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个阶段论文,我国论文,宏观经济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调控的效果已逐渐显现,相信后续的效应将会有助于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回顾这段时间的宏观调控进程。对于总结宏观调控经验,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机理和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非常有益。
三个阶段
我国这一轮宏观经济调控始于2003年年初,经历了投石问路、点刹制动和突破重点三个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控将主要处于消化、深化和继续稳固阶段,其后将是国民经济逐渐转入正常发展和改革阶段(见表1)。
表1 2003年至今我国宏观调控进程的阶段性划分
┌──────┬────┬─────┬────┬───────┬───────┐
││调控策略│调控重点 │调控特点│ 调控手段│ 调控方式│
│││ ││ │ │
├──────┼────┼─────┼────┼───────┼───────┤
│ 第一阶段 ││ ││房地产信贷政 │金融政策规范 │
│ 2003年初 │投石问路│货币信贷过││ │ │
│ 至7月 ││快增长│防范风险│策与公开市场 │与市场操作相 │
│││ ││操作 │结合 │
├──────┼────┼─────┼────┼───────┼───────┤
│││ ││法定存款准备 │ │
│第二阶段││投资和信贷│稳定大局│金与公开市场 │间接调控与市 │
│2003年8月
│点刹制动│增长 ││ │场手段│
│ 至年底││ ││操作 │ │
├──────┼────┼─────┼────┼───────┼───────┤
│││ ││再度上调存款 │ │
│││ ││准备金、提高项│ │
│ 第三阶段 ││ ││目资本金比例、│ │
│ 2004年初 │结构调整│部分行业产│突出重点│制定土地管理 │间接调控与行 │
│││业过快增长││规划、项目投资│政管理手段│
│ 至6月 ││ ││与商业银行贷 │ │
│││ ││款检查及典型 │ │
│││ ││违规项目处理 │ │
└──────┴────┴─────┴────┴───────┴───────┘
这轮宏观调控是以抑制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为重点,从2003年年初中央要求“未雨绸缪,见微知著”开始的。宏观调控的战略布局是:以金融调控为启动点,以调控房地产为切入点;加大对货币信贷、土地供应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全局调控,逐步突出对部分明显过热行业产业的重点调控。这种调控路线完全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实际,符合调整结构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为宏观经济最终“软着陆”奠定了基础。
我国2003年一季度经济增长9.9%,有关部门开始注意到经济过热苗头出现的可能,采取诸如加大正回购收回流动性的防范性预调举措。但是这些预调举措也受到突发因素非典的干扰。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担心非典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在非典特定环境和暂时抑制之后,需求强烈拉动,投资急剧上升乃至膨胀,货币信贷出现大量投放——上半年就几近完成了全年的信贷投放规模。宏观调控的预调力度难以抑制过热的升温。中央银行遂于同年8月份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的重大措施以控制局面并发出收缩银根的强烈信号。全年信贷投放尽管控制在3万亿元以内,还是创记录的大投放,进一步调控势在必行。当年11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增长7%,货币供应17%,信贷增长2.6万亿元的指标建议实际是提出了2004年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要求,换言之,要在2004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对经济生活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实行进一步的有力调节。
在一定意义上说,2004年初中央召开的省部级干部学习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和研讨,也是为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所做的必要思想理论准备(当然意义深远,不止于此)。然而,奔腾起来的经济力量并未因此收敛,在生产能力已经大量过剩的基础上,2004年第一季度钢铁、电解铝和水泥三个行业又分别上涨107%、101%和40%;第一季度全国行业投资完成额高达7058亿元,同比增长47.8%,一季度干完了近半年的活。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采矿业增长33.5%,建筑业增长82.8%,房地产业投资增长38.4%。特别令决策者震惊的是,2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资源环境和结构框架所难以支撑的。于是中央不得不在继续使用市场经济手段和体制调整手段的同时动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全国组织关于投资项目和信贷投放的大检查,点名过热行业、曝光违规项目,形势很快发生变化。迄今为止,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主要目标已经实现,6月末货币供应量增长16.2%,显示回落至低于预定的17%的增长指标之内;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16.3%,累计增加1.43万亿元,月比增长3500亿元;1月—6月的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回落到31%,而6月份当月是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月—6月份的平均增长是28.6%;居高不下的房地产投资上半年已经降至28.7%,6月份当月仅为19.2%;而GDP第一季度增长9.8%,上半年增长将为9.7%,保持了相当快速平稳态势。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两减一增”,即银行贷款的上升趋势减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低,而国民经济仍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可喜的成绩。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挑战: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经济结构调整。
三大政策
在此轮调控中,我国宏观调控突出了三个调控对象,即信贷、土地和产业项目,从而相应产生三个政策组合,即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和产业项目政策组合。这三项政策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调控三角”,有效地框定土地供应和项目投资的规范,从而抑制了新增投资和与之相连的信贷规模。
无论房地产市场趋热表现或投资过快增长趋势,都是因占用土地资源而起。先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百姓购房需求的拉动,后是城市化迅速推进,使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热情高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支持房地产开发市场推进城镇建设和各种“形象工程”,体现业绩价值、获取财政收入;商业银行对土地和房地产的贷款热情也有基础,为了增加利息收入,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不断扩张房地产信贷规模。这就必然导致“圈地热”、“信贷热”的连锁反应。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宏观金融调控部门,首先从控制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入手发布了2003年121号文件,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国务院18号文件出台,更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在防范风险中健康发展。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手段提高商业银行应缴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也在紧缩信号的意义上对房地产投资热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土地还是某些地方政府推动热点行业在当地发展的基础要素,中央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系从调整省以下土地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入手,规范土地供应和占用,以釜底抽薪的策略从基础要素制止“热源”,抑制某些地方土地上的项目热。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等联手控制土地供应的不规范性,并重点清理整顿撤消许多所谓的“开发区”,还地于民,还地于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提高了过热行业项目建设的资本金要求,提高了项目投资的门槛。
三种手段
此轮宏观经济调控的三个手段是指市场经济手段、体制调整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市场经济手段很好理解,例如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手段、公开市场操作都属于调节市场资金的经济手段。体制经济手段包括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国务院决定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土地的体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重大制度变动;人民银行也调整了分支行的信贷管理职能,各商业银行也相应调整了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规则,加强了信贷风险管理;国务院还通过了对重大违规项目的处理,组织固定资产项目和银行信贷的大检查,暴露了有关商业银行和一些企业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市场原则的粗放发展弊病。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市场经济程度的提升,此轮宏观经济调控在手段的运用上具有了综合性的特色。此轮宏观经济调控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对“楼、堂、馆、所”投资热进行严厉的信贷管制,也不能像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使用经济手段、完全实行间接调控,也不能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房地产投资热的治理整顿那样主要依赖行政管理措施。只有组合运用,侧重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才符合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符合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实际,才能达到本轮宏观调控的目的。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此次宏观调控中对于三种调控手段的组合运用,即市场经济手段与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运用、体制规范与法规执行结合运用、政策目标引导与解剖典型项目结合运用。如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中央银行动用提升法定准备金和开展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与有关部委加强对各地建设项目的检查和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检查,就是市场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的结合运用。如实行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调整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信贷管理职能、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与处理“铁本事件”就是体制制度规范与执行法律规章相结合。各地针对个别产业、行业、企业、项目违反经济政策和市场准入原则,盲目粗放发展,及时检查果断纠正,有利于抑制苗头问题、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未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趋势和政策取向判断:经济调控并不必然影响经济短期运行;应注意金融风险防范;并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三大特色及挑战
此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鲜明的结构调整意向和灵活务实的风格,展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眼光。具体表现为三个突出政策特色:有保有压、有紧有松,有动有静。对于地区、行业、项目的经济实体,是有保有压,有限制有鼓励;行业调控突出重点,顺势延展(迄今已经点出了9个热点行业),促进发展突出短缺,目标明确。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2004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调控目录,调控行业从原来的3个扩大到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等9大行业。《通知》明确要求对属于禁止类建设项目,要按规定坚决停止建设,已建成的要坚决淘汰、依法关闭;各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各种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已实施的项目授信要采取妥善措施予以收回。从宏观政策的组合来看不是全面紧缩,“一刀切”,而是有紧有松,有动有不动。央行的准备金政策趋紧、信贷政策规范,但外贸外汇政策宽松;土地管理政策调整,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迄今未动。人们在激烈争论利率政策是否出台的时候,往往没有注意到这是管理部门在努力为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首先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本轮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瓶颈和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添平补齐方式解决容易留下弊端,还是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基本认识
目前宏观调控仅是初见成效,不是大见成效,仍有不确定性;例如固定资产投资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投资结构问题仍较明显,煤电油运供求仍然紧张;银行信贷增量有所收敛,但中长期贷款还增长较多;物价水平仍在继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因此断言经济“软着陆”尚为时过早。
控制宏观调控的效果主要看其解决的主要问题。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体制转换和结构改善的问题。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不可能完全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在于防止宏观经济可能的大起大落。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宏观调控不是单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而应着眼于维系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宏观经济调控持续时间对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尤其是对经济生活中突出的土地、信贷、投资等问题的调控,不仅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引起社会心理上的波动。因此,宏观调控从时间持续看应该是短期或相对短期的,应该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进入正常的宏观管理和调节。所以,除了在宏观经济调控初期采取一些综合性的相对强烈的针对性的举措之外,中后期宜采取一些中性措施,这里所说的“中性”不等于不采取措施或者说不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措施,而是采取对深入发挥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有利、有益的温和措施,促进宏观经济调控的平稳运行。“猛药之后宜调理”,要从刚性调控逐渐转向柔性调节。例如缩减行政干预措施,增强市场调控手段的运用,在市场手段中减少数量调节手段的运用,增加价格调节手段的运用。减轻从紧力度,放宽市场环境,从而使经济主体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根据市场供求态势,自主投资、自主增长、自主调节。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就嘎然停止,或急速减退,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成果的巩固,倒会延误经济平稳进入正常运行和调节的时机。
基于上述认识,对于未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趋势和政策取向,应特别强调三点看法。
首先实践证明,经济调控并不必然影响经济短期运行,它不是对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而是对偏大的信贷投放规模和过剩生产能力的调控,而可能对当前经济增长形成影响的是过去已经投放的信贷或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2004年的经济增长就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不至于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太大影响。因此可以判断,2004年第一季度GDP为9.8%,上半年为9.7%,第三季度可能回落9.5%,第四季度9%左右,全年经济增长为9.5%左右;仍然是与2003年基本持平的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
其次宏观调控在实体经济问题有所缓解后,应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近段时间有关企业骗贷、银行违规操作、随意核销不良资产的事情不断出现,这进一步提示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其中银行是核心和重要因素之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部门在银行业,无论投资或土地必然连接点是银行,银行业的风险将直接影响经济不同层面和社会不同层面。因此,在处理热点行业投资项目时,应多用兼并、收购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市场手段,而少用“关、停、并、转”的行政处理办法,以免造成银行不良资产、金融风险和债务负担。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银行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也要看到银行潜在金融压力甚至风险。加快银行改革以应对可能的千变万化,防止金融危机出现。金融业改革应当贯彻市场原则,防范道德风险,保持金融稳定。这也是巴塞尔Ⅱ协议所提出的“市场约束原则”的国际化必然趋势。
最后在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相对稳定之际,我国应该进一步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财政与或货币政策的匹配问题。宏观经济调控中金融的协调应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两个方面,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措施,支持货币政策,解决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压力。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而财政政策则可以起到更多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在宏观调控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时,财政政策不宜“淡出”,而要有所作为。例如,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方面,遵循国际经验由财政出资建立融资担保机制架构;又如在企业自主投资方面,财政可以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此外,在促进社会稳定、全面发展方面,财政政策在科技、文卫、环境方面似乎更可以大显身手。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金融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