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柳歆[1]2013年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创新绩效是创新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良好的创新绩效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自身创新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区域的创新环境,通过研究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可以找出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环境因素,从而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进行了横向和纵向评价。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各省际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水平及地区间的差距;而通过纵向比较,则可了解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然后,基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区域创新环境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区域创新环境因素,找出哪些环境因素对创新绩效有正面效应,哪些有负面效应,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从横向来看,我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递减的趋势,即东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从纵向来看,除少数几个省市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呈递减趋势外,大部分省市的创新绩效变化呈波浪式递增趋势。从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效应,其中市场环境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最为明显;创业水平则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负面效应,创业水平在代表区域经济活力的同时,还反映了高技术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因此,回归结果可解释为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负面影响效应。

王郁蓉, 师萍[2]2014年在《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成功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环境提出的背景、识别要素、概念研究的理论视角、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等角度对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进行了系统述评,展现了目前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的基本态势,剖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赵建吉[3]2008年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技术学习与区域创新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技术学习和区域创新环境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研究在对技术学习及区域创新环境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学习的作用机制,通过中部地区两个汽车企业:宇通和奇瑞技术学习的案例,分析其技术学习模式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比较二者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异同,最后提出加快汽车产业技术学习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构建建议。论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框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综述。首先对技术学习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经济地理学这两个视角对技术学习进行综述;其次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通过对技术学习、区域创新环境的文献综述,进一步提炼本研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思路。第叁部分,理论框架构建。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于技术学习模式的分类和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学习的运行机制,为下文研究打下基础。第四部分,宇通客车和奇瑞汽车技术学习的案例研究。对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深度访谈,分别了解了宇通ZK6120HE/HP豪华车专用客车底盘研发过程、奇瑞东方之子的核心零部件——ACTECO发动机的研发过程。第五部分,宇通客车和奇瑞汽车技术学习模式及其区域创新环境分析。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企业技术学习模式,分析其技术学习的区域创新环境。对两企业技术学习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其差异、共性。第六部分,构建加快汽车产业技术学习的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议。第七部分,主要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①区域社会资本是区域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郑州宇通技术学习模式为“技术引进—复制模仿—创造性模仿”模式;奇瑞汽车技术学习模式为“合作创新—技术改进”模式;③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的技术学习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双方技术研发中心的力量差异、技术改进过程中合作伙伴的差异、区域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技术学习模式的差异;④宇通客车和奇瑞汽车技术学习的区域创新环境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充足的技术学习资金等。

易成栋[4]2001年在《区域创新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区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土地、资本、劳力、技术、制度、规模经济等。在工业化与向后工业化转化的阶段,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内由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系统的核心主体是企业,并以企业群存在;系统的环境要素—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内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各种条件的总和;系统的功能是区域创新,它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创新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制度、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创新主体的外环境;技术创新过程发生的条件;决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地区差异。技术创新对区域创新环境有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投资环境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并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突出创新政策、科技资源、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强调科技状况与知识流动的测度;对武汉创新环境作初步分析。 本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引论。说明本选题上前人研究成果及进展,及本文论述的问题: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如何分析、评价与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并说明本文结构和方法;第二部分,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要素;区域创新环境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环境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分析武汉创新环境;第叁部分,结论。评述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下一步进展方向,并对本文所阐述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对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行为的一些思考。 本文认为: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由制度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影响。政府的区域管理应着眼于防治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与市场失效,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即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机制下自主创新;政府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律;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进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重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应被视为一个有地区背景的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不同的区域创新环境应该有不同的区域创新模式。不顾宏观条件、地区制度文化背景、地区资源环境,模仿或照搬成功地区的创新模式,是不适宜的。此研究对区域发展,尤其是高新区有一定的启示。

于化龙[5]2008年在《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构建了由叁层次框架结构组成,基本内容包括6个模块,12个要素,32个指标的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即:金融制度、财政与税收制度、信用与法律制度、市场制度、教育制度、基础设施6个模块;融资状况、政策支持力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信用状况、法律制度、市场化程度、要素配置程度、人力资本状况、科研实力、科技人员状况、交通环境、信息环境12个要素,并利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995-2006年京津沪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进行了系统评价。从实证分析过程来看,方法是可行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也符合京津沪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的实际状况。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在1995-2006年间,京津沪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的纵向评价中,制度环境状况逐年好转,呈现稳步改善的趋势;在京津沪叁地的横向评价中,天津在这12年间,无论是总得分还是各因子得分排名一直位于北京和上海之后(除1995年),整体的制度环境状况相对较差。另外,从各因子构成因素得分情况中可以看出,天津在某些具体指标上相对北京和上海差距较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关于改善天津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状况的对策建议,如改善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产业R&D投入和政府对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持;改善信用状况和加强法律保护;提高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逐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扩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以及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产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戴淑芬, 张亦楠, 于婧[6]2012年在《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省际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呈东-中-西、由高到低的梯形差异分布。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叁类,以其为对象,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叁类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显着影响,影响不同类型地区的创新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

郑鑫[7]2008年在《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企业上,并把其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长,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也显着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环境的激烈变化,对国内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却面临着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由于企业自生能力这一概念提出较晚,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的自生能力的本质、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并且对于企业自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等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就无法为企业自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这对于产业和区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自生能力,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文献综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对企业自生能力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并由此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培育途径,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创新环境理论,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发展作用机制。以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典型代表许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创新环境影响下的集团自生能力发展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尽管不具备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硬环境,但是只要注意加强外部创新网络构建,同时积极改善区域创新软环境,也同样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本地生存和发展。文章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构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的创新环境的建议。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自生能力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特征、组成部分以及培育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且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自生能力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生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培育途径。第叁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自生能力形成的作用机制。本文中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由基础设施环境、创新网络环境、制度创新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子系统组成,由于这四个子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也不一样,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自生能力发展过程的。第四部分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作用下的许继集团自生能力发展过程。将许继集团自生能力发展过程分为叁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所受区域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第五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构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的创新环境的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概括,指出了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晓珍, 邹鸿辉, 高伟[8]2018年在《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来自风电企业产权性质及区域创新环境异质性的考量》文中指出以1994-2015年我国部委及以上级别部门发布的216项风电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负二项回归估计模型研究产业政策和区域创新环境对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电产业综合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单一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绩效的传导效果受到区域创新环境影响而存在显着差异,且作用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建议应根据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类型差异,实施差别化的创新驱动产业政策,从而使产业政策更好地服务于风电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赵凌晨[9]2007年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创新系统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反过来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又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区域创新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创新的根本目标。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对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同时在分析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基础上,剖析了二者相互作用机理,并从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两方面来研究黑龙江省目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其次,本文从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四个方面来建立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对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并且把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与典型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提出对策。

崔浩敏[10]2007年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己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该区域获取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降低区域创新成本,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及时全面地提供各种创新服务,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强区域竞争力,顺利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不能离开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当地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它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集群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有待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新鲜力量的注入,重新整合区域资源,突破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则是希望借此重新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但是它必须通过产业集群发挥作用,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力与竞争力,使产业集群脱胎换骨,焕发新的生机。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本文首先概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起源及发展,重点从研究产业集群入手,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认为产业集群为区域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最后结合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自己对建立山西省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政策建议,可以从理论上为山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区域创新系统概述。首先,论述创新的概念,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及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得出作者的认识;其次,从区域性、系统性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的分类,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产业集群分析。首先,概述了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发展,并着重阐述了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其次,概括了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分类;最后,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为进一步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做出铺垫。第叁章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从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入手,提出可以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紧接着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包括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叁方面,并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企业创新系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体系叁个子系统,在分析了叁个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最后,分析概括了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原则及相关对策。第四章山西省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分析。结合山西省将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支柱型产业之一,分析了目前山西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基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1、结合产业集群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通过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可行性,提出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2、不仅对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出对策分析,更重要的是从企业创新系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体系叁个子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3、分析了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山西省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并对构建此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 柳歆. 重庆大学. 2013

[2].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述评[C]. 王郁蓉, 师萍.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 2014

[3].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技术学习与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 赵建吉. 河南大学. 2008

[4].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 易成栋.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5]. 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于化龙. 天津商业大学. 2008

[6].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省际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戴淑芬, 张亦楠, 于婧. 技术经济. 2012

[7].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企业自生能力发展研究[D]. 郑鑫. 河南大学. 2008

[8]. 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来自风电企业产权性质及区域创新环境异质性的考量[J]. 王晓珍, 邹鸿辉, 高伟. 科学学研究. 2018

[9]. 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 赵凌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 崔浩敏. 山西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