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中国论文,物流业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连接着各经济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物流业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量[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物流链创新,推动物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可见,物流业发展已被提高到国家经济战略高度。 服务创新是指服务业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具有无形性、广泛性、难复制性、形式多样性、顾客导向性和企业层面适用性等特性[2]。加大物流业的服务创新力度,有助于突破发展瓶颈、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从而形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物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服务创新及其在物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服务创新的特点,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客观评价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据此提出提升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1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经历了1990-2000年期间年均增长20%的粗放式基础扩张后,2001-2010年间进入可年均增长15%的高增长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物流业进入了年均增长约10%的换挡和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3]。 1)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以来,受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快速发展的带动,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呈快速增长态势;受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2005年增长了3.4倍;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达3696亿元,同比增长32.9%,其增幅比2013年高2.5个百分点;再生资源物流总额达8455亿元,同比增长14.1%[4]。快递物流业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为139.6亿件,同比增长51.9%,中国的快递业务量首次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其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亿件[5]。 2)行业增加值占比平稳增长。2014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8.3%;贸易物流业增加值为6781亿元,同比增长7.9%;仓储业和邮政物流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8%和35.6%[4]。预计2015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将达3.24万亿元[6]。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8%。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7.5%左右①。 3)社会物流成本仍然较高。201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8.0%,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约9.5个百分点,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高于“金砖”国家印度和巴西5~6个百分点[7]。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6.9%,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6.6%[4]。数据显示,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增幅放缓,但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4)企业盈利能力仍然偏弱。2013年前11个月,国内重点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1%,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低1.4个百分点[8]。2014年前11个月,国内重点物流企业的利润额同比增长9.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0%[9],较2013年同期小幅提高了0.9个百分点。2015年前8个月,国内重点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利润比2014年同期下降19.8%,收入利润率低于2013年同期0.6个百分点[10]。可见,当前中国物流企业在经营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其整体盈利能力仍然偏弱。 5)行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2014年6月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②。目前中国物流业已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逐步从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变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整合发展、创新驱动,逐步释放发展潜力。 综上,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稳中有进,但是面临成本有待降低、盈利能力有待增强、结构有待优化的发展瓶颈。中国物流业要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增强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长期规划目标。 2 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特点 物流业服务创新是指物流企业投入资金和人员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以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创造价值的创新行为和活动。中国物流业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其服务创新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产品创新和重组创新相当活跃。中国物流业正加快传统业务升级,减少物流环节,向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物流管理服务,增值服务、业务重组和联盟合作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部分物流企业以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速回落为契机,低成本整合资源,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例如,2015年中国中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延长航运服务链条。2016年3月中国最大的两家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形成强强联盟以增强在国际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 2)过程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效果明显。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物流技术装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了物流信息系统与实体物流网络的融合(如车联网、物联网金融等),促进了智能追溯系统的应用。大部分物流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投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得到了普遍应用,食品、药品的FRID双向追溯系统已普及应用[11]。2015年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LOGINK)③上线运行。该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采用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促进了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 3)传递创新和组织创新初显成效。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逐步转变,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物流网络布局日趋完善,但物流市场竞争加剧。2014年京东集团实施九大战略打造大物流生态圈,完成了全国七大物流中心的地理卡位,建成了截至目前最大的中国电商自建物流网,启动了“高铁电商专列”,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地开通了6列快递铁路运输网络,开始使用自主研发的自提柜,将物流渠道渗透至三线至六线城市及农村地区[12]。 4)市场创新和专门化创新逐步推进。随着社会各方对物流要求的提升和物流市场本身竞争的加剧,物流平台开始切入电商市场和延伸产业链。2010年宅急送公司上线了商品代销平台“E购宅急送”,顺丰速递推出了购物网站“顺丰E商圈”,申通快递创办了“久久票务网”在线销售火车票,上海圆通快递推出了农产品销售网站“新农网”等。2011年安吉汽车物流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业务,推动汽车产品产供销以及售后市场的供应链一体化。2015年宁波港冷链物流运营商构建了包括生产、储藏和运输等环节的完整冷链物流产业链,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冷链物流配送中心[13]。 5)规范化创新倍受重视。2010年《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要求》(GB/T 24359-2009)以为用户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为核心,提出物流服务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指标。《多式联运服务质量要求》以一票完成多种运输方式为出发点,规范多式联运的具体服务环节和考核标准。2014年京津冀试点物流标准化初步取得了企业联盟共推、单元化物流提效等创新成果。 综上,中国物流业已开展不同程度、形式多样的服务创新活动。对这些创新活动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整体评估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探索推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为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中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 3 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应有明确的评价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建立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而系统的指标体系,用于阐述物流业的服务创新成果,真实反映物流业服务创新的发展态势,探寻各指标对物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本文根据以下原则建立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测量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要反映服务创新的环境,不仅要强调服务创新水平的总量因素,而且要强调服务创新的质量和结构等因素,不仅要考虑服务创新指标,而且要考虑技术创新指标。 2)行业针对性。在遴选评价指标时,必须围绕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特点,所选指标必须对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具有直接影响。 3)指标独立性。评价指标在内容上应具有代表性,在时间上应具有独立性,尽量选择反映单位时期内服务创新现状的指标。 4)数据获得性。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比性。 5)内容稳定性。评价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应相对稳定,以便可对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综合指数评价(composite index evaluation,CIE)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创新评价方法。它利用一种规则将指标数据无量纲化,考虑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各指标一定权重,然后加权得到综合指数[14]。综合指数评价法是对每个指标都赋予权重,据此进行综合评分计算,有利于不同指标、不同评价主体的比较。综合指数评价法有3个主要环节,即选取指标、确定权重、选择评价运算模型。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定性或定量方法,使得该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15]。 笔者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2.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根据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模型[16],将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准则层;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发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建议的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37个二级指标中,27个指标(73%)直接反映了服务创新的特征;10个指标(27%)反映了中国物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并遵循了测量系统性的构建原则;14个指标直接反映了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特点,并遵循了行业针对性的构建原则。各级指标都是基于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发展的特点并参考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建议选择的,且所有二级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内容代表性和时间独立性,遵循了指标独立性、数据获得性和内容稳定性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中国物流业专家、学者和客户给出的指标相对重要性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之进行处理后确定各指标权重。为了获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分值,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7份,问卷回收率为92.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积并将向量归一化,得到各指标权重,微调后的最终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创新产出的权重最大,依次是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表明上述确定的权重符合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模型,即服务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创新环境和较大的创新投入才会产生创新效用。鉴于各指标权重是根据中国物流业的专家、学者和客户的打分结果并结合一致性检验结果得到的,基本符合中国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特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是比较科学、客观和合理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 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 根据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实际测评,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并客观评价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据此提出提升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4.1 评价过程 首先收集2009-2013年全国层面各评价指标的数据,如表2所示。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年鉴、行业调研报告、企业年报等行业统计数据,并采用线性拟合法补充缺失数据。其中,因为无法从各类年鉴、行业报告中获取指标B13和B14的数据,所以笔者对全国重点物流企业的年报数据进行汇总处理。所选取的重点物流企业分别是交运股份、广深铁路、中国远洋、中海发展、中外运长航、中储发展、外运发展和新宁物流。这8家企业分别来自公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水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快递业,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然后,采取极大值法和极小值法两种无量纲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其中,除了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万元社会物流总额所花费的物流费用”两项指标采取极小值法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外,对其他指标均采用极大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最后,将各指标权重乘以经标准化处理过的相应指标效用值并加总,即得到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最终得分(见表3和表4)。 4.2 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4可知,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较高且逐渐提升,但增幅明显下降。具体而言,2010年同比增长13.5%,涨幅较大;2011年同比增幅下降明显,仅为6.0%;2012年同比增幅为7.2%,2013年同比增幅为6.8%,相较2011年略有回升。 4.2.1 中国物流业创新投入分析 从表4可知,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投入得分逐年增加——年均增长5.5%,但增速缓慢。 1)员工投入快速增长。2009-2013年间中国物流业的员工投入得分年均增长12.7%。从业人员中具有物流师资格认证的人员数量由2009年的7.4万人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20.0万人,年均增长28.2%。物流业相关科研人员中具有中高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比由2009年的59.5%提升至2012年的64.70%。物流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年均增长10.2%。员工投入的快速增长表明中国物流业仍处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的阶段。 2)研发投入不断提高。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研发投入得分年均增长4.0%。中国物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0.2%,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物流业运行的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物流园区等物流设施建设较快。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资额的年均增长率为-7.7%,下降幅度较大,表明中国物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条件有待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1.3%,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物流业对科技研发活动越来越重视和鼓励。 3)非技术变革比较活跃。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非技术变革得分年均增长5.9%。在全国重点物流企业中,实施经营模式创新、业务重组创新以及市场开拓创新的企业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并趋于稳定,显示出非技术变革比较积极;而实施组织变革的企业占比波动较大,但是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物流业的非技术变革还是比较活跃的。 4)与外部行为者的合作非常态化。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与外部行为者合作得分呈波动下降趋势。重点物流企业中与竞争对手合作进行创新的企业占比基本保持在50%左右;与客户合作进行创新的企业占比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83.3%,而2013年仅为33.3%;与物流技术与设备商合作进行创新的企业占比从2009年的66.7%下降为2013年的16.7%。表明中国物流企业与外部行为者的合作创新处于不稳定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不断完善物流人才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持续加大对中国物流业科研基础条件的投资力度,推动物流业开展服务创新的研发活动;通过持续的组织变革提高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业务重组以及市场开拓方面的变革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创新水平;持续加大与竞争对手、客户、物流节点城市、物流技术与设备商的合作力度,不断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专业服务水平和竞争优势。 4.2.2 中国物流业创新产出分析 从表4可知,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产出得分年均增长9.4%,表明中国物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稳中增长。 1)经济效益平稳增长。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经济效益得分年均增长9.3%,表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全国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从2010年的11.4%下降到2012年的3.7%,2013仅为4.3%,表明中国物流业的经营效率较低,亟需通过服务创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2)知识创新非常活跃。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知识成果得分年均增长33.6%,呈快速增长趋势。此期间物流业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相关科技论文数量、科学技术奖项目获奖数量都呈快速增加趋势,表明中国物流业在物流科技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3)服务效率有所提高。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服务质量得分年均增长3.5%。其中,万元社会物流总额所花费的费用由2009年的631元降为2013年的516元,物流成本有所下降但仍维持高位,表明中国物流行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维持在18.0%左右,表明中国社会物流费用仍处于较高水平。 4)溢出效益非常明显。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溢出效益得分年均增长5.0%。其中,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6%,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物流业快速增长的溢出效益非常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大力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集约发展,同时尽力削减土地、燃油、人力和资金等运营成本开支,不断提高物流业的经营效率;完善服务创新激励机制,保持从业人员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知识成果;尽快形成网络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将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保持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继续提升其服务创新溢出效益,从而产生更大更好的服务创新效用。 4.2.3 中国物流业创新环境分析 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环境得分年均增长10.2%,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环境在逐年改善。 1)政策资金较为充足。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政策环境得分年均增长11.3%。国家对物流业扶持政策的数量不断增加——年均增长7.9%。国家R&D经费支持中的政府资金年均增长16.5%。可见,国家为物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2)经济运行条件良好。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经济环境得分年均增长14.8%,表明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经济环境明显改善。国内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7%、15.7%、14.4%和18.8%,其高位增长推动了工业品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等社会物流需求规模持续增长,为中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运行条件。 3)技术环境日趋成熟。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技术环境得分年均增长2.3%,呈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13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中小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基本稳定在80%左右[17]。截至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47.9%[24],比2013年增长了4.6%,表明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发展依存的技术环境已日趋成熟。 4)社会物流需求非常旺盛。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社会环境得分年均增长14.1%。其中: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9.6%,处于高速扩张阶段;开办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年均增长8.7%,表明物流学科发展和物流人才培养受到高度重视,也表明社会对物流需求非常旺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相关部门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改善管理体制,落实相关物流业创新发展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进一步增大社会物流需求规模;推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物流业的运用发展;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营造良好的服务创新环境。 5 结语 本文的评价结果显示,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整体的服务创新能力逐年提高。中国物流业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进一步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向质量效率集约式增长转变。为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通过持续增加创新投入、最大化创新产出和不断改善创新环境3个途径提升其服务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加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大科研基础条件投资力度,鼓励科技研发活动;促进非技术变革和与外部行为者的合作创新;大力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集约发展,尽快形成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改善管理体制,促进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符合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服务创新特点,能够反映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的发展态势。作为评价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标准和尺度,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政府对物流业的创新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并可为中国物流企业提高服务创新绩效、改进服务创新质量和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提供参考意见。 注释: ①见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②见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③http://www.logink.org/eac/web/info。我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我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