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轨期总需求形成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框架论文,总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针对1997年以后我国投资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问题,经济学家的解释各种各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过去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导致无效供给、产能过剩,进而导致国有企业亏损破产、银行呆账坏账增加,最终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注:汪同三、李涛:《中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陈躬林、苏方国、马健:《有效需求不足:来自体制方面的解释》,《东南学术》1999年第3期。)(2)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银行改革滞后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注: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周天勇:《对1998年需求不足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0月7日;张军扩:《内需不足的结构性根源及对策建议》,《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第33期。)
这些解释都抓住了我国经济在转轨时期的显著特征,当时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从2003年第3、4季度开始,一直到2004年,风向大变:我国投资需求由不足转变为过热。在这个时候,再回过头去看过去的解释,就发现有问题了。在过去的解释中,认为造成投资需求不足的种种原因,包括国有企业重复建设、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银行改革滞后等现象,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如下的问题就很自然了:同样是这些背景,为什么会在1997年导致投资需求不足、而在2003年导致投资需求过热呢?更加仔细地看一看过去的解释,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把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归结为一些长期因素,而投资需求的变化——不足或过热,是短期现象,用长期因素解释短期现象肯定会出问题。
对于2003~2004年的投资需求过热的解释也偏重于一些长期因素,如新的社会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出口恢复快、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地方政府投资热等。(注:刘伟、蔡志洲:《宏观调控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桁林:《当前经济偏热的原因与宏观政策的“货币幻觉”》,《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宋建军、吴大雄:《2003~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失衡原因探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有一些研究将经济波动的原因归结为货币因素,其中刘霞辉对货币供给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得出了与流行观点迥异的货币供给外生论的结论。(注:刘霞辉:《为什么中国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该项研究的缺点是未能充分反映我国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的丰富性和异质性。本文基本同意刘的观点,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对我国转轨时期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的波动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本文利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并利用非均衡分析宏观经济理论有关数量约束的研究思路,以我国转轨期间最具特殊性的经济行为为微观基础,试图构建一个转轨期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以期对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转轨期纷繁复杂而又极具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所帮助。
总需求形成的微观基础——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家庭消费需求
标准的消费需求理论和对我国消费需求的研究都表明:当期可支配收入和对可支配收入的未来预期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对于1997年以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般的研究都将其归结为可支配收入增幅减缓。本文接受这个观点,但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小于总产出的增幅,那么可以肯定,总产出的其它部分——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幅必然大于总产出的增幅,从而更加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注:库兹涅茨认为,在国民总产值中,居民要素份额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是自由市场经济范围内收入分配长期趋势的四大主要趋势之一。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笔者认为,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大大强化了这一趋势。)在对总产出的分配上,政府和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居民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可以认为存在如下的因果关系: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增幅过快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减缓,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如果说到可支配收入预期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那么,在当前总产出的分配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的情况下,居民对可支配收入的预期不可能乐观。
由表1可见,1990~2003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产量(总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慢于产量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严重滞后。各种收入增长的这种相对性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表1 1990~2003年我国产出及收入增长率(%)
GDP人均GDP
财政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0 9.7
8
10.214.1
9.9
199116.6 14.4
7.2 3.2 12.6
199223.2 21.7 10.610.6 19.2
1993 30 28.5 24.817.6 27.2
1994 35 33.5
20 32.5 35.6
199525.1 23.7 19.619.2 22.5
199616.1 14.9 18.722.1
13
1997 9.7 8.6 16.8 8.6
6.6
1998 5.2 4.2 14.2 3.4 12.1
1999 2.5 3.9 15.9 2.2
7.9
2000 9
8.2
17 1.9
7.3
2001 8.8
8
22.3 59.2
2002 9.9 7.4 15.4 4.6 12.3
200311.5 10.8 14.9 5.9
10
年均15.2 14
16.311.5 14.7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按当年价格)计算。
(二)企业投资需求
1.国有企业投资需求。
投资预期利润率是影响投资最重要的因素。预期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预期投资品需求不足,并进一步导致投资预期利润率下降以及本期投资需求下降。由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病症并未根除(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和对国有银行的注资可以说明这一点),预期消费需求不足未必会成为国有企业投资需求最重要的约束,即国有企业投资需求未必会因为这种情况而下降。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投资需求孤立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必然导致国有企业投资低效率。投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投资所导致的生产能力的增加由于超过需求的增加而过剩;第二,投资所导致的生产能力的增加由于未能实现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致而过剩。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屡治屡犯的宏观重症——“重复建设”。很清楚,如果“重复建设”由于未能完成“惊险一跳”而失败的损失由投资者承担,那么,“重复建设”不可能长久存在。可见,“重复建设”长久存在的原因只能有一个:由非投资主体承担了投资失败的损失。这是怎么发生的?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渠道就是通过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的补贴而把投资失败的损失源源不断地转嫁给全体居民;第二个渠道就是通过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而把投资失败的损失转嫁给居民。损失的转嫁虽然使失败的投资者能够继续投资,但降低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收入预期,从而减少了消费需求和预期消费需求,进一步的结果就是投资预期利润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国有企业原有的投资规模和原有的投资预期利润率,需要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补贴,这将导致更大的损失转嫁,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下的投资预算软约束的弊端并未根本扭转,只是形式有所改变——“拨改贷、亏则补”。因此,从理论上看,国有企业的投资需求的常态仍然是无限大的。无限大的意思是有多少投资资金,就形成多少投资需求。至于1997年以后表现出来的投资需求不足,后面将要说明。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大变化是国有经济投资的一个相当大的部分(在2002年略小于总投资的一半)依赖于自有资金。这部分投资的预算约束硬化,应大致符合凯恩斯投资理论或其它现成的投资理论所揭示的规律,例如,投资需求决定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注:本文的目标是试图揭示一些最为基本的关系,所以对适用于预算约束硬化情况下的各家投资理论的诸多细节一概不去关心。)
2.非国有企业投资需求。
非国有企业的总和可视为民营经济。按说,民营经济的预算约束是比较硬的,认识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规律,可以用现成的凯恩斯的投资理论(在资本边际效率给定时投资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及其它投资理论去套。但是,转轨时期的民营经济有其特殊性,现成的这些理论未必能很好地解释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规律。
民营经济在投资需求上有其特殊性:第一,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提供贷款支持;第二,各级政府通过自筹资金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提供支持;第三,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若干种方式为民营经济提供投资所需土地;第四,各级政府把民营经济的投资纳入地方经济增长的指导性计划之中。
由表2可知,在民营经济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与国内贷款之和所占份额为22.3%。再考虑到民营经济自筹资金中各级政府自筹的部分(见表3),民营经济总投资的约1/4是由国有资本支持的。
表2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内贷款
债券 利用外资 自筹资金 其它资金来源
国有经济 14241
2 4811
城镇集体经济 0.5
130
155.5
30
联营经济 0.3
160 0.6
57.6 25.5
股份制经济 1
23.8 0.2 2 4825
外商投资经济 0.2
170 37.5 32.8 12.5
港澳台投资经济0.1 21.2
0
22
30.1 26.6
民营经济总和 0.7 21.6 0.2 9.6
44.1 23.8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2003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并计算。
表3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自筹资金结构(%)
中央各部门自筹 省自筹 地市自筹
县自筹
企事业自有资金
国有经济
5.4 10 11.9 11.960.8
城镇集体经济
0.1 0.7 1.23 95
联营经济0
0.6 0.6
3.795.1
股份制经济 0.9 1.2
1 1 95.9
外商投资经济0
5.6 0.8
0.593.1
港澳台投资经济 0
2.6 0.3
0.596.6
民营经济总和
0.7 1.7 0.9
1.195.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2003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计算。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民营经济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国有银行和各级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民营经济称为准国有经济(更准确地说,是四分之一的国有经济),而国有经济投资预算软约束的弊端也必然会在民营经济的投资上有所体现。
民营经济中的一个较大部分的预算约束比较硬,其投资的常态可以认为基本符合标准经济分析的描述;民营经济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的预算约束比较软,其投资的常态是膨胀性的。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现出民营经济总体投资的常态。由此可以下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国有经济的投资相类似,民营经济的投资的常态至少是倾向于膨胀性的。
总需求形成的贷款规模约束
标准宏观经济学对总需求的分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私人部门总需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怎样形成的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私人部门总需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国转轨时期总需求形成的分析则不能完全照搬这个方法。在我国转轨时期私人部门总需求是在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下形成的。这种政府行为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而是政府的日常行为,可以视之为经济制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这在前面已经说明了),另一个方面是政府对贷款规模的管理。下面对后一方面进行一些说明。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部分仍然是国有的。既然如此,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只能是整个国有经济中两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存在这层极为密切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不可能实现预算约束硬化,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的积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可接受的。由于解决该问题的经济手段尚不具备,只能采取非经济的方法即行政命令的方法,就是说,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渠道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注重提高贷款质量。这相当于一种紧的货币政策,只不过由于它不是针对宏观经济波动而相机抉择的政策而是对商业银行日常贷款行为的长期要求,所以更应该看成是相对稳定的经济制度的一个部分。中央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要求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对这种要求的实际贯彻,通过影响投资需求对私人部门总需求的形成产生稳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转轨时期,我国私人部门总需求形成的最重要特点是政府的作用极为显著。我国政府对贷款规模的管理也有相机抉择的成分。但这显然是具有宏观含义的货币政策了,后面再进行具体的研究。
有效需求形成的基本规律
总需求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家庭等经济单位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取决于实现购买意愿的资金来源。二者不一定相等,总需求的形成决定于二者中的小者。这就是所谓的短边规则,是下文对总需求的研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由表2、3可见,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的数量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有资金的数量不足还是充裕,对于企业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下面对有效需求的研究分企业投资自有资金不足和自有资金充裕两种情况进行。
(一)企业投资自有资金不足情况
本文认为,我国的消费需求基本符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即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等于总产出减税收T再减企业留利(包括固定资本折旧和企业未分配利润)。消费函数是线性的:
C=C(Y,T,π)=C[,0]+c(Y-T-π)
国有经济投资需求I[,N]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财政补贴R、银行贷款D和自有资金π。由于预算约束软化,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全部转化为相同数量的投资。当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时,预算约束是硬化的。因此,投资决策必须考虑投资的效率,例如进行利息率i和资本边际效率MEC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需求未必等于自有资金。当由投资效率考虑的投资量小于自有资金时,投资需求等于该投资量;当由投资效率考虑的投资量大于自有资金时,投资需求等于自有资金。换言之,投资需求在这两者中取小。因此,国有经济的投资函数可写为:
I[,N]=R+D+min{π[,N],f[,N](i,MEC)}
如果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则
I[,N]=R+D+π[,N]
民营经济的投资更多地依赖自有资金,必须考虑投资效率。因此,也有一个两中取小的问题。求简化,假设民营经济的投资全部依赖于自有资金,则
I[,P]=min{π[,P],f[,P](i,MEC)}
如果民营经济自有资金不足,则
I[,P]=π[,P]
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总投资需求:
I=R+D+π
若对居民的税收全部转化为国有经济的投资补贴,即T=R,则私人部门总需求:
AD=C+I=C[,0]+c(Y-T-π)+R+D+π=C[,0]+D+(1-c)(T+π)+cY
有效需求:
Y=AD
Y=(1/1-c)(C[,0]+D)+(T+π)
有效需求表达式的主要含义如下:
(1)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购买意愿的资金来源的数量约束对总需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增加税收并增加对投资的补贴,一方面使国有经济的投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使家庭消费需求减少,但前者的增加大于后者的减少,所以有效需求增加;(3)相类似地,企业留利水平增加导致有效需求增加;(4)中央政府通过贷款规模管理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调节总需求(有效需求),而调节利息率的货币政策则无效。
第(1)、(2)点反映了本文的主要思想:国民收入的分配对转轨时期我国总需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变不仅会影响总需求的量,而且会影响总需求的结构。例如,税收增加或企业留利水平增加,不仅会增加总需求,而且会提高投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降低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在当前情况下,总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总需求的增加不构成任何威胁,投资需求可以在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孤立地获得增长。
在这里之所以没有研究财政政策的影响,是因为本文把财政对经济的调节(家庭税收转化为投资补贴)更多地理解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这种调节是转轨经济非常重要的特点。至于政府通过增加税收且增加政府购买来调节总需求的情况,显然是存在的。只是这种情况未显示出特殊性,所以在本文中不再进行专门的研究。
(二)企业投资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企业自有资金充裕,即π≥f(i,MEC)。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企业投资需求不是取决于自有资金,而是取决于企业对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考虑,即f(i,MEC)。假设这部分投资需求为一简单的线性函数:
f(i,MEC)=aMEC-bi,a≥0,b≥0(a,b为给定的参数)
投资需求:
I=R+D+aMEC-bi
消费需求:
C=C[,0]+c(Y-T-π)
在税收全部转化为投资补贴(T=R)的情况下,总需求:
AD=C[,0]+c(Y-T-π)+R+D+aMEC-bi=D+C[,0]+aMEC-bi+(1-c)T+c(Y-π)
有效需求:
Y=(1/1-c)(D+C[,0]+aMEC-bi)+(-c/1-c)π+T
有效需求表达式的主要含义如下:
(1)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形成必然会建立在企业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的基础上;(2)政府增加税收同时增加对企业的投资补贴,可以导致有效需求增加,这一点与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无异;(3)企业留利水平增加会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消费需求减少,但由于企业自有资金充裕,留利水平增加未必会导致企业投资需求增加,所以,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企业留利水平增加会导致有效需求减少,这一点与自有资金不足情况迥异;(4)由于投资需求是在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贷款规模管理的货币政策和利息率管理的货币政策都会对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产生影响。
现在对企业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的有效需求形成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特别关注影响有效需求的因素之一:资本边际效率MEC。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总需求预期,其中包括消费需求预期。如果预期是简单外推式的,那么,消费需求预期就是在本期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期消费需求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可支配收入等于产量减税收再减企业留利。这样,有效需求函数可写为:
Y=(1/1-c)[D+C[,0]+aMEC(C[e](C(Y-T-π)))-bi]+(-c/1-c)π+T
式中MEC(…)是资本边际效率函数。求简化,可将有效需求函数改写如下:
附图
在该表达式中,有效需求主要受五个因素——贷款规模、利息率、自发性消费支出、企业留利、税收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后两个因素,即企业留利和税收。
先看企业留利。由于考虑到资本边际效率受到消费需求预期从而本期消费需求的影响,企业留利水平增加会对有效需求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留利水平增加,一方面,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导致消费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本期消费需求减少—消费需求预期减少—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导致投资需求减少。
再来看税收。在以前的论述中,税收增加一直是导致总需求增加的积极因素。税收增加意味着对投资的补贴增加,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在对资本边际效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之后,上述结论必须做重要修正。税收增加对有效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导致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减少。前者已在前面做过说明;后者的传导机制为:税收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消费需求预期减少—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投资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税收增加对有效需求的最终影响要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力量对比。由此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由于税收增加对消费需求的限制作用最终会传导至投资需求,即使税收增加全部转化为对投资的补贴增加,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也未必会增加。
(三)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一种更为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而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是怎样形成的?
消费需求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等于总产出减税收再减企业留利(包括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即
C=C[,0]+c(Y-T-π[,N]-π[,P])
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投资需求等于三种投资资金来源的总和,即
I[,N]=R+D+π[,N]=T+D+π[,N]
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投资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的比较。根据以上同样的思路,可以将其归结为税收、企业留利诸因素的函数,即
附图
有效需求函数如下:
附图
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新情况是:在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而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条件下,民营经济的企业留利和国有经济的企业留利对有效需求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由于自有资金充裕,民营经济增加企业留利不会增加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反而会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消费需求,并且会通过减少消费需求预期而减少投资需求。国有经济增加企业留利则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自有资金不足,企业留利增加会导致投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消费需求,并且会通过减少消费需求预期而减少投资需求,总的影响不确定。
政策结论
(一)微观基础与宏观常态
转轨经济的重要特征是:(1)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落后。(2)国有经济的低效率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它在微观方面的表现是高消耗和高污染,在宏观方面的表现是“重复建设”。低效率得以维持的基本原因是国有经济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这使得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强了居民收入向企业收入的转移。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这种格局造成投资需求的常态具有膨胀性、消费需求的常态具有萎缩性,并进一步导致高的投资率和低的消费率。
(二)总需求不足与政策选择
1.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在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投资需求小于投资补贴、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之和,而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投资需求不可能孤立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由利息率较高、资本边际效率较低等因素决定的投资需求小于投资品生产能力。如果利息率相对固定,那么,投资需求不足主要由资本边际效率较低等因素引起,而后者又由预期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引起。
在自有资金充裕而购买意愿不足情况下,政府通过降低利息率、实行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政策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
2.自有资金不足情况。
在自有资金不足情况下,由自有资金、投资补贴和银行贷款之和决定的投资需求小于投资品生产能力。在这三者中,如果自有资金、投资补贴相对固定,那么,投资需求不足主要由贷款规模不足引起。贷款规模不足的原因有二:一是长期因素,即为了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政府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贷款质量;二是短期因素,即因治理通货膨胀而收缩信贷造成的滞后影响。
在自有资金不足情况下,政府通过扩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由于贷款规模管理的长期目标具有收缩效应,扩大贷款规模的短期政策只有克服长期目标的干扰,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而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在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国有经济的投资需求等于国有经济投资资金来源总和,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则小于民营经济投资资金来源总和,因为对投资效率的考虑必定会影响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因此,消费需求以及消费需求预期会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造成影响,并由此影响到有效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经济投资需求不足很可能是贷款规模不足引起的,而民营经济投资需求不足则是由对投资效率的考虑引起的,如利息率较高、投资预期利润率较低等。
在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扩大贷款规模和提高投资预期利润率的政策都是需要的。
4.小结。
根据对我国转轨时期投资需求过热常态的基本判断,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只可能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由此判断:总需求不足基本上是由贷款规模不足引起。而在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总需求不足除了由贷款规模不足引起之外,还由民营经济投资预期利润率较低引起。至于重复建设等因素,是在长时期内稳定存在的现象,不可能是投资需求不足这类短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总需求膨胀与政策选择
1.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利息率较低、资本边际效率较高等因素决定的投资需求大于投资品生产能力。如果利息率相对固定,那么,投资需求膨胀主要由资本边际效率较高引起,而后者又由预期消费需求扩张引起。
总需求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生产能力小于购买意愿,购买意愿小于资金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的重点是购买意愿特别是影响投资需求的购买意愿。政府通过提高利息率,就可以压缩投资需求,从而使总需求降温。
2.自有资金不足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投资补贴、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之和决定的投资需求大于投资品生产能力。如果投资补贴、自有资金相对固定,那么,投资需求膨胀主要由贷款规模膨胀引起。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贷款规模膨胀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政府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以解决各种结构性矛盾所造成的累积性效应;二是中央政府为解决前期通货紧缩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所造成的滞后效应。
总需求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生产能力小于资金约束,资金约束小于购买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的重点是实现购买意愿的资金量。政府通过收缩贷款规模,就可以有效地压低投资需求,从而使总需求回落。在这一场合,由于贷款规模管理的长期目标和收缩贷款规模的短期政策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效果是加强的,总需求很可能回落过度,从而危及就业和产量,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而提高利息率的政策则完全无效。
3.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膨胀除了由国有经济的贷款规模膨胀引起之外,还由民营经济的投资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较高引起。
总需求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投资品生产能力小于投资资金,也小于投资意愿;国有经济的投资资金小于其投资意愿,民营经济的投资资金大于其投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收缩贷款规模只能导致国有经济的投资需求减少,而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扩张则无能为力。为了使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也能够减少,政府还必须执行旨在降低民营经济投资预期利润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提高利息率、减支增收等。
4.小结。
根据对我国转轨时期投资需求过热常态的基本估计,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只可能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由此判断:总需求膨胀主要是由贷款规模膨胀引起。当然,在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总需求膨胀还由民营经济乐观的投资预期引起。
总需求膨胀,不是在重复建设被消灭而是在其依然“活”得好好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就进一步说明:在重复建设和总需求的波动之间并不存在十分重要的联系。
标签:有效需求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自有资金论文; 可支配收入论文; 税收作用论文; 边际收益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凯恩斯理论论文; 边际收入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边际效应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