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注意学生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敢于质疑、探索问题,促进了学生独立意识、个性发展。研究课、观摩课课堂学生活跃积极,但热烈活动之后,留给学生多少知识,形成能力如何,还有多少不会的学生等,教师并不清楚,只关注课堂活动的气氛、学生配合的默契程度,而忽视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
教学必须围绕目标,追求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理解概念,应用规律。教师讲授,学生探究,多媒体的辅助都是教学的形式和载体,教学的归宿是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迁移解决问题,核心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下面谈谈物理课堂教学探索有效活动的尝试。
一、教学应抓住问题实质
新课程突出揭示知识由来,体验探究规律的知识建构过程,使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并能整合信息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今后学生工作主要是应用知识,具有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学生掌握、会用知识。
新教材典型探究的案例,就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实质。解题时,可以细化过程分析,还可以关注初末两状态,甚至紧紧咬定一点,抓住题眼,深入剖析,而不是流水账式的机械操作,过程的体验要从实际效果出发,请看下面例题。
例1 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停在摩擦因数μ=0.5的水平面上的A点,在离A为2R的B点有半径为R的1/4光滑圆弧与AB轨道相接,如下页图1所示。现用F=2mg的水平拉力拉物体作加速运动,当物体运动到B时,撤去拉力,求物体沿1/4光滑圆弧运动到最高点后返回,最后停在离点B多远的地方?
图1
分析1:对全过程分段研究。物体从A到B,F=2mg,由动能定理有
得x=6R。
实际上左面光滑圆弧只是使物体速度反向,分析时可以忽略物体圆周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关键看摩擦力做功,抓住能量转化实质。
分析2:对整个运动过程用动能定理,有
F·2R-μmg(x+2R)=0,得x=6R。
评价:分析贵在深刻,突出重点,由表及里。重视过程探究,不一定要细腻分析物理过程的每一步,要围绕问题,关注细节,发现特征。抓住实质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需要学生思维广阔、深刻,像下围棋一样能看到棋盘以后若干步骤。
二、思考时间充裕,学会等待
课堂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间控制。常常课堂留给学生看书、答题、练习的时间不够,教师自己以为时间很充足,但学生实际没完成,思考半途而废,又被强行拖进下一个环节,致使学生思维断续夹生,理解不深不透。
教师快节奏,学生没响应,师生异步,主要原因首先是教学太程序化,只关注教学进度,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其次是教师想当然的判断,要求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忽视实现的条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心中无数,教学错位。教学前教师已有整体设计,有明确的任务和程序意识,而学生则不同,学生没有后面学习的焦虑,需要段段清,才能转入下面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卡壳、打住,属于自由状态的形成学习。学习过程的阅读、联系、建模、比较筛选都需要时间。请看下面例题。
例2 飞机以150m/s的水平速度匀速飞行,不计空气阻力,在某一时刻让飞机上的A物体落下,相隔1秒钟又让B物体落下,在以后的运动中A物体与B物体的位置关系怎样?
可再从速度的角度来讨论,1秒后A物体竖直方向速度为,B物体竖直方向自由落体,后面A物体与B物体由于重力加速度增加的位移相同,所以A物体相对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定量、定性的讨论,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深刻。
评价:学生形成认识的过程不会突变,像做馒头发酵面粉一样,在适当的水分、温度环境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认识不能在错误上去复制、叠加,正确的信息要清除干扰信息,才能建立起来。
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如何表演精彩,而是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所以教师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快慢有度,了解学习的症结,有效调控,使学生听得懂、说清楚。这需要教师的热情和耐心,学会等待。而教师教学智慧就在于大大缩短学生知识内化时间,这就是有效教学。
三、活动环节衔接流畅、连贯
写文章可以各段独立,但教学像电视剧,场场要衔接连贯,一气呵成。各个微观教学的活动,常前后联系生硬粗糙,如何有效衔接教学,教师苦无良策,参考书上没有,要靠教师理解内容之后,自己去感悟、加工、串接。怎样使各教学衔接自然流畅呢?
教学引入要新颖,可采用影视教学,呈现情境,快捷入题。探究问题时先给出方法和预备知识,学生讨论提纲。尝试解题前先有几种选择方案,解决问题时,教师先给出示范,学生再独立解题。分析由易到难,从定性到定量,前有铺垫,后有总结,切忌思维跳跃过快。教学过渡要自然、简明、合理。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样做,会评价。
衔接教学要承前启后,对前面内容总结、拓展,留给后面伏笔。可以引出悬念激疑,兴趣教学。题目双向拓展加工,既靠近课本的例题,再延伸联系高考题和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学生学习自然顺利。
教师教学过渡语言,要生动、有启发性,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细腻、艺术。引入新课、提出概念、导出公式、分析解题,环环都要顺接,自然生成,就是分析一道题目,也要讲究内部关联,自圆其说。请看下面例题。
例3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半径的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动,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半径为的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点M,轨道2、3相切于点N,如图2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运行时,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点M时的速率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点M时的速率。
问题:
(1)由,所以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小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学生困惑:卫星从轨道1加速到达椭圆轨道2,再次加速才到达轨道3,怎么卫星会在轨道3上的速率小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分析:在点M卫星在椭圆轨道2的速率大于圆轨道1的速率,但是在椭圆轨道2远地点N的速率远小于近地点M的速率,虽然卫星再次加速到轨道3,仍是卫星在圆轨道1的速率最大,故A错误。
(2)卫星在轨道1经过点M的速率与在轨道2经过点M的速率谁大?
卫星在不同轨道的点M受力、加速度相等,由知,如图2所示,圆轨道1在点M弯曲得厉害,所以有,故卫星经过点M在轨道1的速率小于轨道2的速率,故B正确。
评价:这里从卫星受力、加速度、速度、轨道半径等因素分析,结合图形,挖掘了远地点、近地点速率关系,以及椭圆与圆曲率的关系,使认识深入、连续,揭示了问题的物理图景,充分体现解题的策略和程序,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四、机智解决课堂突发问题
教学效果决定学生关注的程度,追求兴趣教学,要使学生有毅力持久学习,必须使学生学习趋于理性。最有效的教学就是真实、鲜活的情境教学,课堂抓住原始发生问题,学生不同认识,因势利导,巧妙破解,掀起教学高潮,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使教学事半功倍。请看下面例题。
图3
图4
例4 图3所示,恒力F拉绳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产生位移S,恒力F方向与水平成θ角,求此过程恒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评价: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借力,教学要师生共鸣,形成亲和力,要注意按照学生的思路、要求去研究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展开教学,更能激励学生思考、自悟。
真实问题教学要有民主平等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遗留问题要给学生明确答复,不怕学生发难,不怕问题离谱,直面矛盾,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要追求真实、有具体问题、实效的活动,重探索过程体验,要抓住问题实质教学,活动衔接要自然,机智解决课堂突发问题,这要求教师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学会的规律,研究有效教学活动的情景、方法和策略,优化教学,在教学的实施中,与时俱进,师生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