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年俄美关系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关系论文,年俄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51.2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08)3期0019-06
3月2日,俄罗斯结束了新一届总统选举。美国的总统选举虽未正式开始,但预选角逐却早已是难解难分。普京和俄当选总统都先后流露出欲与美改善关系的愿望,布什及美主要总统候选人也有与俄进一步缓和关系的迹象。随着俄美总统的换届,两国低迷的关系是否会出现转机,已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一、俄美关系持续僵冷
“9·11”事件后,在普京积极推动、俄罗斯单方面做出重大让步的背景下,俄与美及西方关系空前拉近。俄成功与美国、北约和欧盟连续举行三个高峰会议,普京总统还与布什总统签署了《俄美新型关系宣言》,宣布互为敌手的时代已经过去,冷战真正结束,俄已成为美的朋友和反恐盟友。
然而,美却丝毫未放缓对俄的战略遏制与合围。美借反恐进驻中亚、进而染指高加索、推动北约不断扩员,继续进行导弹防御系统试验,并示威性地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为进一步压缩俄的战略空间,美还不断蚕食俄的原有势力,继在格鲁吉亚成功发动“玫瑰革命”后,又在独联体内连续策动“颜色革命”,全力推行大中亚计划,将独联体国家从俄势力范围剥离,使俄失去战略根基。同时,还计划在东欧和土耳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形成对俄战略合围态势。使地区主导权逐步向美转移,俄在地缘政治利益方面连连失利。特别是美推动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的开通,又使俄能源战略利益受到极大冲击。美遏俄、弱俄步步紧逼,不让俄有喘息之机,并不断指责俄民主进程倒退和实行能源讹诈政策,还利用非政府组织干涉俄内政,把俄逼人死角。
俄自感实力不济,对美一让再让,战略利益不断被美吞噬,妥协退让已近底线。为求生存、争平等,俄被迫奋起反击,独立性和进取性明显增强。俄适时出台《俄罗斯对外政策概览》,突出强调今后要大力提升俄国际地位,调动一切资源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凸显俄强势外交。与此同时,俄政府还拨款2000亿美元重整军备计划,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并恢复战略轰炸机挂弹洲际巡逻,海军舰队远航执勤,频频展示军威。针对美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还加紧试射新型导弹,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持战略平衡。特别是继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高调抨击美单边主义和黩武政策后,俄又宣布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今年初,又任命了令西方十分头疼的民族主义者德米特里·罗戈津担任驻北约代表,再次表明俄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对美国显示出自苏联解体以来最为强硬的立场。
美对俄的反击不满,继续向俄施压,并不断指责莫斯科“在伊朗、科索沃、导弹防御、北约东扩、武器条约和自己国家的治理问题上与华盛顿唱对台戏”。①2月17日,美不顾俄的强烈反对,联合欧洲部分盟国强行推动科索沃宣布独立,并公开表示,美国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以期迫俄做出重大妥协,使俄再度陷入战略被动局面。俄对美鼓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反应强烈,当天,俄外交部发表声明予以强烈谴责,认为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赫尔辛基议定书原则和科索沃磋商框架以及有关各方组成的高级别联络小组所达成的共识。俄驻北约大使罗高津还向北约警告说,如果事态出现不测,俄方不排除出动军队武力干预的可能。与此同时,俄立即宣布解除对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共和国的制裁措施,给美以颜色。
经过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凭借石油美元的强劲支撑,俄已今非昔比,国力日渐增强、影响力不断上升,与美抗争平添了不少底气。美执意推行强权战略,对俄围追阻截不依不饶,俄依托现有资源奋力抗争气势不减,俄美两国对峙进入僵持阶段。美专家惊呼,“美俄关系在逐步恶化。紧接着‘9·11’事件袭击后两国关系达到顶峰,但现在是20年来最糟的。”②
二、俄美都有藉“大选”打破彼此僵局的意愿
2007年12月,俄罗斯“总统党”——统一俄罗斯党在俄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决定性胜利,这为普京总统提名俄第一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作为该党唯一总统候选人,延续自己的既定内外路线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的俄民调显示,有70%以上的民众对梅德韦杰夫表示支持。
(一)俄继任总统“软硬兼施”向美发出善意回应。3月7日,俄中选委公布了总统选举正式结果,梅德韦杰夫以70.28%的得票率当选为俄新一届总统。梅德韦杰夫政治立场相对温和,是普京班底里较为“亲近”西方的人,也是被西方媒体视为俄高官中唯一没有对美“出言不逊”的人,其自由主义倾向也较明显。他的对外“施政纲领”强调,继续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在国际法原则基础上开展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多的盟友以共同解决迫切的国际问题”。然而,人们也发现,在竞选总统期间,虽然梅德韦杰夫为迎合一些选民排美心理需要,发表了某些对美措辞激烈的言论,但他同时也发出了一些近年来俄高官很少表达的有关“加强民主”的信息。他在演讲中公开承认“限制言论自由是当前俄罗斯国内外批评者提出来的主要意见之一”,同时还认为国民拥有自由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要切实保护媒体的独立”,使其“在整体上保障社会和权力机关的信息反馈。”梅德韦杰夫还称,“俄罗斯是一个将民粹主义合法化的国家。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如此普遍地无视法治。”③他还提出有必要建立独立的法庭、实现言论自由、保护私有财产以及结束小企业向官员们提供“敲诈性”的贿赂。④梅德韦杰夫曾表示,他一方面会执行“普京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打算改变俄政策的重点。“他还暗示,自己的政策将建立在其他一些更自由化的价值观上。”⑤
显而易见,俄继任总统在对美一直关注的保护言论自由和惩治腐败问题上开始向其释放善意的回应信号。而且,梅德韦杰夫还进一步表示,希望在布什离任后,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关系能够升温,说“与有现代观念的人合作比与那些眼睛总是看着过去的人更容易。”梅德韦杰夫在大选前的“敏感时期”向西方发表的这些“敏感话题”绝不会是擅作主张。
(二)普京选定“温和派”作继承人意在对美政策能“游刃有余”。梅德韦杰夫是普京钦定的接班人。选定他作为自己路线的继承人,是普京经过深思熟虑、几经遴选做出的历史性抉择。普京最终舍弃一直被看好的对美强硬派、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圈定易被西方接受的、较温和的梅德韦杰夫,不能说没有以“梅普”互补,刚柔并进应对俄美关系复杂多变的考量。伊万诺夫虽对普京忠心耿耿,但在对美政策上一味主张以硬对硬,缺少必要的灵活与策略性,拿捏普京的对美韬略有时显得滞后。而普京经过八年与美直接打交道,十分清楚对美一味强硬,对俄改善外部环境不利,但对美总是退让俄也承受不起。近年来,俄之所以对美采取强硬政策,主要还是因美逼俄太急,使俄产生安全危机感,引起的强烈反弹,并非俄的本意。无论从近期还是远期来看,俄都经不起与美关系持续走低的困境。在发展与美关系上,普京需要一个“柔中有刚”的继承人。而梅德韦杰夫正是这样的人选。在竞选总统期间,梅德韦杰夫不止一次地表示,俄罗斯应该继续沿着普京开创的路线走下去。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普京对外方针的核心恰恰是融入西方,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
所以,尽管梅德韦杰夫一再表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挥联合国在解决世界问题中的作用,强调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是俄外交的“绝对优先方向”,并继续保持与所谓的“问题国家”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俄今后将要采取与美强硬甚至对抗的政策。只要美放缓对俄挤压、尊重一些俄的关切,俄会积极呼应美的善意。
(三)普京及俄当选总统均流露出欲做些妥协以改善与美关系的愿望。2008年3月17日,普京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和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时表示,俄愿意部分接受布什总统为改善麻烦不断的美俄关系而提出的“新框架建议”,⑥梅德韦杰夫也对美方表示,“我们应当建立延续面向未来的俄美关系基础。为此我们存在一切可能。”⑦尽管俄已没有多少退路,手中的牌也不多,但俄还是在普京的安排下,再次向美开启了通向“和解”的大门,凸显俄为改善与美关系的诚意。
(四)美主要总统候选人及高层也不同程度显示出要与俄缓和关系的迹象。美总统选举虽未正式开始,但选战角逐早已拉开帷幕。形成了美共和党候选人、国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民主党候选人、国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三强对决、角力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最有实力的总统候选人的对俄政策表述也相对平和。这里除了美朝野上下被是否要从伊拉克撤军以及国内的次贷危机、市场疲软等经济和民生问题所困扰,相对减少了对俄罗斯的关注外,但也不能不看到,美主流社会并不想使美俄关系长期处于“顶牛”状态。美需要的是一个虽不情愿,但又不得不跟着美“指挥棒”转,抑或不给美全球战略“添乱”的俄罗斯。为此,美需要与俄的合作。
麦凯恩是冷战时期美保守派的典型代表,尽管其冷战思维根深蒂固,又是共和党中主张对俄强硬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但他还是批评布什的对俄政策失误,很早就与其拉开距离,“以免被民主党人说成是他的当选是‘布什—麦凯恩’的一部分,即相当于布什再一次当总统。”⑧表示要“更多强调国际合作”。希拉里和奥巴马在本次总统竞选中也都没有在对俄政策上多着笔墨,只是对俄民主状况表示担忧。前者对俄直接提出尖锐批评,称如莫斯科不回到“民主道路”上,美就不会把俄看成合作伙伴。而后者则婉转地表示要“改善那里的民主进程”,但同时却强调“莫斯科和华盛顿有共同利益”,为此“双方必须携手合作”。
俄总统选举过后,尽管美国对俄总统选举都有些批评,但更多的还是表示愿与俄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共事”。美参议院外交委会主席约瑟夫·拜登称俄的总统选举“有毛病”,但他同时却表示,“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接任的是世界上最艰巨的一个职务。”他称,“美希望梅德韦杰夫能使国家管理体制更透明、更高效。美国愿意俄罗斯强大、繁荣富强和民主,成为战胜诸多挑战的伙伴。”⑨布什总统也在第一时间给俄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打电话祝贺,表示对梅德韦杰夫最近发表的有关个人自由、媒体独立、推行法制和惩治腐败等主张产生极大兴趣,并写信给行将离任的普京总统,表示愿意在“新的框架”下改善两国关系,对俄美下任领导人发展两国关系寄予希望。俄媒体评论说:“近日,布什几乎是以一种迎合的口吻谈论俄罗斯,他建议即将接替自己的下任总统与俄罗斯未来领导人建立直接的私人关系。”布什还强调说:“显然,我们在科索沃问题上存在分歧,在其他领域里也会有不同意见。但为了国家利益,领导人之间还是应当发展私人关系”。⑩
美国务卿赖斯虽然称,“我们对许多俄罗斯和欧洲的,包括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独立观察员所反映的对候选人的注册程序及平等进入媒体的担忧感到关切”,认为选举“缺少足够的竞争力”,但还是“准备与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合作。”她强调说:“不论我们怎样评价选举过程,但美国和俄罗斯都感受到了重要的战略利益,因此,我们希望能够紧密地与梅德韦杰夫先生就我们共同关切的类似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地区和宗教冲突、甚至全球性问题,包括卫生、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合作”。(11)接着,她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再次前往莫斯科,就美计划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等问题继续与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和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举行“2+2”会谈。此间,赖斯还强调:“没有比俄美关系协作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12)美的“主动姿态”给足了俄面子,彰显了美高层欲在梅德韦杰夫上台后急于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姿态。
(五)俄美索契高峰会晤为拉近彼此关系加力。2008年4月5日,布什总统在结束北约峰会后即顶着美国内一些人反对与俄领导人这么快又见面的压力,径直前往俄罗斯索契与俄领导人会晤。俄美高层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频频”见面磋商,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这足可说明布什急于想在普京卸任前能被其说服按照美“路线图”调整双边关系框架协议的心情。
俄方对此次高峰会晤也十分重视。梅德韦杰夫在与布什总统会晤时称:“俄美关系是世界安全的关键因素”。他还承诺:“我就职后,即打算使我们的关系不停顿地发展下去”。(13)此间,经过反复磋商,俄美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宣言。宣言主要包括安全合作、防扩散、反恐以及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内容,但双方未能在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化解分歧。这份宣言“将是过渡时期以及近期和中期两国关系的方向标”。(14)
三、俄美藉“大选”转圜关系空间有限
尽管俄美总统大选进程不一,选情迥异,继任者或候选人的政治主张也有相当大的差别,但都无法回避如何解决俄美关系持续走低的这一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双方从俄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都不可能放任两国关系持续僵冷,甚至走向对抗。两国都会借各自总统换届契机调整对对方的政策,缓解目前两国关系僵局。然而,基于俄美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从俄候任总统和美最有实力问鼎下届总统宝座的总统候选人的对外政策看,在对如何改善俄美关系的具体问题上都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对策。因此,无论何人当选两国总统,双方缓和“麻烦不断”的俄美关系的空间都将是有限的。这是因为:
(一)俄美改善关系的立场相差太远。冷战结束以来,俄美关系走近和疏远的主动权始终都在美国一边,俄罗斯一直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境地。目前,俄的战略地缘处境已是十分艰难,战略退缩已经濒临本土边界。俄不能,也没有更多的妥协的余地与美达成相对平等的交易,几乎是“背水一战”。美虽想缓和与俄的关系,但明显在做表面文章,不愿做实质性让步,继续玩弄“9·11”事件后对俄惯用的“虚情假意”手法,以期用廉价的“屈尊”和虚无缥缈的“私人情感”换得俄的重大让步。无论是布什还是美其他高官,都死死抓住俄当选总统关于改善俄民主环境的“表述”不放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务卿赖斯在表示要与梅德韦杰夫合作的同时,也称“我们呼吁梅德韦杰夫先生能够遵守法律至上,重视同腐败斗争,以及在选战中他对言论自由支持的承诺,包括媒体独立。我们呼吁他在就任后能就法律至上、独立的媒体和民主体制采取具体措施。”她还进一步强调说:“这些措施,都是他(梅德韦杰夫)自己说的,这是俄罗斯的利益,同时也是俄罗斯的国际义务关键的组成部分”。(15)目前,俄美都期待对方能做出更大的让步。
(二)俄当选总统不会推行与前任相悖的对美政策。首先,俄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是普京的得意门生。从1992年起,普京就与他这位前副手共事,一手把他提拔到总统办公厅主任、俄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进而推向俄罗斯的权力顶峰。对梅德韦杰夫今天的安排是经过普京长期“考察”,缜密思考做出的抉择,与叶利钦退位前的“临时启用”普京情况不一样。为此,普京不止一次暗示,“梅德韦杰夫将是一位合格的总统。”(16)其次,普京是在其执政生涯处于顶峰,民众威望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光荣”退下来的。普京的兴国安邦、走强国之路的方针符合俄的国情,深得民心,其威望犹如磐石,无人可撼,与叶利钦退位时的威信日渐低落明显不同。再次,梅德韦杰夫的自由主义倾向只是相对的。因为“他也曾赞同普京通过外交手段、武力炫耀相结合来塑造俄罗斯的咄咄逼人的形象。”今年1月,在俄对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科索沃独立问题表示强烈反对时,梅德韦杰夫还赞许地说:“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重新找到了合适的位置。”(17)
此外,普京退位不退职,保驾护航使其路线能得以延续。普京曾说过,今后他“将与梅德韦杰夫一起治理国家。”其含义不单单是他“支持梅德韦杰夫,支持他提出的,现在是梅德韦杰夫的口号和纲领。这与叶利钦时代有非常明显的差异。(18)叶利钦退位后,更多考虑的不是继任者是否会改变其先前路线,而是他的个人安危,担心别人会对他秋后算账。而普京则完全不用这样。
“根据俄罗斯政治体系运作规律,可以预测,只有在得到普京协助的情况下(在保持精英各派利益平衡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原文注),梅德韦杰夫才可能自由施政。(19)政治分析家德米特里·奥列什金分析说:“梅德韦杰夫可利用的政治资源太少,即使想实行独立的政治方针也办不到。”(20)由于权力的天平无论从道义和民众心理上都将会长期向普京倾斜,所以,梅德韦杰夫另起炉灶并非易事,何况他也未必会有别出心裁、“弃主”独辟蹊径的想法。美国的一些俄罗斯专家也对梅德韦杰夫政府是否会真正改变俄目前的“民主”问题持怀疑态度。就在俄罗斯总统大选前夕,华盛顿颇具影响的传统基金会研究所召开了一个题为《俄罗斯总统选举:从普京到普京》的研讨会。结论是:“美国专家并不期待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的俄罗斯整体会出现自由化。在这种情况下,白宫下一届政府将面临是严厉批评克里姆林宫,还是继续布什总统的路线,与莫斯科就美国关心的一些问题开展合作。”(21)所以,“那些认为西方式自由民主已经在冷战中获胜的人是错误的。”(22)俄美关系能否出现转机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三)俄美战略利益相悖注定两国遏制与反遏制的争斗是长期的。美始终将俄视为潜在的战略对手。冷战后,美一直试图把俄改造成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市场化,对外政策去除“帝国色彩”的普通国家。这是美两党精英的共识,即使在两党不断轮换执政,经常对俄政策有所调整的情况下,也仍然保持着极大的延续性。美坚持以胜利者自居,要求俄对美言听计从。俄大国复兴宏愿未泯,对美“管束”不断抗争,外交不断走强,经济持续增长,军力加快上升,形成与美战略利益碰撞态势,这是俄美关系难以真正走近的根本原因。
美尼克松中心资深研究员格沃斯杰夫也承认,“俄罗斯在恢复强国的地位,速度之快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很多人还把俄罗斯当成1994年到1995年的俄罗斯来对待,那时候的俄罗斯虚弱、负债累累、经济崩溃、无法在世界上显示力量和影响力。可是现在看到的是2008年的俄罗斯,他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不再想跟美国保持次等伙伴关系。他们更希望恢复世界舞台上独立演员的地位。所以,即使没有民主倒退等问题,我们跟俄罗斯在很多问题上也会有摩擦。俄罗斯东山再起了,但我们又不能确定俄罗斯的位置。俄罗斯的眼光不同了,想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愿再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在伊朗和国际能源市场结构等问题上自动接受美国或欧洲的领导。”(23)
(四)俄美民主价值观迥异决定两国在发展民主法制上的矛盾和分歧是不可调和的。推翻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后,美国对俄的政策重心已开始从争取合作反恐再次转向推进俄“民主进程”和“约束俄行为”阶段。俄的崛起和强势外交严重冲击了美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利益,使美在前苏联地区推行的“民主革命”受阻,促“失败国家”转型的战略受到掣肘。美两党无论谁上台都不会允许俄继续阻碍其在全球推行西方式民主的进程。两国在民主价值观和渗透与反渗透方面的斗争会长期持续下去。关于这一点,美斯坦福大学的专家麦克福尔坦言,“美国政府的对俄罗斯政策从未彻底改变过。”(24)
(五)俄美关系只能在斗争与合作中起伏发展。尽管美高层和主要总统竞选人对俄态度不尽相同,但不管谁继任总统,都难改变当今世界一些重大问题必须由大国协商解决的这一客观现实。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八国集团”成员国,在俄罗斯—北约理事会“20”机制中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美国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不可能总是绕过俄罗斯单独“顺理成章”地解决。因此,尽管美对俄的基本战略不会改变,但有时也不得不在对俄政策上要做出一些调整,放缓对俄的攻势,在接触和遏制间寻找平衡。而保持正常的合作渠道和框架既是美的需要,也是俄的需求。普京就表示,尽管俄美两国今年现任总统都要离去,但俄美两国仍将继续保持伙伴关系。“毫无疑问,俄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将不可避免地推动两国高层开展积极对话”。基于普京总统退位“不退职”的实际,可以认定这也是俄今后与美发展关系的主要基调。舆论普遍认为,如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都能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俄美的合作将会多于摩擦。然而,只要美不改变对俄民主制度越来越刻薄的要求,俄还坚持走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俄美的经济关系纽带还是这样松散,在可见的时间里,无论俄美如何调整彼此关系,其合作也都只能是权宜性的。
(六)俄美关系不会走向冷战时的对抗。冷战后,俄美都没制定针对对方的对抗战略。美出于长远战略考虑,只是试图阻止俄崛起,或是迟滞俄的复兴,还没有将新独立的俄罗斯等同于前苏联去对待。2008年1月23日,赖斯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就坚称:“最近关于新冷战的谈论是一派夸张的胡言。”负责欧洲事务的美助理国务卿丹尼尔·弗里德在接受采访时也解释说:“我们没有把自己确立为俄罗斯的对手。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不是一心想削弱他们。”(25)
纵观苏联解体后的外交轨迹,也不难发现俄罗斯早已与前苏联“分道扬镳”,将发展与美西方关系作为对外方针的重中之重,一个时期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对独联体各国的重视程度,成为“最优先发展方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从叶利钦当政期间,还是从普京两个任期的执政过程都随处可见。而普京执政的8年,对美的妥协更是远远大于强硬。在对美和西方政策上,他不止一次地顶住国内各方压力,倾注的热情和代价也最多。叶利钦和普京的执政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凸显了强硬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并非他们有意与美对抗,而是俄试图挣脱美滞俄崛起的一种本能的抗争。只要美能正视俄的复兴,考虑俄的一些传统战略利益安全,俄无意也无力与美对抗。
因此,出于俄美双方的现实和长远利益考虑,两国的继任总统都不会放任俄美关系走向公开对抗。尽管目前俄被美挤压显现激烈反弹趋势,但俄的反抗并不具有对抗性质。目前,俄美关系陷入怪圈,难以自拔,主要原因多在美国一边。美不想放弃冷战后的独家优势地位,并将这种优势不断放大、无限延长,对俄提前复兴走势估计不足,急于封杀俄的崛起势头,给俄留的退路有限,但美还不至于想把俄逼上“绝路”,以防它处处与美作对。不管美当选总统愿意不愿意,美只能在可控的前提下缓慢地推行遏俄、弱俄政策。在可见的未来,俄美关系不会真正走近。
〔完稿日期〕2008年4月7日
注释:
①[美]保罗·里克特:《冷战即将回归》,《洛杉矶时报》,2008年1月29日。
②同注释①。
③[美]欧文·马修斯:《俄罗斯的威力鼠》,《新闻周刊》,2008年2月25日(提前出版)。
④美联社莫斯科2008年3月3日英文电。
⑤[俄]政治研究中心分析部主任季扬娜·斯坦诺娃娅:《胜利的涵义》,《俄罗斯政治评论网》,2008年3月3日。
⑥关联社莫斯科2008年3月18日。
⑦[Россия]《Д·Медведев РФ и США смогут сблизить позиции по ПРО и СНВ》17 марта 2008 г.http://www.rbc.ua/rus/top.
⑧[美]伊丽莎白.巴米勒:《美凯恩面临微妙选择给布什派角色》,《纽约时报》,2008年2月18日。
⑨http://www.rian.ru/crosswords04/03/2008.
⑩[俄]尤利娅·彼得罗夫斯卡娅和伊利娅·武科利奇:《科索沃宣布独立并未使巴尔干局势及俄与西方关系失去平衡》,《独立报》,2008年3月3日。
(11)[Россия]http://www.novopol.ru/indes.html《США критикуют ход президентских выборов в России,но готовы работать с Медведевым》《НОВАЯ ПОЛИТИКА》Интернет-журнал 3 марта 2008г.
(12)[Россия]《Д.Медведев:РФ и США смогут сблизить позиции по ПРО и СНВ》17 марта 2008г.http://www.rbc.ua/rus/top.
(13)http://www.interfax.ru/news.asp 06 апреля 2008 года.
(14)http://www.rosbaltsouth.ru/4##.
(15)同注释⑩。
(16)同注释⑤。
(17)同注释③。
(18)[俄]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古拉·彼得罗夫:《暂时还是下级》,《独立报》,2008年3月4日。
(19)同注释⑤。
(20)[英]乔纳森·斯蒂尔:《随着“梅普”组合,估计变化的只是名字》,《卫报》,2008年3月3日。
(21)[Россия]《В Вашингтоне готовятся к избранию Дмитрия Медведева》ИД《Коммерсантъ》.
(22)同注释(20)。
(23)[美]费尔登:《美高官和专家谈俄大选和美俄关系》,美国之音电台,2008年2月22日播报。
(24)[美]保罗·里克特:《冷战即将回归》,《洛杉矶时报》,2008年1月29日。
(25)同注释(24)。
标签:俄罗斯总统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