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各地出现了普通高中热,中等职业教育大有被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替代的趋势。是否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就一定会被普通高中教育所取代?或上移为高等职业教育?有些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甚至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他们是否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本人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以期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意见。
一、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情况分析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把所有发达国家在所定指标体系上的平均水平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注:发达国家指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士、英国、美国21个国家.)照此理论,我们把21个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作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中等发达国家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1997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91.3%,职业高中在校生数占全部高中在校生数的52.6%,[2](注:王绽蕊.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和我市达标对策研究,天津教科院2001年重点课题研究报告集P34.)这说明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仍占有很高比例。
我们再看一下OECD成员国的职业教育情况。由发达国家为主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文缩写为OECD,中文简称为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中,有22个成员国的3/4以上的年轻人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就读职业学校以及学徒制学校或培训项目的学生是OECD成员国高中教育的主流,1999年平均有50.6%的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有些国家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77%以上的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校企合—的教育)。这通过下表可以看得出来。
表一:1999年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参考资料》2002年第9-10期P36-37,*为暂缺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OECD成员国的普职比也不完全一样,职业教育比例高的国家占80.2%(捷克),而低的仅占8.2%(加拿大),但平均是50.6%。以韩国为例,韩国的职业教育大致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两个层次:高中教育中包含人文高中(普通高中)、实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专门学校三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构成,其中既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次。在初中毕业生中,升入人文高中和实业高中的比例一般各占50%。上世纪70年代,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之比为51.02:48.98。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上实施科技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同时受追求掌握系统知识思潮的影响,韩国职业教育曾一时处于停滞甚至滑波状态。90年代以来,为继续增加“低端人才”的数量,韩国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降低收费、提高奖学金覆盖面等手段鼓励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1990年通过的《高中教育正常化法案》提出,计划到1995年(后调整为1998年),把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50%。1990-1995年间,职业高中增加了175所,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1994年上升为41%。1998年,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又恢复到50:50。
另外,韩国还以优惠政策鼓励人们到职业学校学习。其优惠政策主要有:一是不论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还是在职职工、技术人员,都可以到职业学校学习;二是除私立职业学校外,其他职业学校一律不收学费和住宿费,只收伙食费;三是政府专门指定一部分职业学校招收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生活保护对象者子女、未就业或未升学者、对国家有功人员子女学习;四是对优等生颁发奖学金。由于采取上述各种优惠政策,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还要多。比如京畿道,职业学校和人文高中的在校生比例在60:40和70:30之间。[3](注:上海职业教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年3月6日.)
二、京津沪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情况分析
国内较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天津市2002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是92%,上海市和北京市还要高于天津。下表为这三个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情况。
表二:2001年京津沪高中阶段教育的在校学生数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P543,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年2月出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年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北京是40.71:59.29,天津是41.05:58.95,上海是50.30:49.70。北京和天津职业教育比例都大大高于普通教育的比例,上海普通教育比例略高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据分析,上海市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减少,今后高中阶段教育的总规模不会有大幅度提高,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减少,普职比很快会调整到60:4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将以普通教育为主流,职业教育可以上移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除保留现有的一些职业高中并加强建设外,不需要新建职业高中,以免重复建设。[4](注: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P14.)
据北京市1998-2008年高中教育分流情况预测表明,到2005年以后,随着初中毕业生的减少,人民群众对接受普通中等教育需要的扩大,要不失时机地逐步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普职比例达到50:50,2006年以后甚至达到60:40。[5](注:高书国.北京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京沪社会发展比较中的危机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年3月6日.)
天津市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使全市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使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保持在50:50。[6](注: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龙德毅同志2003年4月18日在市政协座谈会上所作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汇报提纲.)也就说,到“十五”末期,天津市要使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普、职比由现在的40:60调整为50:50,发展普通高中,下调职业教育的比例。
以上我们对国内外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比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比较,到底各占多大比例为宜?考虑到我们国家人民群众对上普通高中和大学的愿望强烈,在近几年发展优质高中仍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在50:50左右都是合理的,可上下各浮动10%,如60:40或40:60都可以。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定,但职业教育的比例最好不要低于40%。
三、 中等职业教育今后应如何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今后还有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各地在制定今后教育规划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通过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普遍对职业教育仍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在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流仍然接受职业教育,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50%;OECD成员国中,平均有50.6%的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有些国家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77%以上的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在瑞士,九年义务教育后实行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一条轨道是进学术高中学习,获得高中会考资格后进人大学或专科学校;另一条是通过学徒培训或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瑞士有着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尽管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只有34.6%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高中再进大学的途径。这与欧洲国家平均30%的大学入学率形成鲜明的对比。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反映在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上。1993年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经费占16%,学术高中占8%,高等教育占17%。由于重视职业教育,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瑞士不仅长期保持着高就业率、低失业率的良好记录,而且其品质优良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即使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仍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美国高中的课程和教学都是以升大学为目标的,中下游的学生是美国高中里“被忽略的大多数”。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既不能在学术上取得好的成绩,又无法学到将来就业所必须拥有的工作技能。中学毕业后他们只能长期在无需特别技能的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中游荡,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为改变这种情况,20世纪90年代伊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案,着眼点转向鼓励学校提高学生的学术准备,使得向中学后教育的过渡更为容易。把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更多地引入学校教育,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之间的过渡更为容易,使得更多的学生能有兴趣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1990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卡尔·珀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Ⅱ》,规定对开发技术预科课程、整合学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方案、增强与工作相关的经验的课程方案给予资金资助。技术预科课程是一项创新,它不仅把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相结合起来,还把中等教育的最后两年与中学后教育的最初两年联系起来。而整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课程项目通常是以职业(如卫生、电子、计算机等)为中心来组织高中的核心课程,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进入学院或大学进行深造。法案出台后,各地的改革方案如雨后春笋,成为美国教育的亮点。[7](注:詹金.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第P36-38.)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作为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消失,并且占有较大比例。但我们也应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学习需求日益多样化和终身化,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徒制培训模式还是职业学校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职业教育重心的后移,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完全是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而更多地具有职业基础教育的性质。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两种需求,即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单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转向更加注重学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其适应性,将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并重,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升学的机会。
为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近年来各发达国家都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教育的比重,但在具体方式上有所不同。如瑞土在坚持学徒培训制度的前提下,对希望升学的学徒,追加1年(或半日制3个学期)补充课程,并创设职业会考制度,赋予学徒升入高职院校的资格;而瑞典则是把职业学校的学制延长为3年,并在所有高中职业课程中增加普通教育的比重。强化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使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使其能够赋予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资格”(Double qualifying),从而使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的两种需求。这一改革不仅要求对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而且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企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上述改革方向,是欧洲乃至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近年来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如上海市从1999年起,在部分学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部分办学有特色、专业列为市50个重点专业建设的学校)内进行普职渗透综合高中班试点,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至2000年底,共有30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在校生有0.49万人,共开设51个专业。另外上海市已经着手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立交桥。1998年起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校、技校)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文化及相关高校的专业技能考试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2000年共招收0.94万名“三校生”,占高校招生总数的15%;2000年起进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即前三年接受中职教育,后三年接受高职教育。2000年有31所高校与4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办“3+3”模式试点,共招收0.38万名初中毕业生;另外,从2000年起,应届“三校”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普通高校,“三校生”享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天津市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试办了“课程改革试验班”,学生毕业时可参加春、秋两次高考,既可升学,也可就业,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1999年,天津成为国家首批“接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城市,当年就有6800名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考试录取到高等职业学校。到2001年,高等职业学校在全市招生12600名,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5600人,占44.4%。2000年,在5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2001年,在5所市属本科院校开展了高职升本科试点,2002年试点院校扩大到16所,招生计划增加到2000人,从而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
以上分析说明,今后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仍占很大的比重,但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已发生转变,已不再完全是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要从单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转向更加注重学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将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并重,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升学的机会。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管理体系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