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策略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216/j.cnki.lsxbwk.20150328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5)03-0289-05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新媒体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就是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以新媒体为载体和平台,用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接受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赞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树立平等对话、隐性教育和生活教育新理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统称,它利用数字、网络等技术手段,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新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关注和占领这个阵地,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就会占领它。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并驾驭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展现。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树立全新的传播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对话是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对话的普遍性与充分性是对一个时代政治开明、思想解放的考量。平等的对话理念不仅是话语方式的转变,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从媒介的特征和功能来看,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都无法充分地实现实时对话。只有到了网络时代,通过新媒体所提供的自由、个性、互动、虚拟的空间,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实时对话成为可能。在观点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的今天,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必须建立平等的对话理念,让对话成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的有效机制。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群众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的经验相契合。隐性教育是在宏观思维的主导下,通过隐去目的和间接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等产生影响。以新媒体为媒介开展隐性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融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让广大群众在实践中逐渐产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实现思想的浸润和教化。隐性教育既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覆盖面,使宣传和教育突破时空束缚;又可以在实践中提高群众的理论认知和判断能力,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信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是“教学做合一”。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同时强调生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同样不是学究式、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在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注重理论传播,还要注重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在生活世界中展开的,脱离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将成为朽木枯枝,没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让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生活、改变现状的强大武器。人民群众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才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有信心,进而让这些理论真正地渗透到思想中去,成为生活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 二、运用科学、通俗、恰当、生动的传播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伴随网民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意义且被大多数网民接受的言语形态。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把握网络语言特征,用创新性的语言和先进性的工具传递正能量,从而引发社会共鸣。我们一定要用群众喜欢的语言,按照群众喜欢的思路,把最基本的道理说清楚,这样效果才能好。新媒体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宣传语言,充分利用新媒体快捷、娱乐的传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接受、信服,从而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第一,注重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普及和教育,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大众化为名忽视理论宣传的科学性。概念的解析、理论的论证、事实的描述要有理有据;材料和数字的引用要翔实、准确,不能随意增减、改写或断章取义;语言表达要清楚、恰当,避免产生歧义,甚或误导他人;观点表达要明确、清晰,要经得起推敲,不能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悖。 第二,力求通俗性。用理论武装群众不是把高深的理论干巴巴地灌输强加给群众,而是要使理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让群众在认可理论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接受理论。“任何理论要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达到改造世界的目标,就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向人民大众,实现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3]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现实客观具体情况,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用非常通俗化的语言批评了脱离实际的学风,形象地勾勒了无的放矢的空头理论家,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5]800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举了鸡蛋与石头的例子来分析外部条件的重要性,他说:“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统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6]这一解释通俗易懂,极易被人理解,把高深莫测的哲学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邓小平在表达他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时,用了四川谚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7]之后,这句话被人们广为传播。习近平在谈反腐倡廉时指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8],“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8]。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用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来增强人们的关注度,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符合新媒体传播要求的语言解答人们关切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让广大人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成长密切相关,进而激发人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兴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第三,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实效性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找准对象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工作领域,采取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列宁在《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中就曾特别强调指出:“必须学会采取特别耐心和谨慎的态度,以便能够了解每个阶层、每个行业等等的群众的心理特点和特性。”[9]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逼蒋抗日”的问题时,借用了陕北老乡熟悉的赶驴驹子上山的事例,把蒋介石比作不愿上山的驴子,说:“驴驹子不愿意上山的,老乡就在前面拉着,后面推着,再不就用鞭子抽”[10]。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直面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使人们真正相信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11]87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直抵人心,人民大众才能主动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意识和信仰,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四,彰显生动性。很多人对政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政治就是理论上的说教,政治理论就是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理论,政治语言就是枯燥乏味、没有生机的。其实政治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现实,既朴实无华又充满理性之美。如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发表演讲,将某些干部的发言形容成“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在谈到责任心时,毛泽东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5]840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想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广大受众的选择空间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受众接受各种思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现实,更加积极主动地选择和接受自身感兴趣并认同的信息。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不能学术味太重、呆板生硬,而是要让受众在愿意看、能看懂、用得上的前提下,感悟其真正的作用。 三、利用大众性、交互性和隐匿性的传播特点 “媒介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因为它们能打破距离和孤立的藩篱,把人们从传统社会传送到‘伟大社会’中。”[12]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从辛亥革命时期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最初接触,到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及至中共建党以来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最终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众传播媒介在全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今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遵循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不断优化新媒体传播过程,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目标。 第一,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精神的契合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11]559-56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力支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寻找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契合点,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因。如辽宁舰“航母Style”、神州九号载人飞天等信息,其壮举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精神动力。 第二,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突出特点,高度开放性、自由性与双向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人际交往更具广泛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多元。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有效地扩散开来,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民群众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可乘之机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西方国家正在把意识形态斗争的重心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如果我们不抓紧应对,就会进一步拉大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差距。在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斗争,必须发挥新媒体释放正能量的效率,如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扶危助困的善行善举、网络问政的良性互动等。同时也必须正视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水军”“推手”、黑客、虚假信息等问题,不断发挥新媒体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坚持上下联动、情理并举、舆论引导的传播方法 以数字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其传播手段、传播形态多种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推动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是使全体网民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遍要求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第一,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进入我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比较早的社区、E-mail、QQ,到校友录、人人网,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新媒体已经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是要人们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认同和实践。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在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中架起理论通向民众的桥梁。我们要做大做强主流新闻网站,调整传统宣传报道思路,全面提升报道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权威性。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不断扩展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要努力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扬长避短,增强效果;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特有的交互性、个性化、移动性等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业务,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比较容易地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信息,并创设各种交流、沟通、反馈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效果。 第二,情理并举,润物无声。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媒体语境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如微博擅长表达情感、博客擅长理论分析、手机信息擅长传播公益信息等特点,对受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 第三,舆论引导,营造氛围。社会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影响局势的发展,在形成或转变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信息时代注定了网络会成为舆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既包含深刻的理论知识,也包含丰富的感性事实,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扩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性内容的宣传,让众多网民在畅游网络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而对于理性知识,我们要善于探索和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渗透在新媒体创设的各种虚拟实践活动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增强转化力。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良性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然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传播,或者在传播过程中不能被受众所接受,都会造成严重失误。在新的时代和科学技术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将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必将映射出时代的烙印。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媒体研究工作,始终保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风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