够提高吸痰效果,并且能够有效的稳定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尽量避免缺氧状况的发生,提高患儿对吸痰的耐受性。在吸痰前应增加吸氧浓度,增加患儿体内氧储备量,提高患儿对缺氧的耐受性,避免由于吸痰缺氧性操作导致患儿发生缺氧症状,引发其他并发症[2],待吸痰结束后,再吸入高浓度氧2~3min,以此来预防患儿血氧饱和度的下降,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由于吸痰时中断了呼吸机的使用,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容易发生缺氧症状,因此正确的翻身、拍背后行体位引流可减少由于吸痰缺氧性操作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3]。从本文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组的吸痰间隔时间短,并且吸痰次数相对也较多,使患儿更容易发生缺氧症状。另外,由于气管插管容易造成黏膜损伤和分泌物的滞留,使呼吸道的屏障作用减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从插管中进入到体内,因此,应及时清理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保证此部位的清洁和呼吸顺畅。
综上所述,吸痰是一个缺氧性的操作,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吸痰效果,减少缺氧症状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淑琴,王茂娟.对气管内滴注盐水常规护理操作的商榷[J].福建医学杂志,2014,25(12):791.
[2]阮复卿,郭玉兰,侯效琴,等.吸痰新方法提高血氧饱和度护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4(3):21.
[3]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42.
论文作者:刘文华,吴莉华,韩文玲,章咏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患儿论文; 体位论文; 饱和度论文; 发生论文; 新生儿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